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东北部地区老族的由来及其历史变迁[泰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泰语论文 责任编辑:Anchali更新时间:2017-06-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泰国东北部地区是东南亚老族人最多的地区。这个地区的老族,是在泰族控制这个地区之前从今天的老挝这一带移居到过去的。随着泰族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和现代泰国版图的形成,这些老族成了泰国的国民。今天,泰国官方把他们称为“北方泰族”。但是,由于这一带地区的主要居民的历史和文化与今天老挝的主体民族老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自认为是老族人,现在国际学术界也仍然还把这些居民称为老族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泰国;东北部地区;老族;由来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K3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7)05-0115-06
  泰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多数居民是老族,与老挝的主体民族是同一民族。据统计,中南半岛的老族一共有2600万人,其中有1万人左右(1989年数字)生活在越南,240万老族人生活在老挝,而生活在泰国东北部地区的老族则有2350万(1995年数字)。占当地人口的80%。因此,泰国的东北部地区是东南亚老族人最多的地区。然而,对于泰国东北部地区老族的历史,我国学术界还关注得很少。本文打算在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对泰国东北部地区老族的由来及其历史变迁进行一个初步的论述。
  一
  老族人并不是泰国东北部地区的土著民族,他们是后来从老挝移居到当地的。在泰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人们都发现了大量的史前遗存。汉斯・本司在其《兰那简史》一书中利用国外对泰北地区的考古发掘的探讨成果略论泰北的史前史时谈到,泰国北部南邦府和帕府的史前遗址表明,大约在100万年前,当地就有人类居住了。兰那地区也出土了大量的遗址,这些遗址表明,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兰那也开始有人类居住;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遗址表明,这些人已经会驯养家禽和家畜;公元前3000左右的遗址表明他们已经会种植稻谷;公元前1000年到前500年左右的遗址表明,当地人已经使用金属器具。而所有考古材料均表明,这些当地史前人类的后裔很可能就是今天的“卡”(Kha)、“听”(Thin~Htin)、拉瓦(Lawa)等民族及其支系,他们均属孟高棉语民族。
  马丁・斯图亚特――福克斯在论述老挝史前史时认为,老挝北部查尔平原以及周围一带地区以及湄公河中游地区的考古材料表明,古代老挝的居民有一些是说原始南岛语语言的民族,但更多的可能是说孟高棉语的民族。并认为老挝的老族对于他们到来之前当地曾经居住有叫做“卡”(Kha)或“孔”(Khom)的民族的传说也与考古材料反映的情况相符合。
  老挝老族和泰国泰族的史籍也都有对于他们的祖先向当地迁徙并与说孟高棉语的民族争夺地盘的记载。例如,据老挝的一部史籍《南掌纪年》记载:在老族首领坤博隆的长子坤罗率领民众自勐天(今越南北部奠边府一带)来到南掌国的时候,在琅勃拉邦一带已有一个由当地土著建立的国家,叫做勐斯瓦(Muong Swa,又译勐爪哇、勐骚、勐兆等)。勐斯瓦一名,是根据这个王国的创始人坤斯瓦的名字得名的。在老族首领坤罗率众来到的时候,正是坤斯瓦王系的坤干哼统治之时。此时坤罗率领民众从勐天沿乌河而下,来到勐斯瓦北边的湄公河边,与坤干哼及其子孙大战,最后把坤干哼及其子孙逐走,建立了老族人的王系。
  另一部老挝史书讲述坤罗驱逐当地土著的历史时说:“坤罗为王二十三年,建勐川东川铜,那时卡干哼老土王(披耶那迦)在南塔帕丁、戌乌,坤罗征服之,逐之勐蒲劳蒲卡,成为早期奴隶,成为卡干哼。”
