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中如何开展拟声拟态词的教育(2)[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比如: 日语的「b」「d」「g」属于"有声音",而"有声音"在日语拟声拟态词里面通常表示难过、丑陋、笨重、浑浊等贬义的事物,给人的是不好印象。而「p」「t」「k」属于"无声音",描写的是欢乐、美好、轻快、清澈等褒义的事物,如本文第一点所述: 「とろとろ(TO-ROTORO) 」和「どろどろ(DORODORO) 」同样用于形容液体粘稠的感觉,前者是让人喜欢的,后者则让人讨厌。这是日语拟声拟态词里比较常见的规律,然而在汉语中却没有这样的规律,因此导致中国日语学习者难以理解对方所表达的褒贬之意,易产生误解。

  由此可见,日语是根据声带的震动(即: 有声音/无声音) 来区别词的意思,但是汉语是根据送气的强弱(即: 送气音/不送气音) 来区别词的意思,这就会导致中国人对音韵和词义的理解和日本人刚好相反。

  换言之,中国人学日语拟声拟态词时因为受母语的干扰,难以判断"有声音"和"无声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之间的区别,也难以理解其中"有声音"和"无声音"的对应褒贬联系。

  三、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教育启示

  中国的日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注重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发音、构成、文法等外形上的指导,忽略了音韵与词义之间的规律性。从上文所阐述的日语拟声拟态词的音韵特征,以及中国人的学习难点及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教育启示。

  (一) 在学习日语的初级阶段,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汉语和日语这两种音声体系的区别

  以声帯振动的有无来区分语音的日语和以送气的强弱来区分语音的汉语显然是不同的音声体系,而且两者有着显着的差别。根据语言学家 Heidi Dulay(1984) 所述,第一语言关于成人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深刻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尤其显着地体现在发音上。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依存第一语言的音声体系来学习。如果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音声体系差别越大,第一语言受到第二语言的干扰就越强,并且这个干扰会伴随学习者终生。换言之,因为汉语和日语的音声体系差别比较大,所以中国人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受汉语的干扰会比较强,日语,而且这个干扰不会随着日语能力的提高而减弱。因此为了减少母语对日语学习的阻碍,日语论文,应该进行音韵与词义的规律性指导。建议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开始教授日语的"有声音/无声音"和中文的"送气音/不送气音"的区别,让学习者更早接触和了解其中的异同。

  (二) 重视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规律性指导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教育如果局限于发音、词义、构成和语法等言语要素,对该词所隐含的历史、艺术、风俗、习惯等非言语要素不加以说明,学习会变成机械记忆,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词义的语感来看,日语拟声拟态词中"无声音"描写的是欢乐、美好、轻快、清澈等褒义的事物,而"无声音"描写的是难过、丑陋、笨重、浑浊等贬义的事物。如果掌握这个规律,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当学习者第一次听到「どろどろ(TOROTORO) 」这个拟态词,哪怕不知道其意思,日语论文,也可以从"有声音"多用于形容不好的事物这一规律判断出说话人想表达的是不愉快的意思。

  本文通过略论日语拟声拟态词的音韵特征以及中国人日语学习的难点,提议在日语教学中应针对两国语言的异同进行教育,还应注重音韵和词义的规律性指导,这样可让学习和教育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Heidi Dulay. 第 2 言语の习得[M]. 牧野高吉,译。 东京: 鹰书房弓プレス,1984:69 -88.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