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础日语》在日语系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许多其他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同时,《基础日语》的学习质量对学习者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质量有着深刻的作用。作为《基础日语》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有义务自觉加强该课程教育的探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基础日语;课程;教育 《基础日语》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内容涉及到日语语言及日本艺术等各个领域,涵盖了语音、语法、句型、篇章、翻译、跨艺术等多个重要环节,加上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一门新的语言,需要有一个逐渐入门、适应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础日语》教育比《高级日语》教育不是简单,而是更难,在诸多环节上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育准备工作 教育准备是教育活动的第一步,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关于教育准备的重要性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一定的认识,似乎不须赘述。然而,我们发现有一些教师教育准备工作做得并不充分,或者说准备的并不是十分得当,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归纳,我们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加强: (1)应该加强对课程的综合探讨,首先是课程教育大纲及教材的深入探讨。教育大纲是实施教育及教育评价、成绩考核的依据,是具有强制性的指导文件,对具体的教育内容,教育进度、教育准则,测试措施以及使用教材、参考书等方面的内容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对学科教育的统一要求。而在实际的教育中,有的任课教师没有认真探讨《基础日语》课程教育大纲,对课程的性质、教育目标、教育准则、测试措施等方面的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教育工作与教育大纲的脱节。 教材是依据教育大纲的要求来选用的,它同样是教师教育、学生学习和进行评教、评学的主要依据。任课教师必须熟读、略论及吃透教材内容,要参阅大量与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参考书,收集整理能代表本学科最新进展的各种相关资料,熟悉教材内容中的所有重点、难点,理清教育思路。要注意的是,现在作为高等院校日语系通用教材的《新编日语》1-4册,教材内容有些部分比较陈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不断地把新的理论、新的探讨成果及时补充到教育内容中去,根据教育目标和优化课堂教育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具备弹性化、可操作化。 (2)应该加强教育知识的储备。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基础日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有意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日语论文题目,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注重知识管理;要自觉地多读一些书,与《基础日语》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书籍就不必说,艺术、文学、教学学、社会学等相关书籍都应该有所涉猎,换言之,作为《基础日语》课程的任课教师,除了日语系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之外,还要随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以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驾驭课堂。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有效的知识储备应当是站在一定高度的、通过思考、略论、归纳的知识更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知识的吸收和扩充,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拿来”和创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对现有知识进行梳理、储存、略论整合等有效的管理和运用。 (3)应该加强教案编写的规范性。 教案是教育准备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具体方案,是教师在对教材及教育大纲进行认真探讨的基础上对教育过程的一种设汁。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备课中所考虑的各种教育活动设想,经过进一步的推敲,使之深入化、条理化和科学化,为讲好一堂课奠定基础。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案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影响。 教案的构成要素根据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就《基础日语》课程来说,一般由教育目标、教育进度计划、教育重点与难点、教育法、教育内容、预习内容及课后作业、教育反思等要素构成。我们强调教案编写的规范性,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强调教案构成要素的完整性,二是强调教案和讲稿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至于如何提高教师教案的编写质量,其中有许多技术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和摸索一步一步地解决,本文不再展开叙述,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问题,有的教师是懒得写,有的教师还把编写教案当成一种负担,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这是最要不得的。 2、学习模式转换的引导 对于学习的内涵,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从字形上就对其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所谓“学”即一群孩子坐在屋子里听先生授课,也就是跟着老师学知识;所谓“习”则是在阳光下小鸟展翅练习飞翔,也就是学生在教师授课后自己练习。当然这种学习模式在古人造字时主要针对小孩子的学习而言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接受学习”的比重自然要大于“自主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学习模式是科学的。 在当今的学院校园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学习”模式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摈弃,取而代之,日语论文,“自主学习”模式已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模式。人们之所以主张这种学习模式的转换,一方面是因为学院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又为学生自主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相比更具有优越性。但是,“自主学习”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学习模式的转换,并不意味着在教育中教师影响的弱化,不是把教师的责任归为零。在《基础日语教育》阶段,特别是关于日语“零起点”的学生来说,“接受学习”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还应该占到相当的比重,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减少这种学习方式所占的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当今“自主学习”一词早已耳熟能详,但什么是“自主学习”,学生们并不一定真正清楚。所以教师有必要要让学生了解到自主学习真正的含义,自主学习的特征及目标是什么,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措施等等;与此同时,教师也绝对不能把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自己学习”等同起来,而应该采取适合本课程及教师本人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例如在日语授受表达方式的教育过程中,笔者会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查―课堂陈述、讨论―教师点评、小结―课后练习”这种五步教育法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以下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1)日语授受表达方式有哪些类型;(2)日语授受表达方式在使用中有哪些限制条件;(3)日语授受表达方式与日本艺术之间有何关联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组织学生来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来进行点评、总结,最后再安排学生进行练习。再比如在教授常用的“格助词”的用法时,可以采取串联法来授课,引导学生把前面所学过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归纳、整理。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规”,重要的不是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教育法,而在于是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换句话说,措施是次要的,结果是第一位的。 3、艺术元素的植入 众所周知,语言是艺术的载体,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艺术知识的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基础日语》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措施往往使我们把重点放在诸如语法、词汇、句型等教育环节上,对日本艺术缺少必要的导入,忽视了艺术与语言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作用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折感。 古人云“学以致用”,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应用语言去实现交际。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可以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应用语言去进行交际的能力,因为交际交际能力得养成除要求具备语言基本功之外,还要求具备社会艺术理解能力。 在《基础日语》课程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所出现的错误不是语言形式上的错误,而是艺术错误,错误的原因无法从语言学的角度而只能从艺术的角度去进行解释说明,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语法规则、词汇意义理解等语言要素,而往往取决于对日本这个民族以及日本社会的理解程度等艺术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日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让学生将语言基础知识学习与日本艺术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还要注意学生语言应用的得当与否,帮助学生不仅理解语言形式上的意义,还要帮助他们略论其中是否包含有深层的艺术意义,培养学生异艺术交际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元素是多元化的,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艺术元素的植入必须与语言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紧扣教材,不能将艺术与语言学习分割开来,为了艺术而艺术,把《基础日语》课程变成《日本艺术》课。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结合语言与艺术的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外来艺术的学习,而对本民族的艺术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一点是我们作为学院外语教师值得深刻反省的地方。如果我们关于外国艺术说起来头头是道,而关于本民族的艺术知之甚少,对学生毫无发言权,那将是十分悲哀的事情,所以,作为外语教师有必要在探讨外国艺术的同时,注重本民族乃至本地区的艺术元素的探讨,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学院学报,2017(2) [2]张学奇.谈如何提高教师教案的编写质量[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1) [3]张安德.论外语教育的艺术意识培养与艺术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育,2017(6) [4]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育与探讨,2017、(4) [5]侯越.日语教育中的艺术认知研讨[J].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2) [6]刘慧云,李玉华.试析日语教育中的艺术导入问题[J].长沙学院学报,20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