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4 Abstract 4-5 1 绪论 8-23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8 1.1.1 问题的提出 8 1.1.2 选题的意义 8 1.2 探讨的基础 8-13 1.2.1 文献综述 8-12 1.2.2 理论依据 12-13 1.3 探讨思路 13-14 1.3.1 探讨重点 13 1.3.2 探讨措施 13-14 1.4 问卷调查 14-17 1.4.1 调查对象 14-15 1.4.2 语料来源 15-16 1.4.3 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16 1.4.4 问卷调查的实施和结果 16-17 1.5 汉语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的界定 17-18 1.5.1 汉语多层定语的界定 17-18 1.5.2 汉语多层状语的界定 18 1.6 汉、泰语多层定语语序和多层状语语序的比较 18-23 1.6.1 汉、泰语多层定语语序的比较 18-20 1.6.2 汉、泰语多层状语语序的比较 20-23 2 多层定语的偏误类型 23-31 2.1 两层定语的偏误类型 23-26 2.1.1 中心语第一位偏误 23-24 2.1.2 中心语中间位偏误 24-25 2.1.3 中心语最后位偏误 25-26 2.2 三层定语的偏误类型 26-31 2.2.1 中心语第一位偏误 26-27 2.2.2 中心语中间位偏误 27-29 2.2.3 中心语最后位偏误 29-31 3 多层状语的偏误类型 31-37 3.1 两层状语的偏误类型 31-34 3.1.1 中心语第一位偏误 31 3.1.2 中心语中间位偏误 31-33 3.1.3 中心语最后位偏误 33-34 3.2 三层状语的偏误类型 34-37 3.2.1 中心语第一位偏误 34 3.2.2 中心语中间位偏误 34-35 3.2.3 中心语最后位偏误 35-37 4 偏误成因探寻 37-43 4.1 母语的负迁移 38-40 4.2 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 40-41 4.3 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的作用 41 4.4 教师或教材的因素 41-43 5 教学策略探寻 43-45 5.1 对比教学法 43 5.2 扩展教学法 43 5.3 合理选择教材 43-44 5.4 加强课堂教学和训练 44-45 附录一 45-55 附录二 55-63 附录三 63-80 附录四 80-86 参考文献 86-89 致谢 8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