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与越南两国在历史发展、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对两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似和异同比较。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国 越南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与越南同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早在秦以前,两国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越南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作用:近代以来遭受了法国和美国的侵略;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受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作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1986年的革新使越南由计划经济过渡到了市场经济,由半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型;自1992年开始,越南经济逐渐走出了计划经济的困境,以私营、外资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体系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纵观越南的历史,不得不承认它与中国的历史有着很多相似的方面,两者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以国家包揽办学和政府直接管理高等学校为主要特征。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1994年8月发布的《对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则提出,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上,打破政府统一包办高等学校的统一模式,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逐步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改变高等学校条块分割状况。为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高等学校缴费上学制度开始执行,毕业生就业制度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方向发展。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当前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国家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而2017年的目标是“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1986年越共“六大”确立了越南经济革新的总路线。这一总路线的实质是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半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型。1991年6月召开的越共“七大”肯定了“六大”的决议,并进一步提出了从根本上革新计划经济机制、由集中的计划模式向市场调节的计划模式转变的问题,按照市场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商品经济。在“革新教育思维”的基础上,越南高等教育提出了教育发展计划,强调高等教育要同科学探讨、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扩大规模,培养形式多样化;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实行管理部门的分级化和民主化。同时,提出了四个指导思想,为高等教育改革确定了方向:(1)高等教育不仅仅依靠国家拨款,还要依靠其他经济来源。经费来源可以是经营生产的公司、经济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也可以是学生的学费和学杂费,以及校办产业和学校的社会服务收入等。(2)高等学校可以按照国家的培养计划指标,并根据社会的多种需求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订货单”等,自己确定培养计划。(3)改变按照行政体制包揽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做法,毕业生可以在多成分的经济中自主择业。国家的用人单位将通过精选方式选拔人才。 一、办学体制比较 在办学体制上,中国打破了由国家包揽举办高等学校的旧格局,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依法积极办学的新局面。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布局为:普通高等学校1041所;成人高等学校772所;各类民办高校1320所,其中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43所,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370余所,其它高等教育机构900多个。 越南的情况相似。上世纪80年代末,越南高等教育传统的国家包办的体制被打破。90年代,越南加快了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合理分配大学的权限与责任,逐步形成国家宏观管理与高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同时提出改变原有高等教育由国家统包的旧格局,实施“国家和人民一起办教育”的方针。在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同时。调动社会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办学新格局。越南到2000年时,非公办高等院校有22所,其中私立高等院校17所,半私立高等院校5所。1994至1995年一年的时间里,有7所民办大学获准建立,分别为:东方大学、东都大学、维新大学、外语与计算机运用大学、文朗大学、工业技术大学和兴旺大学,分布在河内、胡志明市和岘港3地。另外,胡志明市和河内市的两所开放大学也属于非公办性质。 二、管理体制比较 在管理体制上,中国以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关系为改革的核心。自1992年12月起全国上下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针对高等教育原有的管理体制存在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截至2000年11月,全国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2个国务院部门(单位)参与了改革,涉及全国高校923所。至今,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在全国1018所普通高校中,122所高校由教育部和少数中央部委管理,896所由地方政府管理或以地方为主管理。此外,也理顺了学校、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实行简政放权,扩大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 1976年全国统一后,越南沿用了北方高等教育的体制,高等教育管理高度集权,政府是高等教育唯一的、合法的举办者和投入者。90年代后越南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政府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直接的行政控制转变为宏观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筹措经费等,目标是形成政府宏观管理与院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专科学校(主要是师范学院)则在省政府的管辖之下。就机构层面来说,大学越来越自治,特别是两所国立大学,扩大学校的自主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家给予大学更大的权力。中央政府将原先掌握的对初级师范学院和专科学校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个省级政府。 三、投资体制比较 在投资体制方面,中国改变了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的旧体制,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新体制,鼓励社会向高校投资、捐资。改革后的中国高校经费来源已经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1)国家财政拨款,是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费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法》有关规定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2)学费收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以来,学费收入在学校经费来源中所占份额逐步上升,并成为第二大来源渠道;(3)学校基金,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高校逐步建立了学校基金(主要包括校办工厂利润、其他校办公司利润、委培培训净收入、教育服务净收入、科技服务净收入、后勤服务净收入、其他净收入等);(4)社会捐款(包括厂矿公司事业的捐款,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捐款,校友会捐款集资,校董会筹集资金等)。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教发展的需要,越南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也进行了改革。1993年,越共第四次会议确定了新的指导思想,认为“教育和培养是首要国策”,“必须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发展的、投资的主要方向”,“在过去的许多年,教育投资主要是投给社会福利”,“高等教育均由国家包揽下来”,“现在教育投资是为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发展社会而投资”。因此决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由政府单一投入逐步向多元化投入方向转变”,越语毕业论文,“在财政支出中逐步增加教育经费的比例”。越共中央提出:从越南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今后几年,本国的教育投资要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利用民间投资、社会企事业单位集资、学校办产业、收取学费、国际组织援助。包括国外贷款来发展越南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2][5]袁振国.中国民办教育政策略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越南]Dangbalam.越南的高等教育[J].国际高等教育探讨,2001,越语论文范文,(1). [4]刘稚.东南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145. [6]罗文青.革新开放后的越南高等教育[J].东南亚纵横,2004,(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