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汉籍《大越史记全书》俗字探讨[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Nguyễn Thị更新时间:2017-06-1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借助越南汉喃文献以及我国的元、明善本古籍,试图弥补字书漏收“�堋钡乃母鏊滋濉鞍恰薄�“”、“”、“”,并从汉字域外传播学的角度对四个俗字进行逐个剖析。根据它们在越南的传承和变异情况,把越南汉文献中存在的俗字进行合理分类:中越通用俗字、中逸越存俗字、主要流行于越南的俗字。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堋� 俗字 越南 传播 分类
  [中图分类号]H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36-02
  近日笔者在翻阅我国宋元明清善本书籍以及越南汉喃文学著作的时候,发现了《宋元以来俗字谱》漏收“�堋钡乃母鏊鬃帧�
  一、�堋�
  “漠漠轻阴不开,江南细雨孰黄梅。”《稼轩长短句》①(p310、4)
  按:《中华字海》“”同“�堋薄H纭笆羰�氏勃兴 乱起正”《北魏・中书令郑文功下碑》②、“皇犹解结,烦民苏讼”《隋・卞鉴墓志》、“频处烦”《唐・秦州�h事曹澄墓志铭》、“嗦��猾,欺孤凌弱”《清・圣祖仁皇帝御笔》,越语毕业论文,宋元以前,俗体“”多见于碑刻墓志,�谋蔽褐燎宕�出现频率很高。宋代之后,在元代刻本《稼轩长短句》中也找到了例证,而且在越南汉喃文献中使用频率也较高。
  以越南汉籍正和十八年(1697)内阁官版《大越史记全书》为例,书中共载有“�堋钡牧礁鏊滋澹�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帝又亲率诸将,筑垒安华坊,直抵北北城,一夕而成,帝既许明人讲和,令北江,谅江修桥梁道路,又令诸路具船舟,备帆桨送营,付还国。”《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p43b、1)
  “闰四月,指挥系军民被贼捉入西都、东京、古弄、至灵四城,已捕入附铁突各军,而有田宅入为官物即还。”《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p59a、9)
  “若已定土分园宅,再占大罗城内,别为园宅地者,不听。”《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p66a、1)
  “弟乘时屈起、拯民乱、布德立功、可谓仁厚之主也。”《大越史记全书全书・越鉴通考总论》(p6b、6)
  “五月、禁卫兵擅行差、屯旨空疏。”《大越史记本纪实录・卷十三》(p2b、1)
  “十八日、令各府县社、有海岸荒闲田、而少田人、情愿培筑开垦纳税、府县勘实给。”《大越史记本纪实录・卷十三》(p53b、2)
  俗字“”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俗字,宋元以来一直沿用,且在越南也“泛滥”起来。这说明俗体“”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堋�
  “饮酒中间,他自然撩你,你看着机会,就与他成了事。”《二刻拍案惊奇》③第六册(p171、9)
  “都司摇头道:‘若要我们出力添兵卒,与他厮斗,这决然不能的。’”《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册(p142、4)
  按:上面两个例句中的“”字为“�堋钡乃鬃帧G宕�也有同样的用例,见于《皇帝赐赏银碑》。此碑藏于五台山普乐院,“四至,粮载契。”声符“�l”俗作“”,将三级构件“殳”替换为“矢”,为了附和“�l”的“�l”之意。“林邑人入寇,掘王冢。”《大越史记外纪全书・卷之三》(p12a、7)
  既然,明代刻本和清代碑刻中都有俗体“”的用例,但《宋元以来俗字谱》[1]《碑别字新编》④《广碑别字》⑤《敦煌俗字典》⑥《汉语大字典》⑦《中华字海》⑧等重要字书却没有收录。
  宋代以来,印刷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俗字的数量略有削减,但总体还是相当庞大。自宋太祖陈桥兵变至1930年《宋元以来俗字谱》成书,历经970余年,越语论文,而刘复谨选取12部民间刻本,数量太少;且选材谨限于小说、话本、杂剧、弹词,词作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却被遗忘了,碑刻材料也没有涉及,所以像“”字这样漏收的俗字可能还有很多。[2]因此,结合宋元以来的碑刻和善本诗词材料来探讨俗字,这未必不是一条增补和完善《宋元以来俗字谱》的“捷径”。
  三、�堋�
  “守度尝过寺前,见惠宗踞坐拔草,守度曰:‘则拔深根’惠宗起拂手曰:‘尔之所言,我知之矣。’”《大越史记本全书・卷之五》(p2b、1)
  按:陈荆和在《越南俗字・简体字与惯用汉字对照表》中同样摘录了惯用汉字“�堋钡乃滋濉啊薄�[3]本人在正和本《大越史记全书》中找到了用例,见上面例句。这可为陈荆和的字谱寻找出处,俗体“”确实是流行于越南的俗字。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本土文献中尚未找到相同的用例。我们暂且把它认定为越南在使用汉字史上的一个小“发明”。在汉字文化圈内,越南在文字的使用上受中国作用最深,除了喃字,越南自创的汉字少之又少。
  从汉字构型学角度略论,“”是正字“�堋鄙�符讹变的结果。《说文》:“�l,�l也。�墓�,�j�。”《广碑别字》和《碑别字新编》都引魏《冯邕妻元氏墓志》的“�l”的俗字“”。“饷兆迹”《清・皇帝祭北镇庙碑》“”的声符只是把俗体“”的形旁“弓”给“脱落”了。在越南汉文献中,“�l”也俗作“”,“良与时俱前,行到合浦,而王子徽已自署为太守 宗兵拒之。”《大越史记外纪全书・卷四》(p1a、7)
  因此,形体“”早在魏晋就已经出现在我国的俗字中,越南俗体“”的产生可能会受我国俗字的作用,也可能是汉字内在规律起影响的结果。但是,这一讹变破坏了原字的释音功能,像“”这类俗字对汉字理据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4]
  四、【�堋�扒】
  “沾曰:‘臣为主死,何敢希求爵禄。惟王奋发乾纲,扒乱为治,臣死骨不朽耳。’”《安南一统志》⑨(p40 a、3)
  按:陈荆和在《校合本・大越史记全书》的末尾收录了《越南俗字・简体字与惯用汉字对照表》,其中摘录了惯用汉字“�堋钡乃滋濉鞍恰薄5�本人对正和十八年内阁官板《大越史记全书》和国子监覆刻本《大越史记全书》进行了翻阅,可惜并没有找到俗体“扒”的用例。对于《大越史记全书》的版本,共有四种刊本流传于世,既然“正和本”和“国子监覆刻本”没有找到俗字“扒”的用例,很可能存留在西山朝景盛庚申年刊本或者引田利章校订的埴山草堂刊本中。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