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我们通常比较略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然后略论习得者在应用目标语时的特点和误区,日语论文题目,寻找教育启示,从而促进此门语言的习得。本探讨从二语习得的理论出发,略论中文母语话者在日语作文中的误用及特点,进而研讨其对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启示。所使用的语料来自日本国立国语探讨所发行的「日本語学習者による日本語作文と、その母語訳との対訳データベース」(日语学习者的作文及其母语对译文本)。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作文 误用 语言习得 教育启示 1 引言 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学习者通常都很害怕自己写错,说错或用错。其实错误并不应该回避;相反,探讨者可以通过这些误用来略论习得者的习得状况以便指导者从中得到直接的启示。所以,误用略论对语言教师,学习者以及第二语言习得探讨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略论法 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不同的语言学者有不同的理论和见解。美国语言学家J.Schumann提出了社会艺术之接触吸收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他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学习者要通过接触来吸收目标语的语言成分(比如词汇、语法模式等),进而吸收对方的艺术特征及价值观念体系,从而达到语言的习得。这种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具体地解释说明学习者是怎样习得目标语的。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提出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 Grammar)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语言的习得并不是完全通过外界的刺激或者身边人的反馈,而是由于我们具有特有的语言习得机制,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也同样靠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的这个语言习得机制。虽然普遍语法理论能合理地解释某些语言习得现象,但大脑中存在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原理是抽象的概念,很难加以验证。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S.Krashen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并区分了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这两个概念。他认为语言学习是有意识地认识和探究语法规则的过程,而语言习得是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且不依赖语法规则教育的下意识过程。但是此理论也受到很多教学者或探讨者的批判。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主要理论外,还有多元发展理论、功能类型理论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过程,所以各有各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 与此同时,在外语教育的过程中,又有了各种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略论法。对比略论法(ContrastiveAnalysis)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是结构语言学(StructuralLinguistics)对语言教育的一种运用。对比略论法认为:学习新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母语的干扰;可以用对比略论来判断出语言学习时的困难之处;教材可利用对比略论来减轻干扰的作用。其主要的假设有: 1.Contrastive analysis is based on atheory of language that claims that language is habit and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nvolv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set of habits. 2.The major source of errors in the production and /or recep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is the native language. 3.One can account for errors by conside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1 and L2. 4.A corollary to item 3 is that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ces,the more errors will occur. 5.What one has to do i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is learn the differences.Similarities can be sagely ignored as no new learning is involved. In other words,what is dissimilar between two languages is what must be learned. 6.Difficulty and ease in learning are determined respectively by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contrast. 事实证明对比略论法也有局限性,比如不同的母语学习者会犯同样的错,这就不能充分说明学习新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各自母语的干扰。 随着Pit Corder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的发表,人们对误用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开始对二语习得中的误用展开探讨和略论。从事误用略论法的学者认为,对误用的略论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可确定学习者对新语言掌握到了什么程度;2.可了解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措施和情况;3.可获取有关语言学习的共同困难点的资料。所以误用略论不单对语言探讨者有重要的影响,关于习得者本人也有重要得的影响。通过误用,习得者本人才能更深刻地记住正确的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的习得效果;通过误用,教师可以推测学生的习得程度从而采取可避免误用出现的教授法和纠正法。所以误用对语言探讨者、学习者和语言教师均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和教材准备的辅助手段,误用略论法(ErrorAnalysis)可与对比略论法共同使用,或单独使用。在误用略论法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认识到在略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不单是误用,习得者的正确用法都有探讨的必要。首先是L.Selinker在探讨中发现,不同母语的学习者中出现了相同的误用,日语论文,由此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同母语的习得者除了受来自各自母语的作用外,还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语言体系,他把这种二语习得者特有的发展中的语言体系称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随着学习的进展,中介语体系也会随之变化并逐渐接近目标语体系。此略论法能合理解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各种特点,并略论各种误用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