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为日语教育探讨提示了一种新思路,笔者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范畴、原型和隐喻认知等理论来探究日语词汇教育中的认知策略,以求在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轻学习者负担,提高日语词汇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基本范畴;扩张轨迹;相似性和异同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体验哲学观,以亲身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探讨为中心,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将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意义概念关系起来,日语论文,探求语言与人类认知活动的联系。笔者发现传统的日语词汇教育一般是参照教材或字典上的义项条目按序讲解单词的意思和用法。但当学习者在面对日语词汇中的一词多义、一物多词和语境变化等现象时,一味的死记硬背不仅加重学习负担,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强调学习者要熟悉和掌握目标语的认知方式,在看似繁杂难以体系化的语言现象中找出其内在规律;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引导学习者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理解和把握目标语的语义扩张轨迹。认知语言学认为大脑是从中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即基本范畴层面。在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下为下属范畴。基本范畴词汇词形简单、音节较少,易快速识别和习得。因此,在词汇教育上要在掌握基本范畴词汇的基础上,有步骤的向更抽象的上位词汇和更细化的下属词汇推进。词汇的记忆和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词汇学习时,教师可以把散布在教材各课的基本词汇归纳为交通、食物、住所、服1.运用基本范畴理论有层次地拓展词汇学习装、动物、植物、运动、娱乐等基本范畴,并在每一个基本范畴下牵引出一条词汇链。笔者曾让日语系二年级学生尽可能的举出与肉类相关的单词,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举出的是:豚肉、牛肉、鶏肉等。这表明此阶段学生掌握的绝大多数词汇还属于基本范畴词汇,而关于分化更细致的下属词汇少之又少。当笔者举出牛タン、ロース、ホルモン、骨付きカルビ、バラ、センマイ、レバー、鶏もも等词汇时,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些词汇也都可以用已掌握的基本范畴词汇来进行解释说明,理再者,基本范畴词的构词能力最强。虽然他们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大体上已经固定,但在它们的基础上用合成法和派生法组合的非基本等级词可以说是无限的。基本范畴词汇的搭配可以帮助学习者更为轻松扩大词汇量。比如很多下属范畴词汇就是由两个基本范畴词构成的复合词,如トマト/ジュース、茶碗/蒸、手/袋、灰/皿等等。因此,在词汇教育设计中,应更多的关注基本词汇的讲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有根据地搭配基本范畴词汇,从而为今后的词汇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思路。语义范畴中其义项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2.强化原型和隐喻在多义词学习中的重要性解和掌握起来也不觉得困难。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是“直接”意义。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一词多义的不同意义之间的准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笔者发现,当前日语学习者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即盲目的追求大量的词汇,花很多工夫去记忆难词、生僻词。其结果是学生认识的难词很多,但在表达上出现的问题仍然很多。针对这些,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一个词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的认知联想,日语论文,可以形成一个有关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因此,教师应让学生重视词汇原型义项的学习,发挥认知能力,完成从原型到边缘,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下面以表和这组名词为例。 首先表一词原义为:(一)事物两面中向前、向上或向外的一面。「貨幣の表〔=表面〕」。而这个词又由最初的空间含义,通过隐喻和转喻发展其他关联意义。如:(二)人に見える所。「表に出る〔=表面化する〕;表〔=うわべ〕を飾る」等。在学生了解表这一词的语义扩张轨迹之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归纳和总结「表」的反义词「里」的原义和隐喻义项。这时候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举出:「コインの裏」「裏の通り」「話に裏がある」「あの人は表と裏が違う」等表达。这样既使学生主动发挥认知能力掌握了语义背后的认知规律,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改变了以往学习者在课堂上以听为主、课下机械记忆的方式,减轻了学习者的负担。另外,我们无法要求学习者学习每一个词汇的每一个含义,而字典上也不可能罗列出所有义项。这里举一个形容词的例子おいしい。这个词的最初含义是来自于人的自身感觉的,“味道好,好吃可口”;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おいしい又发展了其他关联意义,但这些关联意义在字典上却未一一列举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导学习者依照认知规律,推导出不同语境下该词义的确切含义。如「おいしい話がある」「おいしそうなカラー」。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从而产生了隐喻思维。隐喻思维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认知基础,因此不同语言艺术背景下也呈现出了类似的语言表达形式。那在词汇教育方面,如何运用跨语言隐喻的相似性,来提高学习效率和日语习得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注重词汇背后所蕴涵的艺术背景,把目标语背后的艺术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使其与自己的艺术知识进行对照,找到目标语和母语中的隐喻共性。年轻人用语中曾出现过話が山手線的说法。这句话中的山手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许多学生查阅字典之后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山手線”是东京的一条環状線电车路线。学生即可以联想到这是在形象地表述某人讲话象环城路线似的,转来转去,又转回原地。词汇教育可利用人共有的隐喻思维,培养学生在不同语境下把握语义的能力。我们再以目这个词为例。目这个词在日语里,除了表示身体部位之外,还通过隐喻折射到其他抽象的领域中。比如:目が高い、目が覚める、目にさわる、目には目を歯には歯を、目の正月等等。那我们再回到中文,也有许多同样相似的隐喻折射。比如:眼光高、幡然醒悟、碍眼、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饱眼福等等。 在目标语和中文中间通过隐喻找到语言表达的共同点,可以有效节时地扩学院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但是教师也应注意到不同艺术语言的隐喻系统有时也会有异同,要避免学生任意地将母语的隐喻概念套用到日语中去。在笔者所教班级学生中,就曾出现过以下几组由于错误套用母语隐喻系统而导致的中国式日语:(1)正:足を洗う,误:手を洗う;(2)正:鬼に金棒,误:虎に翼等等。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建议在课堂活动中可有目的地突出跨语言隐喻的类推和对比。它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词汇学习提高对艺术的兴趣和敏感性,同时对艺术的把握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度和创造性,并可以扭转词汇教育中教师单方灌授,学生昏昏欲睡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