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学日语系听力教育近况及教育措施探究[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在高校职业教学中,日语毕业论文,因为受学习年限限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日语人才,是我们日语一线教师必须时刻考虑的问题。学语言强调“听、说、读、写、译”,其中,“听”是第一位的,是衡量个人日语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当前的日语听力教育中,虽然基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育,但所采用的教育措施基本上局限于教师放磁带、学生听,最后一起核对答案,教师解释语法,或者偶尔放放日剧的模式。如此教的大都是“聋子式和哑巴式日语”。本文对两所学院学生参加2017年日语二级考试的听力成绩进行略论,结合国内一些较为实用的语言教育法,根据多年听力教育经验,认为将学校教育中一般都开设的“听力课”和“会话课”合成一门――听说课,其教育效果一定会大于单一的一门课。注重师生互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设置场景,应用功能意念法,加强学生的听力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实现自身听力水平的质的飞跃。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语听力 日语听说 教育法
  
  一、日语听力教育效果近况
  
  针对2017年的日语能力二级考试,笔者对两所大专院校的41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听力成绩在26分―63分,平均成绩为46.05分。而没有通过二级的学生平均分仅为28.47分。通过的学生的平均分为40.66分。同时,其余两部分的成绩则在通过者与未通过者中相对均衡。
  以此可以明显看出,听力成绩在能力等级考试中是学生最大的失分项目。近年来,日语教学在全国,特别是长三角洲地区方兴未艾,听力教育可以说也同样花了大力气,可是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
  
  二、传统模式及弊端
  
  如此的教育效果,其原因,笔者通过调查,总结出如下几点:
  1.基本上可以实现多媒体教育。虽然有一些很优秀的听力教材,但基本上是教师放磁带、学生听磁带,听完后核对答案的单一模式。
  2.多数为大班教育,学生得不到充分而有效的听力训练。
  3.全面偏向于“听”,而忽视了“听”与“说”本一体的准则。众所周知,听与说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中最难把握的技能。而将两者人为地分开,则是教育中最大的错误。
  4.偏重于纯语言能力,而忽视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5.完全以能力考试为目标,形成纯应试教育。强调“大致懂”,但实际上“似懂非懂”,事与愿违,教育目标与教育效果相差甚远。
  如此近况,看似是听力训练,实际上是弱化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存在只听懂只言片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考试中,有时可以做对答案,但实际上完全不懂意思。实际语言交流中,无法表达自我,形成“聋子式和哑巴式日语”。
  
  三、教育措施改革探究
  
  尽快打破听力教育的单一性,全面引入“研究式教育”,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研究式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法,是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可以营造出一种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提高学生日语听力为目标,倡导互动式学习。这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育准则。在此种措施中,前提是提高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可以针对历年等级考试中的题目设置诸多专题,如在“问路”、“找东西”、“办事顺序”、“介绍天气”等中涉及到的单词、语法,事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一课题材料的搜集、理、归纳并提交学习报告,在全班发表,以实现个人学习成果共享。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花时间去查找资料,并按要求进行整理,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在此期间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发表时,可以让其他学生对发表人的课题自由发问,以达到提高整合知识、归纳总结、逻辑思维和日语表达的能力。
  “功能意念法”/“情境教育法”。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A.Wilkins)在七十年代初提出意念大纲强调语言的功能影响,从而奠定了功能法的理论基础。近年来,此种措施已成为世界外语教育法的一大课题。此措施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育体系。所谓功能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一定的目的,如建议、邀请、同意或拒绝、询问等。这种功能是对语言使用的场景的高度概括。意念是功能使用的对象,即指在利用语言完成某种功能时所涉及到的概念。
  情境教育法是在课堂中设定一些模拟情境来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措施。它要求通过生动具体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应用所学知识来实现交际目的。日语的语言特点及考试要求决定此措施的必要性:日语使用十分强调语境;日语语言的暧昧性;等级考试中听力考试基本是对话;等等。
  笔者认为听力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所谓的“听力”上,日语论文题目,要“听”还要“说”。将两种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必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听力课的教育效果,在其“说”的同时提高“听”的能力。
  例如:
  情境要求:学生宿舍内,大二学生在看书,大一新生来向其借书,大二学生本不愿借,但在大一学生的极力要求下终于借了。
  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题目,其中却涉及到了:
  1)因为两人年级不同,所以就有敬语的使用。
  2)大一学生要借书,属于等级考试中常见的“请求”问题。
  3)但大二学生不愿借,属于等级考试中“拒绝”问题。
  4)最后愿意借了,就属于等级考试中“说服”问题。
  这种练习,最好先要求学生在课下充分准备,在研究式学习中的相关课题学习的成果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如怎样“请求”、“拒绝”及涉及到的语法单词。对学生的听力素质的提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学生收集资料、练习对话过程中,加强了听力的练习。这样的题目在等级考试中经常出现,在会话练习中自然加强了对听力的练习。
  这两种教育法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教育目标略论,设计出合适的场景,达到提升学生相关功能意念的能力。
  要求学生加强课外的听力练习。课堂上能够利用的毕竟只有45分钟,而日语的听力能力的提高绝非一节课、一星期就能够解决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听力练习加强引导。要求学生每天或定期进行了听写练习,听完后再去对照原文,找出错的地方,再来听一遍或多遍。教育实践证明,长此以往,1―2月后必有效果。
  
  四、结语
  
  听、说、读、写、译,“听”,是第一位,但不是唯一的,必须和“说”结合起来。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一般都开设了“听力课”和“会话课”。笔者认为将这两门课合成一门听说课,其教育效果一定会大于单一的一门课。
  在教育中不能单一地应用“学生听”的措施,而要注重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间相互研究。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设置场景,应用功能意念法,加强学生的听力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加上课外的自我学习,实现自身听力水平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艳迎.学院日语综合教育模式探究.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年第01期.
  [2]奚晓宁.对于高校日语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社科纵横,2017年第01期.
  [3]王瑾.论外语情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宜宾师专学报(综合版),1995年04期.
  [4]周奇,叶红平.交际情景教育法的理论与实践.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07期.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