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亲属称谓语及其背后的社会艺术内涵[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亲属联系是由血缘、婚姻、收养联系形成的。而亲属谓语既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亲属联系,也表示对人的称谓或称呼。亲属称谓语在人类社会艺术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充分体现了其所属民族的社会艺术特点。汉民族的亲属称谓语复杂细致,数量极多,属于叙述法分类。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艺术圈,日本自古深受中国艺术的作用,在亲属称谓语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日本也深受西方艺术的作用,又有与西方相类似的一面。本文拟以自己为坐标,沿纵横轴线,日语论文,对汉日亲属称谓语及其背后的社会艺术内涵进行研讨。

  一、性别区分意识

  汉语亲属称谓语性别区分意识明显,首先体现在亲属称谓词汇的排列次序上。如夫妻、子女、公婆、父母、岳父岳母等词,男性在前,女性排后。另外,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称谓也不相同。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祖母”,而母亲的父母则称为“外祖父、外祖母”。父亲的兄弟分“伯仲叔季”,比父亲年龄大的要称“伯父”,比父亲年龄小的要称“叔父”。

  而父亲的姐妹统称“姑”,母亲的兄弟姐妹统称“舅、姨”。

  又如父亲的兄弟的孩子称为“堂兄弟、堂姐妹”,父亲的姐妹的孩子和母亲兄弟姐妹的孩子称为“表兄弟、表姐妹”。“堂”即指自家人,“表”即指外面的人。再比如夫妻间的称谓,丈夫可以是“当家的、掌柜的”家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妻子则是“内人、屋里人”甚至可以是“贱内”等等。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延续的父系氏族社会的忠实反映。

  在父系氏族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艺术,这种性别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在汉语亲属称谓上表现了出来。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社会艺术等各个方面也积极向西方靠拢。日语中的亲属称谓语也与西方的亲属称谓语接近,几乎没有性别区分意识。日本人无论父亲的父母还是母亲的父母统一称作“おじいさん、おばあさん”。父母的兄弟姐妹统一称作“おじさん、おばさん”,父母的兄弟姐妹家的孩子也都用一个称呼“おにいさん、おねえさん”。特征最明显的是祖父母无论是孙子还是孙女都称作“まご”,完全忽视了性别。

  二、内外区分意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传统宗法制也是以血缘联系为基准来来划分亲属联系的内外亲疏。

  亲属联系分血亲和姻亲,其中血亲又分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由于中国是传统的父系氏族制,父系亲属就被划分为“内”,由姻亲联系形成的母系亲属划分为“外”。内外有别,日语论文,因此亲属称谓语也是由亲到疏。例如,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母”,而母亲的父母则称为“外祖父母”,冠以“外”字与直系血亲的祖父母相区分。再如父亲的兄弟详细地划分为“伯仲叔季”,而母亲的兄弟简单地统称为“舅”。即使是与父亲有血缘联系的姐妹,因为终归要出嫁他人,变为外人,也简单地统称为“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称谓语上详细区分已无意义。

  与亲属称谓语的性别区分意识背景相同,日本受西方艺术的作用,在亲属联系上并不区分血亲、姻亲等的内外亲疏联系。

  三、上下尊卑意识

  汉语亲属称谓语严格区分辈分和上下尊卑。对辈分高的人要绝对尊敬。不论是父系亲属还是母系亲属,日语,作为辈分高的人及其配偶都要受到尊敬,必须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父、叔母、舅父、姨妈”等。对同辈分的兄弟姐妹,比自己年长的要称呼“哥、姐”,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的旁系兄弟姐妹,比自己年长的也要用亲属称谓语称呼。父系堂兄弟姐妹,要称呼“哥、姐/名字+哥、名字+姐”,母系表兄弟姐妹要称呼“表哥、表姐/名字+表哥、名字+表姐”。对晚辈以及比自己年幼的同辈,可以直呼其名,也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语,如“儿子、二妹、三弟、侄子”等等。

  探究原因,上下尊卑意识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密不可分。中国传统伦理艺术讲究长幼有序,封建王朝还建立了严格的“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级分明。作为中国传统伦理艺术重要体现的亲属称谓语自然也就讲究上下尊卑意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