  这两本史书一致提到,坤罗领导老人沿乌河(丰沙里省和琅勃拉邦省的重要河道)来到勐斯瓦的领土,泰语毕业论文,和以坤干哼为王的土民作战,战场在帕丁和戌乌(戌乌――乌河流入湄公河的河口)。老人把土人逐入山区,到南塔(会孔)的蒲劳蒲卡一带去。土民打了败仗,成了战俘,被迫成为老族人的奴隶。于是变成了卡,国王坤干哼也被称为了卡干哼。老挝史籍在记载这些土著民时,把他们称为“卡考”。泰国学者集・蒲米萨认为,史书中提到的逃到勐蒲劳蒲卡一带的卡干哼及其子孙民众,就是在南塔和琅勃拉邦的人数极众的克木人及其支系。
  泰国的史籍则提到泰人到来之前北部地区的居民是拉瓦人,泰人是在同拉瓦人作战并把他们打败后,才把他们赶到山上去的。
  在老挝澜沧王国时期,每年还举行一种由克木人把土地授予老族人的仪式。
  在泰国北部地区,早期的泰人似乎是在得到了拉瓦首领的同意和保护后才定居下来的,因此,直到1850年,泰北的蕃王都还把某些特权和税收授给某些拉瓦村寨。1797年,在清迈王室因逃避缅甸人而南迁帕桑22年之后重返清迈时,在欢庆的游行队伍中,拉瓦人也被安排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虽然这些史书都没有提到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这些仪式所反映的事的发生年代也不清楚,但人们相信,这些一定是泰语民族各支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的事,所以才被保留在整个民族的记忆中。
  另外,中南半岛上著名的大河湄公河(Mekong River)是一个泰老语的名称,其完整的名称是Menam Kong,应该译为“湄南公”,更准确的音译应该是“湄南空”。在这个名称中,“湄南”的意思是河,“公”或“空”是这条河的名称。“公”或“空”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条河的名称“公”或“空”即K0ng是由Khom一词演变而来的。Khom即是高棉,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高棉人,而是泰语民族对古代孟高棉人的泛称,有人把它译为“孔”。因此,湄公河这个名称最初的名称是Menam Khom,以后才讹变为Menam Kong或Menam Khong,意思就是“高棉人的河”,或者更笼统一点,就是“孔人之河”。说明这条大河流域原先都是高棉人或孟高棉语民族的地盘。
  同样,泰国北部的孟河原先也是因孟人而得名的。孟河又叫拉敏河,拉敏即Rmen,也是孟人的族称。旧㈣’这个名称也反映出泰国北方原先是孟人居住的地方。
  不久前,在泰国东北部的约梭通府发现了四块石碑,其年代在公元7世纪初,其内容断断续续如下:一块提到“美好的声名昭著的大王”,“室戈罗耶乍帕胡的女儿”;一块提到“商卡补罗Sangkapura的大王”;一块提到“为该大王的儿子”,“名叫室利昙摩斯那。”乌汶府越刹缴寺碑,其年代约公元7--8世纪,提到国王的名字,叫做摩希巴滴跋摩,公元9世纪末,约梭通府班达通碑提到“室利伊奢那跋摩”、“律陀罗洛”和“拔罗补罗城主王系的王子”。
  泰国学者提拉・沙拉雅认为,这些证据说明:约梭通一乌汶地区的猛提村及其周围一带,是“斯那”家族王系的所在地,是真腊国的发祥地。
  另一位泰国学者黎道纲也认为,泰国东北部地区的约梭通府可能是质多斯那王系的发祥地。
  这就是说,在老族和泰族来到泰国东北部地区之前,这个地区的主要居民应该是高棉人或与之相关的其他一些说孟高棉语的人。
  二
  据目前所能接触到的资料来看,老族人大概是在公元13世纪才来到这个地区的。
  对于包括中国的傣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和缅甸的掸族以及与之有渊源关系的一些民族或他们的支系在内的广义的“泰语民族”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是,随着探讨的不

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傣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和缅甸的掸族以及与之有渊源关系的一些民族或他们的支系的发源地就在今天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地区,后来,泰语民族的先民在向中国云南西南边地和中南半岛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支系,最终形成一些虽然关系密切却又有差别的新的民族。
