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认知语义学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经验主义语义观主张语言意义并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的反映。认知语义学在遵从人类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侧重探讨词语和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注重学习者基本认知能力和其经验对习得新知识的作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观、原型理论和隐喻等对英语词汇习得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一、概述
  
  认知语言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在承认客观世界在语言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影响的基础上,强调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参与影响,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层次。这种观点所强调的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概念是受到其经验(experiments)作用的,具有主观性。
  关于浩瀚如大海的英语词汇体系,英语毕业论文,死记硬背早已被证明是一种拙劣的学习措施。相比较而言,应用人类的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强化对词汇的记忆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学习者在习得词汇时,应该超越语言的表面体系,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概念体系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和记忆新的词汇,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认知语义学的焦点在于建构这些概念框架结构,以及语言的使用是如何反映它们的。在建构概念框架的过程中,人们不得不将语言知识分门别类地归入到各个认知域和框架中,这就需要实体的范畴化。因此,原型理论和隐喻理论被认为是我们思维过程中最基本的因素。
  
  二、认知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范畴观与原型概念理论及其运用
  20世纪70年代,Rosch提出了他的范畴观。他提出了语义原型(prototype)这个概念。Rosch认为,范畴成员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平等的,每个范畴往往是围绕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语义原型辐射而形成的,有时范畴与范畴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明确的等。这些都有别于Aristotle的范畴观。此后Taylor在他1989年出版的《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一书中着重讨论了范畴观以及语义原型理论在语义探讨中的具体运用。
  比如当学生学习stride这一生词时,教师应着重去讲解stride与它的最原型的概念walk之间的联系,向学生阐述清楚在以walk为核心和典型(prototype)的语义范畴(semantic categorization)当中,英语论文题目,stride为一非典型成员,和stride处于同一地位的单词有:march,pace,stagger,totter,toddle,amble,stroll,wander,ramble,hobble,limp.这样讲授的目的在于使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并且激活学生大脑当中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即所形成的语言范畴。如果所列出的单词关于学生来说都是生词,那么单词的讲解都应该围绕walk这一范畴中的典型词汇展开。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在讲授这些单词时,学生已有的汉语词汇的范畴也会被激活。
  以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为理论基础的词汇教学的联想法认为,walk作为中心词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概念,一个语义范畴,在这个范畴当中人们的认知规律总是从最典型的语义成员开始逐渐过渡到非典型成员,也就是从概念词汇上升到具体词汇。作为概念的中心词,walk相关于其他的词汇来说具有更多的概念意义,是最基本和最典型的词汇。而随着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学生会更多地去掌握和使用其他的非典型词汇,这代表着学生对语言灵活应用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建立在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英语词汇的教学措施充分应用了关于中心词汇的相关联想,及其意义的拓展,还可以进一步解释所有单词间的联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2.概念隐喻及其运用
  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词汇的多义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主要是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来实现的。所谓隐喻是指用指某物的词或词组来指代他物,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likeness)。隐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隐喻是人类的理性和想象相结合的产物,是词汇产生新义的措施,是人类拓展和延伸认知范畴的认知方式。传统语言学无法应用其理论解释隐喻现象,因而把其排除在探讨范围之外,隐喻一直是文体学、修辞学等领域的探讨对象。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不应被排除在语言学探讨范围之外,相反,它还是帮助人类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重要媒介。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借助于对已知事物的理解去认知和表达新事物的认知方式。隐喻过程具有系统性,由源认知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认知域(target domain)组成。隐喻为解释语言中的一词多义想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一词多义现象从人类的认知层面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同样,认知语言学还应用范围观和语义原型论进一步解释了一词多义(polysemy)现象,具有多义词词义特征的语义范畴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其多个意义具有一个共同的意义核心,正是这个意义核心才使得多个不同的意义附着于同一个词汇概念上面。认知语义学还认为,语言的这种多义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来实现的。
  比如:hook n.
  (1)a piece of material,usually metal,curved or bent and used to suspend,catch,hold,or pull something.
  (2)short for fish hook.
  (3)a trap of snare.
  (4)something that attracts or is intended to be an attraction.
  (5)(boxing).a short swinging blow delivered form the side with the elbow bent.  (6)(surfing).the top of a breaking wave,etc(Saeed,2017:64).
  据上例可以看出,第一个意义是该词的语义原型,其余的意义和第一个意义共享诸多的家庭相似性。但是最后一个明显是最边缘化的,因为它在界定词hook的边界时已经非常地模糊。在不同的领域,hook有着不同的引申意。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的语义范畴是人类对世界认知概念范围的产物。人们将不同的事物置于同一个范畴并且使用相同的符号来标示这些事物是相似的。
  3.意象图式理论及其运用
  介词是最常用的基本词之一,也是义项丰富的词。它们最初用于表示空间联系,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联系等抽象概念。与其他的动词、名词等组合成词组、多词词汇,借助空间概念进行隐喻意义引申。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理论描述in、out、over、under、up、down等介词的语义,揭示了介词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定了传统语言学认为介词的各个义项之间不相关的观点,为我们学习介词的基本意义和隐喻引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1)The ballon is flying over the house.
  (2)Sam drove over the bridge.
  (3)The city is clouded over.
  (4)The fence fell over.
  这些意义可以用意象图式表现出来,每一个意象图式表现出射体与界标的不同联系,或不接触,或接触,或覆盖,或射体与界标同为一体,从中可以概括出“over”的三组不同义项:1)在…上方(不接触);2)在…上方(接触);3)遮蔽/覆盖其中。1)组意思为核心意义,为“over”的整个词义范畴提供了原型,其他意义是从这个语义原型延伸出来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over”在使用中的特殊意义。采用意象图式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介词多义之间的深层关系,“ov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