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第1-6页 Abstract 第6-13页 第一章 绪论 第13-20页 · 选题理由与意义 第13-15页 · 选题理由 第13-15页 · 探讨目的 第15页 · 探讨对象与范围 第15-16页 · 探讨任务 第16页 · 探讨措施 第16-17页 · 国内外相关探讨近况综述 第17-18页 · 资料来源 第18-20页 第二章 汉语佛教术语与《三藏法数》中的佛教术语概述 第20-39页 · 术语概述 第20-25页 · 对于术语的定义 第20-21页 · 术语的特点 第21-23页 · 专业性 第21-22页 · 精确性 第22页 · 系统性 第22-23页 · 术语的分类 第23-25页 · 按术语性质分 第24页 · 按术语内部的结构分 第24-25页 · 按术语来源分类 第25页 Ⅱ.佛教术语 第25-28页 Ⅱ.1 佛教术语的特点及结构 第26页 Ⅱ.· 佛教术语的特点 第26页 Ⅱ.· 佛教术语的构造 第26页 Ⅱ.2 佛教术语的分类 第26-27页 Ⅱ.3 佛学术语的形成途径 第27-28页 Ⅱ.· 从梵文翻译过来 第27页 Ⅱ.· 旧词新意 第27-28页 Ⅲ.梵译汉佛经和佛学术语翻译理论 第28-35页 Ⅲ.1 旧译 第28-33页 Ⅲ.· 支谦的翻译理论 第28-29页 Ⅲ.· 道安 (312-385) 的翻译理论 第29-31页 Ⅲ.· 鸠摩罗什(344-413)的翻译理论 第31-33页 Ⅲ.2 新译 第33-35页 Ⅲ.· 彦琮的翻译理论(557-610) 第33-34页 Ⅲ.· 玄奘的翻译理论(601-664) 第34-35页 Ⅳ.《三藏法数》简介 第35-39页 Ⅳ.1 三藏 第35-36页 Ⅳ.2 法数 第36页 Ⅳ.3 《三藏法数》的问世缘起 第36-39页 Ⅳ.· 《三藏法数》的撰写者 第36-37页 Ⅳ.· 《三藏法数》中的佛教术语 第37页 Ⅳ.· 《三藏法数》对三藏佛典探讨之价值 第37-39页 第三章 《三藏法数》中的佛教术语越译探讨 第39-55页 Ⅰ. 中的佛教术语探讨 第39-41页 Ⅰ.1 来源 第39页 Ⅰ.2 结构 第39-40页 Ⅰ.3 分类 第40页 Ⅰ.4 特点 第40-41页 Ⅱ.《三藏法数》中佛教术语与越语佛学词典术语比较 第41-43页 Ⅱ.1 义项加、减的比较 第41-43页 Ⅱ.2 词性变更的对照 第43页 Ⅲ. 越语佛学词典中的“法数”在实际中的运用之探讨 第43-53页 IV.5 术语对照,越语毕业论文,比较后的思考 第53-55页 第四章 《三藏法数》中佛教术语汉译越建议 第55-94页 Ⅰ.吸取中国译经大师的翻译理论 第55-71页 Ⅰ.· 玄奘五种不翻在三藏法数汉译越的应用 第56-59页 Ⅰ.· “顺古不翻” 第57页 Ⅰ.· 秘密不翻与生善不翻 第57-58页 Ⅰ.· 多含义不翻 第58页 Ⅰ.· 此无不翻 第58-59页 Ⅰ.2 鸠摩罗什的翻译理论在三藏法数汉译越中的应用 第59-63页 Ⅰ.3 彦琮的“八备”在三藏法数汉译越的应用 第63-69页 Ⅰ.· 彦琮“八备”准则对从事佛经翻译者心态方面的要求 第63-64页 Ⅰ.· 彦琮“八备”准则对从事佛经翻译者知识方面的要求 第64-69页 Ⅰ.4 支谦“文质并举”准则在佛教术语汉译越过程的应用 第69-71页 Ⅰ.· “雅”的新观念 第69-71页 Ⅱ.结合现代翻译理论的成就 第71-78页 Ⅱ.1 严复的“信-达-雅”在佛教术语汉译越的应用 第71-76页 Ⅱ.· “信-达”在佛教术语汉译越的应用 第72-73页 Ⅱ.· “雅”在佛教术语汉译越的应用 第73-76页 Ⅱ.2 前苏联语言学家费道洛夫的等值翻译标准在佛教术语汉译越的应用 第76-77页 Ⅱ.3 黄春罕“科学名词”的标准在佛教术语汉译越的应用 第77-78页 Ⅲ.设立佛经术语翻译理论系统 第78-94页 Ⅲ.1 以现代越语词汇结构、短语结构法为准(包括音译外来词的标音法) 第78-85页 Ⅲ.· 现代越语构词法 第80-81页 Ⅲ.· 现代汉语构词法 第81-85页 Ⅲ.2 利用汉语借词 第85-89页 Ⅲ.· 汉语借词的辨析措施 第88页 Ⅲ.· 汉语借词的优缺点 第88-89页 Ⅲ.6 没有相应词的处理 第89-90页 Ⅲ.7 确保佛教术语精确、简练和庄严、富有佛教的色彩 第90-94页 Ⅲ.· 确保佛教术语精确度与简练性 第90-94页 结语 第94-96页 参考文献 第96-101页 A 汉语 第96-98页 B 越南语 第98-101页 致谢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