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既是日语的一大特色,亦是日汉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如果仅凭母语的语言模式和规则进行判断,必定会对日语学习和翻译产生障碍。例如,“これは善処します”,字面解释为:“会妥善处理的。”但是,在实际的谈判过程中,如果针对我方提出的要求,日方做出此答复,那就意味着对方根本不想采取任何方法,这只是一种托辞; 再如: 两个日本人 AB 一起喝茶,A对 B 说: “喝吧”.B 回答说: “すみません。” “すみません”在这一语境中应译为: “谢谢(给您添麻烦了) .”此处倾向于表达感谢之意,由于给对方添了麻烦而略表不安。然而由于受到语言习性的作用,我们会把汉语中的“谢谢”与日语中的“ありがとう”对等,从而将“すみません”直译为: “不好意思”或“对不起”. 由此可见,翻译不仅仅依赖于对单词和语法的掌握,要做到日汉的等值翻译,必须要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艺术背景等,在储备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和驾驭这种语言,才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对思维模式的转换缺乏重视而产生的负面作用。 3. 认知异同导致的负迁移 在日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将日语中事物的概念很自然地与头脑中原有的既得概念相结合,并转换成汉语输出,从而完成翻译活动。因此,这种对事物的感受性和头脑中的既得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译者的译文中,然而,日语论文,由于环境因素、既得习惯、艺术因素等方面的作用,即便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对其认知和受容也会有所异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势必会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的作用。 例如,当你听到日本女孩名字叫“阳菜”的时候作何感想呢,是否觉得把女孩子与“菜”关系在一起过于平凡,过于普通呢? 这是因为受到了母语体系中对菜一词既得认知的作用。其实在日本人看来,“阳”是指阳光,“菜”在人名中是指花、油菜花,两个词均使人联想到灿烂的金黄色,让人觉得温暖又美好。再如,日语“湯”一词,汉语虽将其译为“热水”,但日本人听到“湯”,首先会想到洗澡水、温泉等,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日本人直接饮用热水,这不符合他们的饮食习惯。日本人较爱饮茶、咖啡和冰水。而汉语里的热水,会让我们想到喝的水和用的水。例如: いいお湯だ。考虑到日本人对“湯”一词的认知度和联想意义,排除母语的干扰,正确的汉语译文应为: “(这个) 洗澡水正好。”因此,要正确的理解日语,理解日本艺术,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跨艺术意识,积极地克服母语知识以及固有的认知模式。 总之,要规避日汉翻译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从而减少误译,必须要应用语言对比略论理论,就日汉语言体系进行对比,揭示日汉翻译实践中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具体因素,以增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误译的预判能力,有效规避母语干扰,提高译文质量及准确度。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在翻译活动中有必要对比源语与目的语的民族思维形态异同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略论不同言语使用者间的认知差别,以揭示其对翻译的作用,从而规避翻译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