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泰语是泰国的官方语言,从其形成的历史来看,标准泰语的形成既是泰国政治发展的产物,又是泰国向现代国家迈进的一个标志,更是泰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本文旨在研讨曼谷王朝初期至今,标准泰语在泰国的使用和普及情况,以及现代泰语形成的历史背景。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泰语 朱拉隆功国王 形成 暹罗 标准泰语即曼谷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语言,在泰国85%以上的人使用泰语。而泰语文字是在1283年由兰甘亨大帝在吸收了高棉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从创造初期到现在,泰语文字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才成为今天的标准泰语。1782年,泰国的第四个王朝却克里王朝建立,定都曼谷,历史上又称为曼谷王朝。王朝的第一任统治者拉玛一世王采取一系列方法恢复国力,使国家日益强大。“对外,拉玛一世采取宣威四邻的政策。他多次率众击退缅甸的入侵,巩固了从南到北的边界,还使老挝、柬埔寨和南部马来半岛重新藩属暹罗,恢复了阿瑜陀耶盛世时的势力范围,使暹罗成为中南半岛的大国”①。在国家版图扩大的同时,居住在国内的各个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使国内的语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统治者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威廉·A·斯摩利在他所著的《泰国语言的生态系统》中称之为“统一的民族,多样化的语言”。② 湄南河平原和马来西亚半岛的北部地区是当时暹罗的中心地区。这一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使用不同的傣—泰诸民族语言,这些语言在发音和书写上存在很大异同。“在整个19世纪,这些操不同方言的居民约占当时暹罗帝国总人数的15%”。③在曼谷,皇室成员使用的是一种高贵的语言,即皇室语言。这种语言很少用于皇宫以外,只是在一些宫廷剧和艺术表演中使用,一般人很难听得懂。“据统计当时使用皇室语言的人占全国总人数的4%。19世纪中期开始,曼谷城中居住着大批的中国人,……以经营各种店铺为生计,说着不同的中国方言。……19世纪30年代,曼谷四十万居民中有二十万华人,大约占当时曼谷总人数的50%”。④ 在暹罗的中西部还居住着操孟语的孟人,孟语属于南亚语系(澳斯特洛尼西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孟语支。除此之外,还有于19世纪中后期从越南、中国和缅甸陆续迁移到泰国北部山区,之后有部分定居在中部的苗族。无论是孟人还是苗族人,他们的到来都为暹罗带来了新的语言。由此可以看出,到19世纪,暹罗中部地区的语言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在该国的其他地区,这样的特点更明显。 当时,居住在暹罗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即今天的泰国东北部和老挝的中部、北部)的主要是泰人和老挝的佬族。佬族是当时境内最大的一个族群,他们所使用的佬语与当时的泰人方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语言学家称之为“泰国的东北话”。北部居住的是泰阮人,他们自称“昆勐”(意思是本地人),称自己的语言为“堪勐”(意思是本地话),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与中部泰人使用的语言不一样。北部除了有泰阮人外,还居住着使用傣语的傣泐人。这些“使用佬语的族群和说本地话的泰阮人加起来至少占当时帝国总人数的50—55%”。⑤ 在暹罗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还住着许多使用其他方言的民族。最多的是居住在北部讲南亚语系语言的佤族和高棉人,除此之外,还有移居到泰国北部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例如:苗族、瑶族、阿卡族,等等,但这些少数民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书写体系。19世纪初,他们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到暹罗,学到了一些语言方面的知识。“1840年左右,美国传教士威尔在缅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波克伦语(现代克伦语的一种)。有些苗族人和瑶族人还学到了有限的汉语知识。直到20世纪,一位苗族的首领才创造了一个较完整的拼字法体系”⑥。由此可见,整个19世纪由境外移居到境内的各个民族导致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了暹罗由封建制国家向近代的民族国家转变的一大障碍,统治者不得不采取相应方法来统一国内的语言。 从1851年至1910年,是曼谷王朝的改革时期,同时也是西方殖民者到东南亚进行殖民渗透的时期,东南亚各国相继成为英法的殖民地。1855年,暹罗与英国签订的《鲍林条约》使其沦为半殖民地。接着在1893年,法国又以武力逼迫暹罗签订了《法暹协定》:“把湄公河东岸地区划归法国,暹罗放弃在马德望和暹粒,以及湄公河西岸25公里地带内建立军事设施。”⑦主权的威胁和国土的散失迫使朱拉隆功国王在位期间从行政、司法、军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使暹罗从一个以曼谷为中心由各个邦国组成的松散的政治实体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改革也为统一各个民族奠定了基础;其中,形成标准统一的语言是统一民族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丹隆亲王任国家内务部长期间(1892—1915年),他曾经命令各个府的官员停止使用老挝语,取而代之的是按照他们所在地的宗教来确定所使用的语言,这样做使暹罗向统一的民族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朱拉隆功国王为适应历史发展的需求,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各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其中的教育改革促使暹罗官方教育的兴起。