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语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随着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开设日语系的高等院校强调对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然而,人们往往只把焦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本文就此展开略论,并提出了培养日语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些思路与措施,以切实提高日语教育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日语人才。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高校日语系 非语言交际能力 培养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大潮中,中日经贸联系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各类公司不仅对日语人才数量的需求呈不断增加趋势,对日语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日语综合运用能力,既了解本国艺术,又能吸收和借鉴日本艺术精华,可以顺利进行跨艺术交际的实用型人才成为目前高校专业日语教育的迫切任务。
  然而,高校日语系教育的近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随着扩招的进行,日语系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难度逐步加大。另一方面,许多公司难以找到能独当一面、具有较高日语交际能力的人才。虽然近年来各院校的日语系对日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往往只停留在对日常用语、对“说”日语的训练与练习上,学生应用日语进行跨艺术交际的能力并没有真正得以提高,这其中,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疏忽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人类交际行为由语言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部分组成。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艺术的载体,倍受人们重视,而非语言交际作为信息传递的另一组成部分,却往往被忽视。但实际上,二者是一体两面,在人类交际过程中都不可或缺,非语言交际行为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除言语行为之外的所有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关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语言交际行为是立体全方位地传输交际信号,对语言交际起着替代、补充等辅助和补偿功能。根据毕继万对非语言交际的分类法,非语言交际可分为四类:(1)体态语;(2)副语言:包括沉默、非语义声音、话轮转接等;(3)客体语:包括衣着化妆皮肤颜色、气味和个人用品的交际影响等;(4)环境语:包括空间、时间信息,以及人对自然的作用。脱离非语言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Hore曾经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为许多有声语言往往在某种程度上要把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隐藏起来,而非语言交际则能有意无意地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意愿。学者Samova更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Smaova et al.,1981:155)具有不同艺术背景的人,其交际行为会互有异同,这些异同不仅表现在语言交际行为方面,而且大量地存在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中。因此,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不同艺术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跨艺术交际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明,有着悠久的艺术交流历史,因此人们极易过分强调两国艺术的相似性而疏忽了其相异性,这就很容易在彼此的交际过程中发生障碍或误解,特别是由于日本艺术所特有的含蓄与暧昧,日本人往往避免使用语言直截了当地表示否定与反对,甚至同一个语句既可以表示肯定,又可以表示否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倍注意其非语言交际行为,通过话语者的副语言、体态语等来判断其语言行为是口头的“场面话”(tatemae)还是“心里话”(honne),以便理解其真实意图。此外,当我们与对方进行语言交际时,也要处处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等非语言交际行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艺术冲突。因此,在中日跨艺术交际中,在某种意义上,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往往比语言交际所起的影响更大,只关注对日本语言的训练与习得,是无法顺利完成交际任务的,会导致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
  二、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改变教育指导思想。
  日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让学生学习、了解日本民族的表达方式、交际行为及其艺术、思想,来培养理解中日不同艺术的交际人才,从而促进中日两国的交流合作及共同繁荣。但是由于对语言的片面理解,许多日语教师只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单词释义及语法略论上,而学生也误以为只要记住了单词,掌握了语法,就能学好日语。同时,由于非语言交际能力不同于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很难用具体的指标和体系来衡量其水平的高低,又很难产生摸得着、看得见的教育、科研成果,很多院系为避免“吃力不讨好”,便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甚至不闻不问。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切实改变教育指导思想,将学生的素质教学放在首位,把非语言交际能力看作学生综合能力、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语论文,真正做到以满足社会所需、公司所需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相对来说,我省历史上与日本的政经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日语教育起步较晚,师资不足,水平不高,许多院校以年轻的专业教师为主,他们大多是毕业后就到校园工作,缺少在日本或在公司实际工作的经历,授课也只能是“课本来课本去”,对非语言交际缺少感性认识,很难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讲解与指导。因此,要把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放在首位,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出国进修或与国外学院交流的机会,也要允许他们留职去日资公司锻炼,增强自身的实际能力。
  (三)多科协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当前,各院校日语系基本上没有为非语言交际开设固定的课程,甚至也没有专为日语系准备相关的教材,只有涉及这方面知识的一部分内容散见于日本艺术、日本概况、商务礼仪等课程中。这就要求本专业的任课教师通力合作,协调授课,尽可能将非语言交际的知识融会在不同的课程中,例如:在基础日语的教育阶段,讲授日常用语时,可以把日本人在不同情境下的鞠躬所代表的含义演示给大家;讲解单词时,日语毕业论文,可以适时地把相关含义的手势语、身势语交给学生;在泛读课上也应多选读相关内容的文章,等等。同时,要充分利用日文影视、电子教材、网络视频等多媒体教育设备与手段,促进学生对非语言交际的理解,增强他们对非语言交际的感性认识和意识。
  (四)努力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学院的三、四年级,学校应利用实习、实践课的机会,尽可能地增加学生与对象国的人们交往的机会。同时,要充分利用外语角、外语学会等形式,邀请相关的日本友人或公司界人士开讲座,联欢会;特别要充分发挥各院校的外教的影响,要把外教的会话课从教室、课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允许他们更灵活地带领学生走到校园或校外,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感受到跨艺术活动中非语言交际的乐趣,给他们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只要思想重视,措施得当,看似无形的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小��子.日本�の教え方.アルク[J].2017.
  [2]赵兰玉.辽宁行政大学学报,2017,(5).
  [3]毕继万.跨艺术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1999.
  [4]胡文仲.艺术与交际[M].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199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