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日语言交流习惯的几点异同[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和日本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层次的交流。由于艺术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在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误解和摩擦。了解中日语言交流习惯异同,可为探究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途径提供一定的依据。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中日交流 语言交流习惯 异同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友好交往。目前,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日在贸易、艺术等各个领域均有不同层次的交流。但是,伴随着交流交往的密切,除了在意识形态、贸易等层面产生摩擦外,由于语言交流习惯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误解和摩擦。本文通过考查中日语言交流习惯的异同,探究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途径。
  通常,人与人进行对话交流时,为了使会话流畅圆满地进行下去,会有意识无意识地采取一些办法或技巧。比如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说话,选什么样的话题,说话时用的语调、语速,以及以什么恰当的时机结束会话等。构成会话方式的要素、技巧等,在广义上被称为交流形式[1]。根据民族、地域及说话者所居的群体,日语毕业论文,有着不同的交流形式。中国人与日本人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摩擦,不仅是因为语法上的异同,更多是因为各自所在群体固有的交流类形式的不同。异艺术之间交流时,往往会用本国艺术的尺度衡量对方语言表达的方式、内容、态度、举止等。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交流交往同样会因此产生意想不到的误解。如果双方都不了解彼此的交流方式,这种误解就会加深,从而产生不应有的摩擦,甚至于偏见、憎恨。一般来说,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弄清误解产生的原因,才能尽可能避免误会,使具有异艺术的人们顺利地交流。笔者结合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实践,从下述四个方面简析中国人与日本人语言交流习惯的异同。
  一、日本人“反复确认”,中国人“一次完结”
  一般来说,日语毕业论文,问候语、寒暄语大多不具有传达实质内容和有用信息的功能,但是,它们具有建立和维持人际联系的重要影响,是人在社会生活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不管是中国语的“你好”、“多谢”、“祝你好运”,还是日语的“こんにちは(你好)”、“頑張って(请多加努力)”、“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等,这些问候寒暄语在与人相识、分别或致谢的时候,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起码的礼仪社交规范。但在使用这些寒暄用语时,中国人与日本人使用的频率、时机,以及伴随说话时的肢体语言是不同的。例如,中国人收到了日本人赠送的礼物时,按中国人的一般做法,当场致谢后一般来说以后不再致谢。而这样的话,作为赠送方的日本人则有可能会担心对方不喜欢该礼物或送礼一举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也可能误解为中国人不懂礼貌,其实这种误解的产生原因是中日在使用寒暄语方面存在异同。
  这种倾向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还反映在非语言表达行为的肢体语言上。日本人会反复几次鞠躬行礼,而中国人往往只是浅浅地点头示意。如果不了解彼此的这些习惯,在交往过程中就容易产生误解或不快。
  二、日本人“自我展开”,中国人“主动询问”
  日本人初次认识中国人,经常会觉得中国人直率、爽朗,但又会觉得某些方面被冒犯而产生不快;而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人彬彬有礼但客套有余真情不足。中国人和日本人在第一次见面会话的前几分钟各自谈论的话题——“自我展开”还是“主动询问”是不相同的。这里所谓的“自我展开”是指主动向对方提供自己的情况或信息的发话,如“私は○○と申します(我叫○○)”、“○○に住んでいます(我住在○○)”。而“主动询问”是指想了解对方的情况和信息而主动向对方提问的发话,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等。从“主动询问”话题数来看,中国人远高于日本人,约是日本人的三倍,也就是说,中国人在会话的前段时间重点放在询问对方的情况而不怎么言及自己的事情。这是出于关心对方的心理,相反也期待对方询问自己的情况。从“自我展开”话题数来看,日本人高于中国人,约为中国人的两倍,也就是说,在会话开始阶段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主动地提供对于自身的一些简单情况和信息。这是由于日本人认为如果主动询问对方就会有冒犯对方隐私的嫌疑。
