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道堂: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特色的实践者[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摘要: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360多年,呈现出与中国社会相融共进的历史特点,无论是唐宋两朝侨民时期的伊斯兰教,还是元明两代以后形成的中国穆斯林社会,乃至清代至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发展时期,尽管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但始终有一条主线将其贯穿起来,即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均能相互适应,和谐相处。在思想领域和社会伦理上,外来的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相互适应,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包容,展示了世界上两大文明的和谐之道。伊斯兰教西道堂便是这两种文化在宗教社团中的成功实践者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360多年,呈现出与中国社会相融共进的历史特点,无论是唐宋两朝侨民时期的伊斯兰教,还是元明两代以后形成的中国穆斯林社会,乃至清代至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发展时期,尽管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但始终有一条主线将其贯穿起来,即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均能相互适应,和谐相处。在思想领域和社会伦理上,外来的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相互适应,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包容,展示了世界上两大文明的和谐之道。伊斯兰教西道堂便是这两种文化在宗教社团中的成功实践者

  本土特色的伊斯兰教社团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清光绪年间创建于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旧城。它不同于以往形成的中国伊斯兰教其他派别的显著特点是:西道堂所处的临潭位于甘南藏族聚居区中心,藏族聚居的卓尼县在地理位置上形成对临潭的环抱之状。就整个文化形态而言,西道堂穆斯林群众生活环境是在藏族文化区内,藏传佛教是这一地区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而中国伊斯兰教几乎全部的宗教派别大都形成于回族穆斯林聚居区和农业地区。

  西道堂形成的主要宗教思想,阿拉伯语论文网站,来源于明末清初以南京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译著活动代表人物之一的回族学者刘智(字介廉)的伊斯兰学说著述。西道堂的宗旨中开宗明义地写道:“以宣扬金陵(南京古称)介廉学说,而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为宗旨。”也就是说,西道堂宗教思想受回族穆斯林学者的作用很大,这与中国伊斯兰教其他派别不同程度地受国外伊斯兰思想的作用显然是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的创始人都是自幼研读伊斯兰教经典,献身弘扬伊斯兰教教义、教理的宗教学者,而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自幼接受经堂教育,并潜心攻读儒学作品,通达儒家之学。后来,又用10年工夫学习阿拉伯经文,并学习、探讨刘智等人的伊斯兰译著,学问渊博。清光绪六年( 1880年)马启西考中秀才后,更多研读中国诸子百家论著,广泛吸取诸家学说之精华,汉学知识大为丰富。马启西由此也成为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一位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

  西道堂旗帜鲜明地主张伊斯兰教教义中要求的“两世吉庆”思想,把宗教信仰中后世的归顺和今世的世俗生活结合起来。马启西创建西道堂时,针对当时的临潭由于多年的战乱,田园荒芜,回族群众生活十分贫困的实际,在积极倡导伊斯兰平等、团结、友爱的精神,从精神领域振奋人们思想的同时,以《古兰经》中“谁在大地上发现许多出路和丰富的财源,……真主必报酬谁”等思想,劝导穆斯林群众,在从事宗教活动的同时,还应发展物质财富,增强经济实力,为自身的生存和教门的昌兴不懈努力。为此,他忠告教民“勤劳是两世的富贵,懒惰是两世的贫穷”。西道堂初创时期这种兼顾两世的思想,被马启西之后的历辈教长继承人所承袭,并不断发扬光大。西道堂的群众始终走在“抱共同之信仰,营共同之生活”的道路上,奠定了西道堂以虔诚信教为原则,以发展经济和教育为基础的特色之路。

  西道堂现任教长敏生光对西道堂的界定是:西道堂既是一个宗教团体,同时又是一个在共同宗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劳动、联合经营、平等消费的一个经济生活共同体。

  顺应社会进步的时代特征

  从清末西道堂创建到1949年,西道堂顺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根据地处藏族文化社区内的实际状况,在坚持和弘扬伊斯兰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发展经济和教育,理顺与藏族等兄弟民族的关系,使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