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拟采取实证性的比较探讨为主要探讨措施,但在具体操作上不仅不局限于具体诗歌和诗论的单纯比较,而且还将日本汉诗的“风雅”特性放入广阔的中日历史艺术的背景之中,在结合日本汉诗探讨近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曰两国不同的审美追求和作家的创作心理。同时,还打算采用对日本汉诗的历时性总体性评述和文本细读式的具体诗歌赏析相结合的措施,对日本汉诗的“风雅”特征进行总体性梳理,其间再揉以社会学、心理学、比较文学、宗教神学、接受美学等学科的探讨思路,试图对日本汉诗及其“风雅”传统进行总体性的宏观把握。
第一章日本汉诗的起源及其分期
日本平安初期的学者斋部广成在他的《古语拾遗》中有这么一句话:“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①讲的就是日本在其文学发展之初,其实并没有文字记载的书面文学,虽然有口头文学的出现,但是这也只能看作是日本文学启蒙的幵始。真正意义上的书面文学的出现是在公元5世纪初汉艺术传入日本之后,其最早的日本汉文见于我国的《宋书?夷蛮传》,而公元604年圣德太子(574—621年)亲作的《宪法十七条》可以看做是第一篇完全出自日本人之手的汉文著作,当然它们还都不能看做是纯粹的文学著作,但是它们的出现关于汉文学在日本的流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影响。在日本文学发初之初,所有的书面著作均是用汉字书写的,而日本汉诗是产生最早、作用颇大、创作作家和数量极多并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学样式。
1.1日本汉诗的起源
日本汉诗大致起源于大和时代后期,在江户时代达到鼎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逐渐衰微,期间绵延不断延续了将近1300年,出现了数千位汉诗作者以及数十万首日本汉诗。“据1980年东京刊行的《汉诗文图书目录》统计,从奈良时代到明治时代的1200百余年中,日本出版的各种汉诗总集、别集共769种,凡2339卷,20余万首诗,然而这还远远不是汉诗的全部。” ?日本汉诗如此繁多,但关于它的起源问题学界基本上已有公论,一般认为《怀风藻》可称日本汉诗的滥觞,而其中大友皇子的《侍宴》和《述怀》被视为日本汉诗的源头。在此需要强调是,日本汉诗作为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在曰本特殊的艺术土壤中生根发芽,以及后来成为日本文学重要的一支,这不仅仅因为大友皇子首创汉诗,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友皇子以及后来日本汉诗创作主体的身份作用和中日频繁的交往。可以这么说,大友皇子是日本汉诗的偶然,但同时也是日本汉文学史上的必然。
1.2日本汉诗的历史划分
对于日本汉诗的历史划分,中日学者基本上持一致态度,即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王朝时期、五山时期、江户时期和明治以后。王朝时期又称翰林时代。此期包括了日本历史上的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是日本汉诗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此期的汉诗作者大多是天皇、皇子、贵族和官员等。在大和时代主要有大友皇子、河岛皇子、大津皇子、中岛大臣、文武天皇等皇族大臣。在奈良时代有刀宣利令、长屋王、藤原宇合、藤原万里、大伴池主、阿倍仲麻吕(即朝衡)等权贵。在平安时代有峻峨天皇、小野卑首、空海气智子公主、小野篁、巨势识人、都良乡、岛田忠臣、菅原道真、纪长谷雄、大江朝纲、菅原文时、大江匡房、藤原忠通等。从作家的组成来看,此阶段汉诗作家都是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这一阶段的汉诗成就非常辉煌,不仅产生了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汉诗总集《怀风藻》(751年),而且还产生了奉嵯峨天皇和淳和天皇钦命编撰的“敕撰三集”,即《凌云集》(814年)、《文华秀丽集》(818年)、《经国集》(827年)。《怀风藻》受中国齐梁诗风的作用,多应制之作,诗风绮靡,形式上以五言诗为主,以四句八句居多,多用对偶。而后来产生的“敕撰三集”诗风大不同于《怀风藻》,日语论文题目,此三集的编撰历经两代天皇,前后相差十三年,收入此集诗人的背景相比《怀风藻》更为复杂,并且在形式上面,七言诗比以往增加了很多,韵律也逐渐趋于和谐,"敕撰三集”的代表诗人主要有嵯峨天皇、有智子内亲王、滋野贞主和小野篁等人。在此之后,日本的汉诗总集还有《扶桑集》、《本朝文萃》、《续本朝文萃》、《新撰和汉朗咏集》、《本朝无题诗》等。日本汉诗别集主要有十世纪初菅原道真的《菅家文草》和《菅家后集》,空海的《性灵集》、都良乡的《都氏文集》和岛田忠臣的《田氏家集》等。
第二章日本汉诗中的“风雅”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