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汉同形词”误解误译的成因[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翻译的最基本要领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充分理解原文的意义极其重要。在遇到“日汉同形词”时译者需要下一番功夫进行仔细推敲、反复琢磨,才能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流入到日语中的汉字具有字形相同或相似,词的词义、词性不同特性;或者词形虽然相同相似,但在实际应用中,在语感上仍然存在着褒贬色彩、语气强弱、词语搭配、文体色彩等方面的异同。正是这些“疑似”汉字的日语词汇,如不注意很容易造成使用时的误解误译


   关键词:日汉同形词 词汇异同误解 误译成因


     翻译是应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活动、信息等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或者说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再创作。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和创造它的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作为一名日语学习者必须掌握日、汉两种语言的基本规律,两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知识,同时不断对其比较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翻译的最基本要领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充分理解原文的意义极其重要。同时,掌握大量的词汇也是翻译工作的重要基础。关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只有准确掌握中、日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用本族语言表达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义。尤其在遇到“日汉同形词”时译者需要下一番功夫进行仔细推敲、反复琢磨,才能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汉字诞生于中国,日语中的汉字当然也是来源于中国。从前的日本语,只有口头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早在公元一世纪时汉字开始传入日本,但只是随着诸如石刻、碑铭、金属、陶器等一起被带入日本的。四世纪末期,一个叫王仁的人从百济(今韩国)携带《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来到日本后,汉字在日本才开始广泛传播。汉字传入日本后,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和日语文字化的过程,现在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相比已在音、形、义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字音方面的变化最为复杂,日语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之分,音读又有吴音、汉音、唐音之别。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汉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次,在字形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变化。由于中日两国都先后几次进行了字体简化,因此造成有些文字汉语已简化而日语没有简化,或者是简化方式不同。另外,日本人又创造了汉语中不存在的自己特有的文字。还有,日语论文,在词义方面,由于日语汉字采用训读读音,使许多汉字词义变得十分复杂,加上中日两国汉字意义演变的不同结果,导致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有许多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或者是形同义不完全相同的结果。另外,汉日语中的汉字经过简化后字形相同或相似的词的词性不同,以及词形虽然相同相似,但在实际应用中,在语感上仍然存在着褒贬色彩、语气强弱、词语搭配、文体色彩等方面的异同。本文将着重对日语中“日汉同形词”的误解误译现象进行肤浅的研讨。
  众所周知,日汉同形词大体上分三类:字形相同而意思和用法也相同;字形相同而意思与用法完全不同;字形相同而意思与用法不尽相同。那么,这些异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日汉同形词词义异同造成的误解误译
     1.词义本身发生变化导致词义异同
     (1)词义的转用例如“市场”一词,原本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乃至商品行销的区域。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市场”一词除了其固有的与日语“市场”相同的词义外,又派生出了一个新的词义,用来形容某种事物为人们所欢迎的程度。例如:“悲观主义的论调越来越没~了。”属于该类的词还有“暖流”“、死角”、“细胞”等。可将这一现象视作由于俗用导致歧义。
  (2)词义的借用一般而言,当某个词作为外来词进入另一种语言当中时,其词义会由于种种因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定乃至特定。例如“:前线”一词,英语中作为名词使用至少有十个以上的义项。然而,在现代日语中“,前線”只剩下两个义项,其余若干义项(并非全部)被外来语“フロント”所吸收。换言之,“front”的词义由“フロント”和“前線”共同分担。而在现代汉语中,“前线”只剩下了一个义项,即“作战时双方军队接近的地带”。
  (3)词义分化及时间上的异同“敷衍”一词原本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纯粹的汉语词,二者属同源联系。然而,在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中,二者词义却截然不同。根据有关资料,汉语中的“敷衍”大体经历过四个演变的阶段。①原义“敷”是散布、流播之意;“衍”形容水扩展开来的样子。②第一派生义———由原义派生出铺叙、引申之意。
  ③第二派生义—继而派生出说话、做事不负责任、应付了事之意。④第三派生义—继而派生出对事情勉强维持、对付之意。
  日语中的“敷衍”的词义属上举②第一派生义,即汉语“敷衍”的最早的派生义。因此,直到发生第一派生义之后、且未发生第二派生义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两国的“敷衍”一词的词义还是相通的。到了后来,汉语一方又派生出③④两个派生义,而日语的“敷衍”还停留在②第一派生义上,遂造成歧义。顺便提及,日语论文题目,在现代汉语中,“敷衍”的第二派生义最为常用,第三派生义也较为常用,而第一派生义除极有限的书面语场合外几乎不用了。
  (4)不同的社会艺术背景对词义的作用在现代日语中,“検討”一词的意思是研究、审核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检讨”的词义则是:“找出本人或本单位的思想、工作或生活上的缺点和错误、并追究根源。”比较二者,不可谓毫无关系,但出入却很大。究其原因,恐怕须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去发掘。
  据考,日语中的“検討”一词的确是继承了古代汉语中的“检讨”的基本语义的。唐宋时期,汉语中的“检讨”为查找、查考、整理之意,后来又派生出探讨的义项来。然而,到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检讨”的词义在解放区发生了转义,由探讨义派生出剖析的意思,随后,继而又进一步派生出自我批评之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用法又扩大至全国,而“检讨”的本义逐渐被人遗忘。另一方面,解放区以外的地区包括台港澳地区以及某些年长者的书面语中还仍然使用“检讨”的本义即探讨之意。耐人寻味的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陆与台港澳地区以及使用华语的其他地区的接触、交流的日益频繁“,检讨”的本义又有了复苏的趋势。
  论“日汉同形词”误解误译的成因2.词义变化以外的因素导致词义异同(1)词的构成不同日语中的“人選”意是从众多人当中选出适合这一工作的人。而现代汉语中的“人选”词义则为:“为一定目的挑选出来的人。”二者词义有关联,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为“事”,后者为“人”。究其原因,恐怕在于两词的词构成不同所致。日语中的“人選”为“宾述结构”,而现代汉语中的“人选”则显然是“偏正结构”。所以,日语中的“人選”可用作动词,而汉语的“人选”则无此用法,只能用作名词。
  (2)古代汉语词义还保留在一国的词语里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明治以前融入到日语中并成为日语词汇一部分的汉语词其词义原封不动地保留至今。而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汉语里的这个词的词义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由此导致歧义。另一种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