  在提问过程中中国人常常使用的是带有“什么”、“哪里”、“为什么”这样疑问词的疑问句。通过这种具体的直接的询问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增强彼此的亲近感,即使第一次见面的人也会问及一些诸如工作单位、收入情况,以及婚姻与否等问题。这种疑问句不能简单地用“Yes”或“No”回答,而必须具体回答,这关于日本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会认为被冒犯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快与反感。而日本人在提问时多采用真伪疑问句,如一开始先问“お名前を聞いてもいいですか(可以问一下你的名字吗?)”而不是“お名前は何ですか(你叫什么?)”,“お仕事をしていますか”(你有工作吗?)或“何の仕事をしていますか”(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这样可以委婉地引导对方自发地说出询问方所需的情报而多方没有被冒犯的感觉。如果彼此不了解这种习惯的异同就会产生如前所说的误解。
  三、日本人“频繁赞扬”,中国人“互开玩笑”
  日本人为了确立和维持自己的人际联系,经常不吝啬使用美好的词汇赞扬对方,哪怕事实并不是如此。如看到女性新换的服装时总会说,“きれいですね、本当にお似合いですね(真漂亮,太合体了)”,对对方做的事情会说,“うまいですね、お上手ですね(干得真漂亮,真棒!)”,碰到带着孩子的母亲总是说:“お子さん、可愛いですね、頭がいいですね(这孩子真可爱,真聪明!)”。而中国人则较少刻意地表扬对方,如果在某些方面欣赏对方,就较少用语言表现出来,而更多的是默许默认。如果频繁夸张地受到赞美,就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觉得对方虚伪。中国人在熟悉或联系亲密的朋友、同事之间,则喜欢用辛辣的语言互开玩笑以表示亲密无间。如“瞧你胖成啥样了!”“你生在非洲的话算得上是白人。”“你可真笨!”等。一般情况下,中国人能够承受并能回应对方夸张、刻薄的“攻击”,但生长在频繁褒扬和鼓励环境中的日本人听到这样的话语,往往会觉得中国人尖酸刻薄没有情趣。这些语言习惯的不同会给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往带来障碍。
  四、日本人“含蓄暧昧”,中国人“直截了当”
  与日本人打过交道的人,经常会觉得日本人说话含蓄暧昧,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主张。那么,日本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绕弯儿地间接地表达而不直述其意呢?
  首先是拒绝和否定对方的情况。比方说,朋友邀请自己“今度の日曜日、よかったら、一緒に映画を見に行かない?(这个星期天,如果可以的话,一块儿去看电影吧?)”、日本人不会说“いかない(不去)”或“いけない(去不了)”,而只是暧昧地说,“今日はちょっと……(今天有点儿……)”等加以推辞,而对方也不会问理由,爽快接受对方的拒绝。而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直接说:“对不起,我不能去。”然后一般会说明自己不能去的理由,如果不清楚地说明自己的理由,邀请方就会感到不快。日本人在否定对方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在否定之前,先给予对方肯定。比方说,你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说:“あなたのおっしゃる事ことはもっともだと思います。しかし、私は賛成できません。”您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可是我不能赞成。或“ご意見は良く分かりました。考えておきましょう。(您的意见我已了解,我会考虑的)”,实际上已经拒绝了对方,但日本人也不会产生误解。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都使用这种委婉的拒绝和否定的方式,使得交往圆满地进行。中国人一般的做法是,会先清楚地讲明自己不能采用对方的意见,再说明理由。比如上述被邀请看电影的例子,中国人一般会直接说:“对不起,我去不了。今晚有事儿。”
  五、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语言交流习惯上是有明显不同的。与欧美语言相比,中国语和日语同属汉字艺术圈的语言,语言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但中日的民族特性和社会艺术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语言习惯上的异同进而导致彼此在交流交往上的摩擦和误解。坦诚地接受这个事实,深入了解并充分认识彼此民族的特性和艺术异同,才不会以自己民族的艺术价值尺度和习惯衡量对方,才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达到友好交流交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水谷信子.話ことばの表現[M].东京:筑摩書房,198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