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的日语教学,一直把艺术教育看作提高学生日语语言能力的辅助课程。给学生的是大量笼统的、概括性的艺术知识。其教育措施是将大量知识性信息通过听读方式介绍给学生的灌输法或进行对比找出差异。我们一直在把艺术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和学习,而忽视了日语使用时的一些交际艺术。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异艺术 理解 日语教学 一、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的日语教学,尤其是基础阶段的教学更重视对日语语言系统本身的教授,强调对词汇意思的记忆,句型的反复替换以及造句等练习,语法知识的掌握。说到艺术,大多是开设《日本艺术》,《日本社会》等专门课程,把艺术教育看作提高学生日语语言能力的辅助课程。给学生的是大量笼统的、概括性的艺术知识。其教育措施是将大量知识性信息通过听读方式介绍给学生的灌输法或进行对比找出差异。我们一直在把艺术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和学习,而忽视了日语使用时的一些交际艺术。言语能力实际上是交流沟通能力的一部分,如果想让学生能在交流中很好地应用日语,就不但要使他们掌握日语的基本构造,还必须掌握日本人的社会人际联系、价值观、禁忌,等等,也就是说不仅要教给学生日语文法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在日本社会中日语的真实地使用状况。传统教授模式的缺点就在于学生徒有很好的语言功底,但缺乏交际能力,在语言的运用上生硬,不地道。对日本人的行为,语言模式难以理解,造成与日本人沟通的障碍,产生艺术冲击。 二、异艺术理解的重要性和难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艺术环境下长大的。随着成长,我们逐渐形成了在这种环境下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认知结构(scheme),这种认知结构会很大程度地作用包括语言在内的我们的各种行为方式。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临界期”的假说,就是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年龄(大概在10岁~12、3岁)以后,他对所学习的语言和艺术的掌握再不可能达到母语者水平。也就是说,超过一定的年龄后,对异艺术可以做到理性的认识,但要达到情感上的认可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换句说,我们所形成的理性的认知结构(intelligent scheme)是可以超越艺术异同的,而我们所具有的情感的认知结构(emotional scheme)却是深深地扎根于自己本国的语言和艺术中的,是很难轻易改变的,正是这种情感的认知结构往往会成为我们对异艺术理解的障碍。 我们使用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理性的语言阐述自己理性的思考,另一种是用语言进行日常的情感交流。前者在进行科学和数学领域的交流时,一般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因为尽管语言不同,但其规则是共通的。但在进行文学、思想、宗教等与各自的艺术息息相关的内容的交流时,就会体现出各自言语艺术的独特的陈述方式。而扎根于各自不同艺术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进行日常情感交流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异艺术之间的沟通障碍最容易发生在诸如情感交流等,充分反映出各自的艺术背景的交流中。 三、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导入异艺术 1.单词讲解中导入艺术 讲解单词时,在强调其发音,语调,书写和意思的同时,更注重一个单词和汉语在使用场合和使用措施的不同,着眼于一个词所包含的社会艺术意义。 比如,在讲到「先生」这个词时,要强调它和汉语使用范围的不同,日本人习惯把什么阶层的人称作「先生」。现代汉语中,“先生”这个词已经超越了职业范围,演变成含有尊敬意义的结尾词。还有在中国的校园里常常可以见到学生见到老师后,只叫一声“张老师”或“李老师”等就算是与老师打了招呼,而如果要把这种习惯用于对日本老师的寒暄,老师一定会很奇怪,他会以为学生叫他有什么事而停下来等候学生的下文。 2.句型讲解中导入艺术 当前我们所使用的初级日语教材中,都会在一开始不久讲到「これは~です」「それは~です」这样的句型,无论是教材中还是课堂练习时,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问答,老师指着书问学生「これは何ですか」(这是什么?)学生回答「それは本です」。(那是书。)这种练习纯粹是为了课堂练习句型而人工设计的,缺乏现实实用性,所以与其作这种现实生活中很少会碰到的练习,到不如多引导学生做像A:「これは�の本ですか」(这是谁的书?)B:「それは私の本です。」(那是我的熟。)A:「これはいくらですか」(这个多少钱?)B:「それは1000�です」(那个一千日元。)等更贴近日常生活的会话练习。 我们的教材中都会提到「さしあげる」是「あげる」的敬语形式,所以学生就会说出「先生、辞�を�してさし上げましょう」这样的句子。「~てあげる」这一句型有一种自己认为做了一件对对方很好的事,而把这种恩惠强加于人的感情色彩,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尽量避免使用。在此可以把它改成「お持ちしましょう」的谦语形式就更符合日本人的交际规则了。授受联系和敬语是日语的特点也是难点,之所以难,正是因为它们反映了日本人人际交往中的艺术侧面。 3.课文讲解中导入艺术 讲解课文时是最容易导入艺术内容的,教师一般也都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日本的艺术知识,但大都侧重于日本的文学、生活和社会状况等的介绍,而不太引导学生认识艺术在语言上的反映。比如说在介绍日本的饮食艺术时,除了介绍日本的生鱼片,漂亮的饮食器皿之外,不妨研讨一下,日本的饮食艺术在其语言上是如何体现的,比如我们汉语有一句谚语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这句话用日语说就是「腐っても�」。我们用骆驼和马做比,反映了大陆艺术的特色,而处于岛国,每天生活离不开鱼的日本人用最具有他们艺术特色的“加及鱼”做比。再比如我们汉语形容人多时,说“像下饺子一样”,而日本人说“芋を洗うよう”(像洗白薯一样),这些表现形式的不同都分别反映了各自饮食艺术的特点。 4.应用各种辅助教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各种传媒为我们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电视,录像,漫画,互联网等都是帮助学生对异艺术理解的不可多得的辅助教材,学生可以通过视觉效应更感性地接触到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语行为和语言模式。教师如果能学会适时、适地的灵活应用,一定会在提高学生应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到传统的日本艺术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异艺术理解的角度,以提高学生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对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日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艺术理解のための日本�教学.艺术�艺术部国��.1999. [2]山下秀夫.日本のことばとこころ.��社学�文�.1986. [3]渡�文夫,大坊郁男.艺术の定�.社会心理学パ�スペクティウィ.�信�房. [4]张升余.日文寒暄语的艺术内涵.日语教学与日本学探讨论文集.西安交大出版社,2017. ,日语毕业论文,日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