  广义的泰语民族先民中的一支进入老挝以后,与更早生活在老挝土地上的孟高棉语民族融合,大约在公元10至13世纪的时候形成了老挝的主体民族老族。14世纪出现在老挝的澜沧王国就是老挝老族最后形成的结果。
  老族人大量移民到泰国东北部地区是从17世纪即澜沧王国末期开始的。当时,澜沧王国正处于分崩离析的阶段。据老挝史籍记载,公元1694年澜沧王国的国王苏里雅旺驾崩以后,澜沧王国就开始分裂了,统治集团之间纷争不断,为了躲避战乱,许多老族人民便四处逃难,其中有一些就越过湄公河进入今天泰国的东北部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在统治集团内部争斗中失利的贵族率领着他们手下的人进入了这一地区。特别是一些从占巴塞来的老族人,他们从1713年开始,一批一批地移居到这一带地区,广泛分布在泰国东北部地区的孟河(Mun River)和芝河(chi River)流域。他们在这些地方建立起一个个居民点,这些居民点后来发展成了一个个老族人的勐。
  当老族移民开始向泰国东北部地区移民的时候,居住在泰国本部的泰族的势力还没有控制这个地区。许多学者都认为,在13世纪崛起于泰国中部地区的由中部泰族建立的最早的国家素可泰时期,中部泰族并没有控制泰国的东北部地区。在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时期,虽然泰暹人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但其作用也一直没有超出呵叻府一带地区。呵叻位于泰国东北部地区的西南角,1657年,泰语论文网站,阿瑜陀耶王朝的那莱王在所征服的高棉人故地上建立了呵叻城,当时呵叻地区的居民主要是一些操着一种泰暹语方言的混有高棉人血统的泰暹人。在此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呵叻一直是泰暹人的东北边区。
  老挝澜沧王国分裂以后,继阿瑜陀耶王朝之后统治今天泰国中部地区的吞武里王朝的统治者开始在政治上控制了老挝的朗勃拉邦、万象和占巴塞几个小王国。吞武里王朝只存在了15年,这一时期,中部泰人在开拓东北部地区方面没有太大的作为。在接下来建立的曼谷王朝的初期,中部泰人的势力开始以呵叻地区为基地,进一步向泰国东北部地区的心脏地带渗透。据泰国的史书记载,这一时期,曼谷王朝的统治者一度控制了万象和占巴塞等几个老挝小王国,而泰国东北部地区的许多原先效忠万象或占巴塞的老族的勐也都通过呵叻与曼谷王朝建立了朝贡关系,开始对曼谷王朝表示效忠。而且,许多从万象和占巴塞等王国迁徙过去的老族移民建立的村寨也纷纷要求曼谷王朝把它们升格为勐。因为一旦升格为勐,原先的村长也就成了“召勐”,可以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而村寨要想升格为勐,首要条件是人口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因此,许多老族首领就采取种种方法吸引更多的老族人前来定居,从而使得移入当地的老族人口进一步增加。有人根据史料考证后统计出,从1778年到1826年,即泰国的吞武里王朝时期到曼谷王朝初期,泰国东北部地区勐的数量由13个增加到了35个。勐的增加表明这个地区老族人口在迅速地增长。泰国东北部腹地的加拉信和孔敬这两个重要的府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
  1824年,在泰国曼谷王朝的拉玛三世王登基的时候,泰国对东北部地区的控制又遇到万象的挑战。当时,万象王国的统治者是老挝历史上著名的召阿努国王。作为当时最大的老族王国,万象一直想从泰国手中夺回对泰国东北部那些老族人居住的地区的控制权。1817年至1819年,东北部地区发生了被泰老民族称为“卡人”的操孟高棉语的一些民族的反叛,而就在这一时期,缅甸和越南又想趁“卡人”反叛之机控制湄公河中部即老挝的万象王国和占巴塞王国。在这种形势下,老挝的万象王国和占巴塞王国都乘机“背叛”了曼谷王朝,进而分别把它们的政治作用力扩展到泰国的东北部地区。这样,最后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1827年初,万象国王召阿努率领一支军队袭击了今天的呵叻府一带地区,夺取了当地的城镇,并准备进一步远征曼谷。虽然召阿努的军队最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最后还是被曼谷王朝的军队打败了。而且,曼谷的军队乘胜进军,占领并摧毁了万象城,又强迫万象城和万象王国其他地区的大量老族民众迁往东北部地区。随后,泰国的军队又征讨了卡定河和沙湾那吉之间的老族人地区,并强迫那一带地区的老族人渡过湄公河迁移到呵叻高原乃至泰国本部的中部平原地区。