在改革之前,暹罗中心地区的教育分为寺院教育和皇室教育。寺院教育,是指由寺院里的僧侣授课。这种教育很普遍,所以很受重视。皇室教育,接纳的都是皇室和贵族的孩子,学习的内容都是政治和文学。“1868年,朱拉隆功国王登基后,为了让更多的皇室弟子接受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有效地管理国家,于1870年颁布了新的课程要求和出版新的教材。在1872年创办了第一所世俗学校。到1880年,宫廷教育明显扩大”⑧。针对19世纪末暹罗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统治者深刻意识到:只有进行教育改革,创办大量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满足国家当前需要的人才。1889年,宫廷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教育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丹隆亲王和瓦猜拉耶王子都倡议建立新的教育体系,用来代替传统的寺院教育。1872年,国民教育部成立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办学热潮,大量的法学学校、军事学校、医科学校等世俗学校和专科学校成立。官方教育的兴起为标准泰语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在1905年,“为了纠正和规范泰语的使用,官方教育部起草了一部全国通用的《泰语语法》,拉玛六世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修订和扩充……1905年到1925年间,最伟大的泰语语法作品是拉玛六世时期的兀巴吉·辛拉巴山负责编撰泰国第一部学生单语词典,这本词典后来由教育部教材处出版发行”⑨。随着教育改革逐渐在中部地区得到普及,标准泰语渐渐被中部地区的人使用。尽管如此,但中心以外的地区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育体系和不同的泰语书写体系。在泰北地区,标准的泰语及其新的书写体系遭到了当地居民和僧侣的强烈反对,甚至爆发了由高级僧侣领导的抵抗运动,而这场抵抗运动一直持续到1939年。
抵抗运动的爆发对泰北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使这一地区的居民一直使用传统的教育体系。到20世纪40年代,在一些传统的寺院学校,虽然教学课程体系有所改变,但教学的教师仍然是僧侣。拉玛六世王和拉玛七世王统治期间,政府培养了大批的世俗教师,这些教师的增多使寺院教育逐渐向世俗教育转变。1935年,拉玛七世王的侄子阿南多·玛希伦继承王位,但政权实际是掌握在披汶等军人的手中。“披汶政府大力宣扬‘大泰族主义’,极力寻求一种民族认同感的提高,这种认同感的提高不仅仅依靠僧侣,其采取的核心方法之一就是使国家语言(泰语)标准化”⑩。“1939年6月24日颁布的第一个法令把国家的名字由暹罗改为泰王国”{11}。1939年8月2日的第三个国民条例《对于泰族名称》宣布:“政府认为:居住在国家的各个地区的民族的名称并不代表整个泰人民族的称为,也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自称。泰人分成许多的族群,比如:北部泰人、东北泰人、南部泰人、穆斯林泰人。这对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泰国来说是不合适的。”{12}1940年,披汶政府颁布的第九个国民条例《对于泰语和字母以及优良公民义务》特别强调了国家的语言:“泰国国语和其词汇的使用是泰国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泰人必须尊重和信赖泰语,以讲泰语为荣。还强调“泰国人绝对不能把出生地、住处,当地方言的不同特点当作民族间异同的标志……每一个在泰国出生的人必须承认他身上流着泰人的血,要说相同的泰语。不论出生在什么地方和讲何种方言的泰国人,内部都是没有冲突的”{13}。这些规定确定了泰语为国语,符合泰国人民的情感和泰族历史发展的规律。 上述条例也使得所有的华人学校讲授政府指定的课程提供了政策基础,并严禁使用非标准泰语书写体系之外的其他书写体系。北方泰阮人对使用标准泰语反抗激烈,因此遭到披汶政府的打压,许多寺庙被迫烧毁了大批经文。至1939年披汶政府下台时,泰国国内的适龄儿童、曼谷华人社区的儿童都到公立学校学习,并使用标准泰语学习。由此可见,“国民条例”在1939年至1940年期间为政府推广使用标准泰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披汶政府下台时,正是日本侵略战争接近失败的时候,泰国摆脱日本的控制获得独立为标准泰语在全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标准泰语以外的语言的使用逐渐减少,政府教育体系改革的成功使更多的人学习标准泰语。随着标准泰语的广泛推广使用,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虽然还保留当地方言的发音和语助词,但已大量引用标准泰语的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泰北、泰东北和泰南的农村,学校都使用标准泰语教学,当地居民也接受并开始使用标准泰语。 综上所述,二战后,标准泰语被越来越多的泰族人接纳和使用,政府为了促进国家与西方的交往,泰语论文网站,把大量的英语音译词特别是科技方面的用到泰语里,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泰语词汇。现代泰国也流行着许多方言,但官方语言则是标准泰语。随着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泰语论文题目,标准泰语被进一步推广及使用。