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学,又称义塾,是明清时期为民间孤寒子弟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属初等教育甚或启蒙教育性质学校,其旨趣类似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而在边疆地区“尤重在开化夷民”1。关于清代义学的探讨,学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对文教发达地区的义学,探讨已非常深入,然而,关于边疆地区的义学,尽管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2但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有鉴于此,笔者不惴浅陋,试以中越边境地区3为视点,草撰小文以就教方家。一、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发展的背景清朝尽管于1644年即已定都北京,但其势力在中越边境地区的巩固却要晚得多,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随着“三藩”割据势力被彻底荡平,中越边境地区才被置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为巩固统治,清王朝非常注重文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王朝即提出了“帝王敷治,文教是先”4的主张。自从控制包括中越边境地区在内的广大粤、桂、滇地区之后,清政府即着手恢复和发展该地区的教育。关于义学的设置,清政府较为重视。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决定在“京师崇文门外,设立义学”5,这是清代全国最早的义学,随后,清政府将义学的设置在全国进......(论文页数是:7页) ,越南语论文题目,越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