  有一份对于勐加拉信的文献记载说,1793年,老族人在加拉信(即今天泰国东北部地区的加拉信府)建勐的时候,当地应该缴纳赋税的人丁只有4000人。40年以后,1836年,又有将近4000名老族人从湄公河东岸的马哈猜地区迁徙到了芝河盆地,这些老族移民在当地建立了两个居民点。后来,这两个居民点都成了勐加拉信统治的居民。1841年,泰国的军队又攻占了湄公河东岸一个叫做勐旺的城镇,把当地的老族统治者和他手下的3000民众迁到了西岸。4年以后,泰国统治者在这些新建立的老族村寨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勐古吉那莱,这个勐也属于勐加拉信所统治。1874年,勐加拉信又接受了从东岸的勐马哈萨拉罕迁徙过来的2700多户缴纳赋税的人。到1902年的时候,勐加拉信及其所统辖的几个外围勐的缴纳赋税的人丁已经达到了3600人,总人口则有139000多人。也就是说,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勐加拉信的人口增加了800%。
  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对老族人的强迫迁徙行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50年代。据保守的估计,在泰国军队征服万象王国以后的30年时间里,就有至少10万老族人被强迫从湄公河东岸的今天老挝一带迁到了西岸的呵叻高原一带。
  随着老族人的大量移入,泰国东北部地区也由以前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一个人烟稠密的地区,当地勐的数量也从1826年的33个增加到1840年的54个,到1860年时,当地勐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到70个。同一时期,老族人的中心也从湄公河的东岸转移到了西岸的呵叻高原一带。
  三
  中部泰人打败了以召阿努为首的老挝挑战者并控制了泰国的东北部地区以后,把呵叻从一个小勐升格为一个一级勐,后来的呵叻府就是在这个一级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827年,拉玛三世摧毁了万象以后,把万象的死对头窝氏家族的老族首领任命为湄公河西岸廊开和乌汶这两个地区的召勐。但是,这一时期,当地老族首领的权利还很大,他们自己掌管着当地的事务,只须定期向曼谷缴纳一定数额的银子和实物即可。
  移居泰国东北部地区的这些老族人,虽然被泰国国王所统治,但是,他们依然一度保持这相当程度的自治,其内部依然保留着老挝传统的政治体制,统治集团分为4个等级,最高的等级是召勐,即各个勐的统治者,召勐下面又从高到低分别有乌帕腊、拉差旺和拉差布。这些人分别担任着相应的官职,协助召勐统治着各个勐。
  但是,由于这些老族人的勐后来都被泰国的统治者所控制,因此,它们的统治者又都接受了泰国国

王的册封,拥有中部泰人贵族的召披耶、披耶和叭等头衔。例如,勐那空叻差是玛(今天的呵叻府)的召勐就被泰国国王授予召披耶的头衔,这个头衔是泰国中部泰人第一等贵族的头衔。素林、讪卡、库刊和四刹吉(今天的四刹吉府)等几个勐的召勐则被泰国国王授予披耶头衔,这是泰国中部泰人的第二等贵族的头衔。附属于这些勐的其他一些小勐的召勐则被授予了叭这个头衔,这是泰国中部泰人的第三等贵族的头衔。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英、法两国殖民者在中南半岛扩张势力,泰国处于被瓜分的危机之中,为了摆脱危机,泰国的统治者拉玛四世开始在泰国推行改革,拉开了泰国近代化改革的序幕。后来,拉玛四世的儿子拉玛五世也就是著名的朱拉隆功国王即位以后,进一步全面推进改革,最终使泰国免于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也使泰国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朱拉隆功国王开始在东北部地区进行行政改革,旨在加强对这个地区的控制。