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艺术受到了传统中国艺术的作用,有着一定的等级观念,因此在交流时经常会带着复杂的心理,既怕对别人产生伤害,也怕作用到自己的尊严,所以就出现了说话不直接的情况。无论的用词还是作句,都会非常的小心,日语毕业论文,由此就出现了省略的情况,在保证了不失礼的同时,也为他人的思考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就当前的日本来说吧,即便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在的这个程度,那种谦卑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交流时省略主语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狭小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状况,使日本国民之间的交流会很少,人际联系相对比较狭窄,一旦建立起一段比较友好的交际联系,就会十分注重彼此之间的交流,以维护这段友好的联系,特别是对对方的心理的揣测、情感的变化都有着很好的掌握能力,日语毕业论文,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大致就是这种情况吧。就英语而言,主谓宾的联系比较明确,重在交流的全面性,日语的省略比较明显,重在交流的重点性。 二、几种常见的主语省略问题 (一)依据上下文的主语省略 这种省略方式在很多语言中都比较常见,是指在文章在上下文中明确的提出了动作的发出者是谁,然后在其他句子中为了避免赘余而将主语进行了剔除,针对这种情况的判断比较容易,可以通过对文章大意的理解直接找出动作的发出者,或者在邻近句子中找出词性为动词的词汇进行判断,也可以根据句子格式的划分或者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能很快的找出省略的主语。 (二)依据场景的主语省略 在场景中判定主语的省略也很容易,场景的展开往往会围绕着某个主人公或者某个话题展开,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一方的群体在介绍自己的某些性格或者某段经历的话,省略的主语主要就是围绕着说话者自身展开的,主语的人称通常是第一人称;如果说话人自身向别人请教某些问题时,那么省略的主语主要是围绕着说话人询问的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展开的,主语的人称大多是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当场景中出现了第三个对象,而谈论的对象正好是第三对象时,那么关于这种明确知道谈论对象的是谁的场景,主语可以完全省略。最后,群体之间关于共有话题的讨论,即一出口就明白去干什么的情况,那么场景中的第三对象即便不在眼前,也可以将共有话题进行省略。 (三)依据文体的主语省略 不同的主体对主语的省略也不会相同,如果能够判断出文章的题材是什么,就可以轻松的找到文章围绕的中心点在哪里,文章中大部分省略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例如议论文,议论文通常是围绕着某个名人或者某件事情展开的,如果读者在读书之前就能够明确此篇文章围绕的中心是谁或者是哪件事情,就可以将这个人或者是这件事情带入到省略主语的句子之中,应该绝大部分的省略句都会适用。像日记这类文章,通常都会使作者介绍自己某天、某日的行为和想法,因此,这类文体的主语省略都会是作者自身。 三、如何对主语省略句进行翻译 (一)确定主语 关于日本语法中主语的认定,世界上至今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在汉语和英语的认定上,一般是将句子中的主谓联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但是,日本的许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提出,日语是将谓语作为句子的核心内容,只要句子中存在谓语,那么这句话就算表达完整了,而主语更多的作为谓语的补足成分,在句子中的影响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在进行翻译时,就需要将句子中的成分补足,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句子的上下文、场景、文体等方式,找到句子的主语部分。 (二)确定省略 日语中关于省略的认定有着普遍性,无论是专家还是国民都已经形成了一种语言习惯,认为省略的成分如果不作用句子大意的理解,或者省略的成分表达出来会不符合日常的表达习惯,就可以不对该成分进行表达。 (三)翻译标准 为了能够使翻译的语句符合大众的语言规范,就需要按照本国的语言进行翻译。当前,中国关于外语的翻译都普遍遵循着一个准则,当然,日语也不例外。首先,保证原文的意思不变。如果翻译时将原文的意思进行扭曲,不仅会造成语言的表达没有造成意料中的效果,严重时还会造成反目。这与两国的艺术习惯有很大的联系,这就要求翻译者对两国的艺术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翻译的句子要通顺,最起码能够让人明白句子的大体意思。最后,在保证句子通顺的基础上,使句子带有一定的文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