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中越关系(1950―1975)的真实面目[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Nguyễn Thị
更新时间:2017-06-1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陈强的专著《中越关系探讨(1950-1975)》以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依据,兼收并蓄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以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史实和资料为基础,详细略论了1950年至1975年中越关系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并有史有论,史论融合。陈强以严谨的学术精神,创造性地将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朋友→准对手→对手。这一观点是中越关系探讨领域的一大学术创新。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越关系;1950-1975;朋友;准对手;对手 中图分类号:D829;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一直是中越关系探讨者关注的热点领域。此期间中越关系的演变复杂无比,这不仅在于中越的历史交往、地缘政治对两国关系的作用,还在于冷战格局下,越语论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印度支那地区的权力角逐。当时中越关系表面上是“同志加兄弟”的铁哥们关系,但其间夹杂着诸多利益纠纷,矛盾层出不穷。 在三亚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陈强的专著《中越关系探讨(1950-1975)》(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7年5月)问世之前,学术界对1950年至1975年中越关系的性质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1950年至1975年中越关系的主流是友好的,两国密切合作,频繁交流,即使存在一点小矛盾,但这并不作用两国的友谊,我们可用“山连山,水连水,睦邻友好”、“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好兄弟、好伙伴”等热情洋溢的词汇来赞扬两国关系的亲密程度。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中越关系应该用“笑里藏刀,耍两面派”、“明里是兄弟,暗地里踢腿”等尖刻的词汇来形容,意即两国之间矛盾重重,难以分清是敌是友。 在阅读陈强的专著之前,与大多数人一样,笔者一直认为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是“同志加兄弟”、“好朋友、铁哥们”的关系,期间可能有一点小矛盾,但并不作用两国的友谊关系这一主流。在阅读了陈的作品之后,笔者一下被其新颖的观点震慑住了。陈以严谨的学术精神,创造性地将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朋友→准对手→对手。这一观点是中越关系探讨领域的一大学术创新。由此,笔者认识到,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对其深入探讨,我们会发现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 陈以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依据,兼收并蓄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以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史实和资料为基础,详细略论了1950年至1975年中越关系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并有史有论,史论融合。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泰斗汉斯・摩根索提出的著名观点“权力界定利益”[1]29在国际关系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作用。他强调:“所有当代成功的政治家都把国家利益作为他们政策的最高标准,在国际事务中没有一个伟大的道德家达到过他们的目标。”[2]34陈以此观点为其作品的理论支撑点,提出了其核心观点:“中越关系的性质主要由两国的国家利益的关系决定,当两国的国家利益吻合度很高时(1950年至1964年),两国关系就是朋友关系;当两国的国家利益的吻合度比较低,而且有部分国家利益相互冲突时(1965年至1972年5月),两国关系就是准对手关系;当两国国家利益的吻合度基本为零,而且相互冲突时(1972年6月至1975年),两国关系就是对手关系。”[3]2陈认为,这就是1950年至1975年中越关系的演变规律(陈还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此规律)。这一规律是陈的重大发现。由此,笔者得到一个启发:在略论国际关系中行为主体的相互关系(双边或多边关系)时,应从史实出发,分阶段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略论,要透过现象去认清本质,如此方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自然科学追求精准、统一和通过实验验证标准答案,这是自然科学的独特探讨要求。而国际关系学作为社会科学探讨中的热门学科或“显学”,也有其探讨的措施和要求。不过,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我们不能强求国际关系学如同数学、物理、化学那样严密精准,因为社会科学探讨的是人和社会,所以不可避免地含有人的主观因素。要求一名社会科学的学者做到绝对地价值中立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本身就是充满观念和感情的结合物。对社会科学的学者,我们只能要求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尽最大的可能来还原历史事实和其本质。让笔者欣喜的是,这些要求,陈强都做到了。陈曾在法国巴黎东部大学(原巴黎第十二大学)学习了四年,接受过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养成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难怪,陈的这部著作处处体现着“求真、求实”的精神。 在撰写《中越关系探讨(1950-1975)》之前,陈强在政治哲学、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已有所建树,本书是其在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后的探讨成果的结晶,也是其学术生涯的开山之作。纵观全书,陈在写作思路、写作措施、论证措施、语言应用这些方面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其一,以事件为焦点,以时间为线索。陈使用了以事件为中心,并以时间为线索的略论法,将中越关系从朋友到对手的演变一一铺开在我们面前。按陈的划分,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是从1950年1月中旬两国政府互相交换照会开始的,此后至1964年中越关系是“同志加兄弟”的友谊关系。在这一时期,中越两国携手合作,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中国援越抗法抗美、日内瓦会议是其中的标志性事件。中越关系演变为准对手关系主要是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苏联对越政策的调整和中国安全策略的调整,以及越南内政变动。当时,越南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成为了实权人物,“越南国父”胡志明主席因身体原因逐渐隐退,长期在中国治病,成为精神领袖,以铁腕人物黎笋为核心的排华派上台,极力排挤以胡志明为代表的亲华派,对中国暗地里采取防范和排斥政策。中越的准对手关系从1965年持续到1972年5月。“1972年5月,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采取了近乎疯狂的报复行动……越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坚定地相信:中国拿越南问题与美国做交易,出卖越南的利益,背叛越南‘同志加兄弟’。由此,越南民主共和国对中国的敌视大体上固定下来。”[3]1131972年2月中美和解,《联合公报》,北越领导人已怒火中烧,觉得中国同志背叛了越南同志,越语论文范文,在背后捅刀子,由此采取行动,主动攻击南越美军,而1972年5月美军的报复行动使北越损失极其惨重。难怪,北越领导人从此无比坚定地认定中国跟美国穿同一条裤子,是越南的“敌人”了。从1972年6月至1975年,中越关系迈入了对手时期。在这一时期,越南对中国的敌视公开化,敢于与中国“叫板”,两国在越南华侨问题、陆地边界问题、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北部湾划界问题上对立和冲突频仍。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