1882年,朱拉隆功派了一名常驻专员驻扎老挝的占巴塞王国,专门管理湄公河东岸今天老挝的各个王国和西岸今天泰国东北部地区各地老族人的事务。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一带地区的权力都掌握在曼谷派来的专员手中。专员权力很大,除了最初的专员是一名高级贵族以外,后来的专员基本上都由亲王来担任,表明曼谷对老族人地区非常重视。专员可以任免当地各个勐的召勐,还带有一支自己直接统辖的军队,他把军队分布在老族人居住的地区,加强了控制。由于曼谷王朝的改革侵害了当地老族上层的利益,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老族首领掀起了反抗曼谷王朝的反抗斗争。
  1893年10月,泰国在法国的威胁下与法国签订了一个条约,把曾经控制的湄公河东岸的这部分老族王国割让给了法国,泰国曼谷王朝依然控制了湄公河西岸泰国东北部的大片老族人居住的地区。
  为了加强对这些老族地区的控制,曼谷王朝开始在这些地区进一步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把原先老族的各个勐按照正在泰国本部推行的行政区划改革重新进行了划分,在东北部地区设置了乌隆(Udon)和伊山(Isail)两个专区(monthon),并参照泰国本部的设置,在专区下面又设置了府(cangwat)、地区(amphoe)、乡(tambon)和村(muban)四个级别的行政单位。
  曼谷王朝还在当地推行司法和金融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由丹隆亲王亲自负责。1908年,丹隆亲王和司法部分别向东北地区派出了官员去接管法学事务。同年,又与财政部合作,向当地派出了精通财政和税收的官员,去管理财政和税收。当地老族首领在司法和财政等方面的权力逐渐被曼谷中央王朝派来的官员所剥夺。
  同时,曼谷王朝开始在东北部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架设电报线路,加强它与泰国中部地区的联系。
  从1899年开始,曼谷王朝又开始在各地推行教育改革。中央政府从本部派了许多僧侣到东北部地区充当教师,在推行中部泰语和泰族文化,包括中部泰人使用的用中部泰文抄写或印刷的佛经,并灌输效忠泰国国王、泰人国家等意识。
  过去,中部泰人多把老挝和泰国东北部地区的老族人称为“老”,甚至把泰国北部地区的泰庸人(Yuarl,又译为“阮”)也称为“老”,他们居住的地区也多被冠以了“老”这个词,如泰国东北部地区就被中部泰人称为老告(Lao Kao)、老潘(La0 Puan)、老康(Lao Klang)等等。后来,为了强化他们的“泰人意识”,这些老族人的地名逐渐被曼谷王朝更换,例如,原先的老告专区被改为了东北专区、原先的老潘专区被改为了乌隆(Udon)专区,原先的老康专区被改为了那空拉差信玛(Nakhon Rarchasima)专区。同时,居住在这些地区的老族人也被官方称为了“北方泰族”。
  1926年,一位叫做帕西披猜博里曼的官员在视察了泰国东北部地区以后,给泰国政府写了一个报告,他在这份报告中说,泰国东北部地区的许多居民已经认识到自己是“泰族”。由于老族与泰国的泰族有着共同的渊源,今天的老族和泰族都是从古代广义的泰语民族中分化演变而来的,他们之间至今仍然言语相通,习俗相近,泰国东北部的老族比较容易接受中部泰族的文化和习俗。所以,这份报告说泰国东北部地区的老族居民已经认识到自己是“泰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由于这一带地区主要居民的历史和文化与老挝的主体民族老族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地许多老族居民仍然习惯自称为老族人或泰老族人,而且,现在国际学术界也仍然还把这些居民称为老族人。现在老挝出版的一些历史教科书甚至仍然把今天泰国东北部地区称为“沦丧的老挝领土。”这是令泰国政府一直感到忧虑的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李筱竹)
  (责任校对:笑著)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