阿拉伯语习语汉译中语义缺失的表征及原因[阿拉伯语论文]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近来我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社会交往日益频繁,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会经济交往的专业部门领域,汉译阿拉伯语更加日益日常化,在阿拉伯语的汉译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阿拉伯语习语的汉译中常会出现语义的缺失情况。通过对阿拉伯语语义缺失概念的界定,从各个方面研讨造成阿拉伯语汉译语义缺失的原因,最后从语言特点、语言环境以及语言审美和功能特点等方面对造成阿拉伯习语汉译中语义缺失的表征进行略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阿拉伯语 汉译 语义缺失 表征原因 一、语义缺失的核心概念界定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缺失”进行解读,阿拉伯语专业论文,缺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空缺”。空缺一词最早有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并做了相关的探讨,其提出的“偶然的缺口”的语言学探讨在不同语言语法对比模式中取得了一定的作用,在后来的语言学探讨中,语言翻译过程中的“空缺”现象备受关注。[1] 结合现有的探讨成果,我们可以给语言翻译中的语义缺失现象做如下的概念界定: 某种语言中所拥有的一些特质,在另一种语言中并不具备对等事物时所存在的真空。由于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因此本文所提到的阿拉伯语习语汉译中的“语义缺失”是一种广义的缺失,即指由于词汇、语用、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翻译中的“真空”。[2] 二、造成语义缺失的原因 造成阿拉伯语汉译过程中语义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大致可以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讲,就是由于译者受到环境、他人等各种原因的作用而造成的。客观方面是因为两种语言在互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固有结构和形态、语言相互渗透、词汇范畴等在汉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所造成的汉译语义缺失,是不可避免的语义汉译缺失。由于阿拉伯语语言本身的特殊性,其汉译过程中造成的语义缺失是不可回避的。因此,我们也有必要对这种客观性进行研讨。 众所周知,人类不分种族、地域尽管存在着众多的异同,但是也有许多的共同点,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在语言生理和心理机制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共性,相似的语言功能、生态环境这些普遍性产生了语言的同构现象,使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但语言的异质性在日常的交往中往往也是人们所刻意突出的,不同的语言之间异同是客观存在的。言语双方若想成功达成交际,不管语言符号是否一致,他们最终都定要指向同一个目标,可这种异同则使这个目标变得不那么容易,从而造成语义的缺失。 阿拉伯语习语尤其体现了阿拉伯语鲜明的语言风格,涵括了阿拉伯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因此在进行阿拉伯语习语翻译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就变得格外突出,简单地说就是某些阿拉伯人认为理所当然的表达,关于我们来说却是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这种语义缺失存在的具体因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造成:首先是语言层面的异同与结构、语义结构及语用功能的异同;其次是文化层面认知环境的异同,包括自然环境、思维特点、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最后则是审美形式及功能的异同。 三、语义缺失的表现 1.语言层面的异同 语言层面的异同就是语言本身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包括语法、词汇、语用及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阿拉伯语属于综合型语言,即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达句法关系,而汉语属于略论型语言,即没有词形变化,而是通过词序或虚词等功能词来表达词法或句法关系。阿语的句法讲究形式上的逻辑关系,词汇层面有一个规律的、变化的由屈折来体现的派生系统,在阿文的句子中,各成分借助语法手段构成完整的板块,阿拉伯语论文题目,各成分的位置相对自由,但具有严密的形态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包括名词的性、数、格、指以及动词的人称、时态等,语义则是通过这种语法关系来体现。而汉语则注重意合,语义的表达不是依靠严格的显性语法手段,更多的是依靠词语间的语义关系或上下文语境去体会,对汉语的理解更多地依赖于灵活的整体表达功能。两种语言本质上存在着客观的异同。[3] 2.文化层面认知环境的异同 文化层面的异同也是阿拉伯语汉译过程中造成语义缺失的一个因素。这种文化异同来于认知环境的不同,认知环境的不同也就是因为我们生活的、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从而造成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以及理念观念的不同。这种不同具体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以及历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关于某个或是绝大多从事汉译的人来说,他的认知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他的认知环境是他的一切的社会生活经验的集合,关于阿拉伯语汉译特别是习语的汉译也同样如此,这要求译者有一定的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环境认知,然而由于客观环境的因素,这种认识环境是比较匮乏的,对译者有较高的要求。外部环境带来的认知是不同的。语义缺失是阿拉伯语习语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是由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盲”及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对此我们应该时刻的注意和警惕,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原意的完整性。[4] 3.审美形式及功能的缺失 对美的追求、对美感的追求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都有追求美的共同特性。关于语言也是如此,在阿拉伯语习语汉译过程也同样如此,然而意义与审美形式的无法兼顾以及审美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译语的不完整和缺失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阿拉伯语习语汉译中由于译者的审美形式的异同以及对美感追求的异同,语义缺失是客观存在的。审美是个人对特定实物的感知,是个人的客体感受,个体之间的异同是不同的,即便是关于同一事物都会存在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个异同也客观存在于而且体体现在语言中。在阿拉伯语汉译过程中,源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想要达成审美的统一,完整实现的统一审美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从这个方面说在阿拉伯语汉译过程出现语义的缺失也是在所难免的。 参考文献 [1]朱立才. 阿拉伯语的两大文化特征及其汉译准则[J]. 中国翻译, 1995, 3: 014. [2]纳洪其. 浅析阿拉伯语翻译技巧[J]. 科技资讯, 2017 (7). [3]朱廷婷. 阿拉伯语习语汉译的语义空缺与补偿[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6): 74-77. [4]张志忠. “百年翻译运动”及其贡献[J]. 伊斯兰文化, 2017, 1: 003. 作者简介 徐言庆(1988.07 - ),男,满族,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探讨生,主要从事阿拉伯语课程与教学论学习。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