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芳賀绥曾经把日本人的语言行动和对人意识归结为"凹型艺术",并解释说:"凹型日本人语言行动之所以消极其根本原因是在于他们思想里对直接语言意义的不确信和轻视。"① 为什么这么说呢?
所谓"凹型艺术"的语言行动就是指语言行动是消极的,保守和谨慎的。与其他民族相比较,日本人平时与人交流时喜欢"不言"或不把重点放在"言"方面。他们崇尚沉默的语言习惯,特别是在和人面对面交谈时,日本人不愿多谈,而且也不愿向对方直接表示出自己的想法。
本文通过略论日语语言和日本传统中体现出的沉默艺术,以及对"沉默"艺术作用下的日本社会,来谈一谈日语的这个语言特点。
一、东西方语言形态对交际中沉默的不同理解
一个德国小伙子向自己喜欢的日本姑娘求婚"你愿意嫁给我吗?"这时,姑娘沉默不语。于是小伙子很失望,他认为姑娘拒绝了他。殊不知,对这种沉默,东西方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做出的反应是沉默,西方人多数会直接理解为"犹豫"或"拒绝",而日本人则理解为"愿意"的居多。这种沉默只是他们交流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习惯,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必须从语境和体语其他非语言要素等方面去综合理解。
在不同的艺术背景中,人们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是有着明显异同的,容忍程度是不同的。在看重语言表现的西欧人看来,谈话中间隔的非语言时间越长,就意味着交流越不顺利。多数西方人喜欢将沉默理解为冷淡,气愤,敌视,反对,羞怯,日语论文,难堪,轻视和冷漠等;而东方人却喜欢沉默理解为敬意,日语毕业论文,顺从,同意,深思和友好等。比如在美国,如果谈话一方有十秒钟不说话,就会被认为是"沉默",而在中国,"沉默"可以到二十秒钟;但相比之下,日本人在交谈时"沉默"的时间可以更长一些。
在会话中,人们使用什么措施,以何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是有极大异同的,是受各国甚至是各地区的语言艺术作用的。"沉默"在各种不同的语言交流中起的具体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讲,西欧语言艺术中主要是"动态"的交流形式,而东方语言艺术崇尚"静态"的语言交流方式,其中更以日语尤为明显。
二、崇尚"沉默"的日语语言
1."語らぬ民族"――不爱说话的民族
与世界其他民族比较起来,日本人尤其显得不爱说话。「言わぬが花」、(不说为妙,含而不露)、「沈黙は金なり」(沉默是金)「沈黙は金、雄弁が銀」(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口は災いの門」(祸从口出)、「言葉多きは悪し」(言多必失),「不言実行」(只干不说)、「以心転心」(以心传心)如这些表示"沉默胜过语言"的谚语所显示出来的,日本人认为沉默的表达不仅能起到语言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更胜过直接的语言。
2. “多弁能無し"――话多没本事
在欧美人看来,心里想得再周密,如果不用语言表达出来,也等于零。可日本人认为"沉默"是一种美德,能不说就不说。即使是「無口」(沉默寡言)「口不調法」和「口下手」(不善言辞),也并非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相反,如果话多,却非常容易引起人的反感。具体的反映在在日语中,表现为对多言积极性加以赞赏的词句极少,而对"多言"表示贬义的词很多。
表示"废话"意思的词有「贅言」「無駄口」「無駄話」「無駄弁」,表示"多嘴的人"意思的有"「おしゃべり」"」"「お節介」"」「口舌の徒」。还有形容词和拟声拟态词就更多了;特别是由「言う」复合而成的复合动词中,表示负面含义的词尤其多,如「言いまくる」(大说特说,高谈阔论)、「言い散らす」(乱说;宣扬,吹嘘)「言いくるめる」(用花言巧语哄骗)、「いい消す」(食言)、言い過ぎる(言过其实)等。
3."実用言語不信"――不相信面子话
如「論より証拠」、「論は後証拠は先」、「実例は教訓に勝る」这些惯用语所说的,事实胜于雄辩,争辩时与其讲道理不如摆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更让人明白。日本人认为,真正的信息往往要借助直接语言交流以外的其他方式才能获得。在他们眼里,没有说出的信息远比说出的内容更重要。所以他们说"话半分("说的话只有一半可信,说话夸大要打对折)。从这点来考虑,「話」「言葉」只是"「建前」"表面的东西,而他们内心真正的东西"「本音」"在其他的地方。比较起「言葉余って心足らず」(言多于情),他们更欣赏「心余って言葉足らず」(情多于言)。
4."察し"--善于察言观色
日本人提倡善于倾听,习惯从说话人的各种表现中去揣度,体察对方的意思和心情。日语中有一个惯用语叫「話し上手に聞き上手」,意思是真正会讲话的人,必须是善于听话的人。听话者在听话时,除了直接的言语活动之外,还要善于用眼睛密切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也就是说 ,要重视目光、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身体距离、动作、沉默等等各种非言语因素。日语交际中强调「察し」「思いやり」(体察,体会)和「推し量る」、「勘ぐる」(推量),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