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诺德提出“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思想。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联系。忠诚准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协商(Nord,1997)。从而“译者应同时对源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源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Nord,1998)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告之真实世界的客观物体和现象,译者应在目的论指导下,日语毕业论文,以传递信息为目的,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翻译措施或者照抄照搬某套翻译理论,应当切合实际,灵活应用各种翻译措施。特别是在科技类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尽力做到译文的简洁性、准确性和统一性。在揣摩专业术语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意义传达,利用日语及汉语构词灵活的特点,尽量使译文达到表意、易懂、简洁的效果,最主要是能准确表达科技知识。 (二)科技日语翻译的文化性 翻译作为一种专业技能本身就是一门文化。因此,科技日语翻译,也是文化。科技日语翻译要求用词精确,表意清楚,逻辑严密、客观等。要做到这些必须认真思考,同时怎样做到使翻译用词准确,表意清楚,逻辑严密、客观等也是门文化。科技日语翻译过程中发生的损失也同样需要补偿,如何更好地补偿也是一门文化。 科技活动是人类的一项社会活动。科学家和文学家一样都是社会化的人。参与科技活动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有信仰和偏见、爱好和主张、感情与欲望。科技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试图避免主观的想法,但是他们难以避免将个人的直觉、灵感赋予著作。虽然科技日语文本本身是客观的,但是原文转化为译文还需要走很多路。首先要理解原文,然后要组织语言,最后把原文转化为译文。在这些过程中翻译者要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难免受自己翻译思想和个人感情作用。翻译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原文不同的人翻译可以产生不同的译文。 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创造性、想象力和实践性。这些特点被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从翻译思维来看,翻译思维既包含逻辑思维又包括形象思维。翻译离不开感知。直觉或灵感的火花需要直觉、感知和灵感的翻译绝对不可能是纯科学的一种活动,而应是科学和文化的结合体。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波尔(Niels Bohr)认为科学也需要形象,最高的科学境界同最高的诗的境界都是只能用形象表现的。很多科技类文献同样具有文学中常有的形象化的语言,同时综合应用很多修辞措施。 综上所述,科技日语翻译在具备科学性的同时也存在文化性,在翻译过程中,日语论文,不能有所偏废,既不能忽视科学性也不能忽视文化性。 三、结论 科技日语翻译措施和翻译技巧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断训练和经验总结才能达到。学校专业的学习能让我们深刻懂得语法、语篇结构及如何行文、如何翻译。但是实践中翻译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日语功底二者的恰当结合才能完成。科技日语翻译,需要将翻译技巧与科技文本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做好,否则会出现翻译错误。 科技日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它更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彼此交流和互换。面对专业性很强的翻译文本,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盲点,但是,作为译者,我们绝对不能草率对待,敷衍了事,而应当秉承负责的态度,寻根究底,精益求精,力求译出准确、流畅的著作。而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更要勤加练习,持之以恒,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为了更好地进行科技日语的翻译,首先仍需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日语语言也像汉语言一样是不断发展的,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也要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把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结合起来。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做到科学性和文化性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才能更恰当地传达源文的意义,更能被译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