可见,泰国国内语言从多种语言并存到现在统一使用标准泰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是泰国向现代化统一的国家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既是国家政治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 注释: ①田禾,周方冶编著.泰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②William A.Smalley,Linguistic Diversty National Unity:Language Ecology in Thaila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③Charles Keyes: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Thailand and Laos,in Language and Conflict in Asia,2000(only script) ④中山大学东南亚探讨所编.泰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⑤William A.Smalley,Linguistic Diversty National Unity:Language Ecology in Thaila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⑥William A.Smalley,Chia Koua Vang,and Gnia Yee Yang,Mother of Writing: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 Hmong Messianic Script(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⑦田禾、周方冶编著.泰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⑧David k.Wyatt,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Thailand:Education in the Reign of King Chulalongkorn(New Haven:Yela University Press,1969) ⑨Anthony Diller,“What Makes Central Thai a National Language”in Craig J.Reynolds,ed,National Identity and Its Defenders:Thailand,1939-1989(Melbourne:Monash University,Centr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Monash Papers on Southeast Asia,No.25,1991) ⑩Charles Keyes: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Thailand and Laos,in Language and Conflict in Asia,2000(only script) {11}贺圣达著.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12}{13}Thak Chaloetiarana,ed,Thai Politics:Extracts and Documents,1932-1957(Bangkok:The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 of Thailand,1978) 参考文献: [1]田禾、周方冶编著.泰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William A.Smalley,Linguistic Diversty National Unity:Language Ecology in Thaila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3]Charles Keyes: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Thailand and Laos,in Language and Conflict in Asia,2000(only script). [4]中山大学东南亚探讨所编.泰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5]David k.Wyatt,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Thailand:Education in the Reign of King Chulalongkorn(New Haven:Yela University Press,1969). [6]Anthony Diller,“What Makes Central Thai a National Language”in Craig J.Reynolds,ed,National Identity and Its Defenders:Thailand,1939-1989(Melbourne:Monash University,Centr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Monash Papers on Southeast Asia,No.25,1991). [7]贺圣达著.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8]Thak Chaloetiarana,ed,Thai Politics:Extracts and Documents,1932-1957(Bangkok:The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 of Thailand,1978). [9]王同民等著《东南亚史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10]赵维扬主编《中南半岛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