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日艺术的对比融入日语语言教育中[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日语教育论文精修:《把中日艺术的对比融入日语语言教育中》

语言来源于生活,但由于各国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艺术等不同,其语言艺术也必然存在着异同。中日两国人民虽然同是黑头发、黄皮肤、食稻米、拿筷子、用汉字,在习俗方面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但两国之间仍因生活环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的不同而产生艺术上的异同。这就要求日语教师掌握艺术教育的时机和份量,不要照搬教育参考书上的艺术背景介绍,而是主动地将艺术内容自然地渗透给学生,使之与课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略谈中日艺术中体现在词汇与数字上的差异和风俗习惯,并研讨其反映出的艺术异同。

1.数字的差异对比
中日两国的个别数字,因艺术背景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原因容易引起误会。例如“4”这个数字在中国人眼里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两个“4”字,可意为“事事如意”;可在日本,这个数字就不受欢迎了,因为日语“4”的发音与“死”的发音相同,因此,日本医院一般没有4号楼、4号房间、4号床位。电影院也没有4排4号。甚至日本的一些饭店里也常常见不到以“4”结尾的房间号码,请人吃饭或送人东西时也避开四盘或四个而用奇数。还有“9”这个数字,在中国人眼里“9”除了表示数字之外,还可以泛指多数或多次,中国人表示“多”、“广”、“博”时常用的数字不是8而是9。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若九牛一毛”。而且“9”还是一种高规格的体现,许多词加了“9”以后,含义和规格就大不一样了。如“九重”一词就是其中一例。在中国古人就喜欢“9”,常用它来划分和排列各种事物。如大家所熟悉的“九州”(泛指全国),“九泉”(地下),九品(古代官吏)的等级,同时中国人还把“9”意指为“久”,如“天长地久”、“九九归一”等,可是这个“9”字却是日本人所不喜欢的数字,因为它与日语中的汉字“苦”谐音而遭忌讳。
日本人在做新年的准备时一般到12月28日就结束了,因为12月29日准备的“饼”被称为“苦饼”,意即“苦を持つ”。12月29日准备的“门松”被称为“苦松”,意即“苦を持つ”,虽然这只是人们附会的意思,但日本人却很相信这种说法,认为12月29日做新年准备是很不吉利的。而“十”和“五”就是两国人都喜欢的数字了。在中国“十”有达到顶点之意,如“十足”,有“十足的黄金”(成色纯)、“十足的理由”、“神气十足”、“干劲十足”、“十全十美”等。
“五”谐音为“福”因此而受中国人的欢迎。在日本的神社,经常有女孩把五日元或十日元的硬币投入香资匣,原来这也是取其数字的谐音而投入的。她们在神社一般都要祈祷,祈词一般是“十分にご缘がぁりますよう”,“五丹”谐音“ご缘”。“十”日元的“十”谐音是“十分”的“十”。还有“8”这个数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倍受青睐,在中国“8”字十分走红。
结婚之喜、招待亲友、同学、战友、老乡聚会要选“8”,汽车排号、电话号码等只要有8出现就要面对无数的竞争者。走进商场环视一下琳琅满目的价格,尾数是8的占绝对多数。似乎只有8才能带来滚滚财源。看看街上的俊男倩女们时髦的T恤衫上也要印有8的数字。电视经常大声疾呼888来唤醒人们的注意。自古以来日本人对“8”也有特殊的偏爱。中国人喜好“8”是取音,日本人崇尚“8”则取意,在古代日本,“8”或“八”被祝为“圣数”。在日本最早的古籍《日本书记》、《古事记》中已有明确记载。数字“8”在日语中除表示吉祥之意外,还有“多”、“广”、“博”的意思。“八统”是八方,天下,全世界的意思。据调查,日本自古以来在表示数量的大或多时使用的数字“8”压倒多数。
可见,数字作为语言艺术的一部分,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数字自问世以来,便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又各有其意。为防止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导致交流不顺畅,乃至失误。研讨一下数字的差异还是有必要的。

2. 词汇的差异对比
虽说日语中的汉语文字是日本人的祖先从中国隋唐时期不辞辛苦引进日本的,至今在艺术层次较高的日本人中仍有不少人使用汉语词。但是,在这些汉语词中,有一部分经过日本人民一千多年的使用,其含义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同一词汇有了歧义。而且因其艺术背景的不同,它们已各具特异性。如在日本的大街巷,到处都可以看到“麻雀”一词。意思是(打麻将的)麻将。不是家雀的(麻雀)。家雀的麻雀,日语就叫(雀)。再有,在日本的警察署等地,还可以看见“麻药”一词。这是大麻、海洛因等(毒品)的意思。汉语的(麻药)一词,日语叫“麻醉药”。
“麻子”一词,在日本人看来只是用于人名的词,日本人叫(OO麻子)的人脸上并没有麻子,有的还长得特别漂亮。而在中国不会有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麻子)的。“先生”一词,虽然中日语言中都有,但因其历史背景、艺术背景不同,含义也就出现了差异。在中国古代时“先生”指“文兄”和“老师”。后来该词逐渐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或泛指对人的敬称。该词后来也被妇女用来称自己的丈夫。
而今,无论对方是谁,身份如何,许多人都爱以“先生”敬称,特别是服务行业的人常用来称呼客人。但日语中的“先生”一词却不能泛指任何人,一般指教师、医生、律师以及国会议员等。初学日语的学生由于不知这种艺术上、习惯上的异同,经常用“先生”称来自日本的朋友,使一些不是从事上述职业的日本人感到难为情,无所适从。
除此之外,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虽字形一样,但随历史的变迁,在我国和日本各具其意,如“走”字古代虽有“疾趋”即“跑”的意思,但现在汉语中的“走”已成为“步行的通称”,如“请慢慢走”。而日语中的“走”自从传入日本之后却未怎样变意,仍然是跑、急跑的意思,如“一生悬命に走る”意为“拼命地跑”。
像以上这一类字词,在学习日语和与日本交流时如不考虑它们的艺术内涵是很难正确使用的。可见,日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艺术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成岗.日语教育中的艺术干扰[J].日语教育与探讨,1998,(1):37-39.
[2]松下幸之助.对于日本和日本人[M].东京:珠式会社大进堂,1998.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