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语的语言表现方式看日本人的心理[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通过日语语言表现介绍了日本人的三个语言特征。研讨了产生这些心理特征的历史原因以及地域因素。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心理;以和为贵; 内外有别;礼节
  
  语言是艺术的载体,而语言表达方式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日本民族生存在一个岛国环境,而且长期受中国儒家思想作用,种种原因使日本人形成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其表达方式又充分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心理特征。
  
  1以和为贵
  
  自古以来,日本人讲究“以和为贵”,说话时体恤他人,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比较模糊。
  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意志判断上,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说法。具体表现在常常省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主语,或使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模糊化,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年幼的对年长的人,不能使用“あなた ”,多是委婉地用○○部长、○○”先生等职务的名称来替代。而且越是需要尊敬的人,人称词越是趋于省去。汉语有时也省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但汉语使用它们的机率大大高于日语
  在肯定的表达方式上,句尾经常以“であろう”、“でしょう”、“だろう、”“かもしれない”“といわれている”“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よ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である”等说法结句。避免使用“てはいけません”“すべきだ”、“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等强制性意味强烈的词语。其目的是表示自己不能强加于人,给人留下思索判断的余地。
  在使用否定表达方式的时候,日本人不大使用“いいえ”,即使不得不表态时,也避免生硬的否定语气,“はい”、“いいえ”混淆不清,使日语表现的模糊,暧昧。经常采用“それはいいですが”“もうけっこうです”“それはちょっと”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对方不至于难堪。例如,当别人邀请你说“今度の日曜日、映画を�に行きませんか。”即使你不想去,你也要说:“はい、ありがどうございます。行きたいんですが、�は来���があって…”先表示感谢,然后再说不能去的理由。自己不直接说不能去,而说不能去的理由,让对方得出你不能去的结论,从而婉言谢绝别人的善意,避免令对方难堪。以保持人际联系的和睦。
  在交谈中,日本人往往不停地说“はい、そうですね”、“ええ”“なるほど”等随声附和对方或点头(あいづち),这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是为了谈话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如果不说“はい、そうですね”,可能对方会以为对他说的话不感兴趣,从而中止谈话。其实,说其意思是表示我在认真听您说呢,却未必是表示同意对方的意见或看法。日本人不直接对对方的意见表示否定,而常常先予以肯定,然后再转移话题,其目的是为了保持人际联系的和谐。
  多使用自动词,少使用他动词也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以和为贵”。日语动词中有一部分是自他对应当联系的。一般来说,自动词表示事物自然的变化,强调客观变化的结果。他动词表示主体动作影响于对象,强调动作性,表示使动作的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发生变化,强调变化的结果其内涵是不同的。例如日本人习惯说“お茶が入りました”。而避免说“お茶を入れました”。这是因为从结果来看,“入る”是自然变化的结果,而“入れる”是人为变化的结果它的主观指向性突出了人的影响,带有施恩于人之意。为了保持和谐的人际联系,于是便避免了他动词的主观指向性产生的消极结果,用自动词将事物描写成自然变化的结果,以此来减轻自己行为给对方造成的压力。
  
  2.内外有别
  
  日本人在语言表达方面,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话,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处理好彼此的联系。说话时一定要搞清对方是圈内还是圈外人。对待圈内人,自然有一种伙伴意识,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亲密而融洽。而对待圈外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这种谦逊客气、彬彬有礼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心理上的距离感,是一种冷漠的态度,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语言学家称日本社会为群体社会。群体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内外有别,亲疏有别,上下有别。敬语是它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敬语的使用与否,所遵循的是人际联系的上下、内外和亲疏。、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地位以及利益的有无等因素都可以构成上下联系,而日本人之间均因所属的家庭、企业、学校等大大小小的社会群体不同而区分为内和外。关于某一个人来说,他始终处于上下、内外、 亲疏的包围之中,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以及谈话中涉及到的不同的人而选择不同的与样语言方式。在传递同样一个信息时,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表述措施。
  例如:
  ○ 教えて
  ○ 教えてくれ
  ○ 教えてちょうだい
  ○ 教えてください
  ○ 教え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 教えて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
  相比之下,汉语的表达显得简明扼要、直言不讳。如果表达的客气一点, 也有像“请”、“能不能请”、“可否”等说法,但使用的机会和选择的词汇和日语是无法相比的。
  
  3.注重礼节
  
  日本人在意别人的目光,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以免自己的言行受到别人的责备、取笑。日本人在说话时,总是顾及按时到对方的心理,尽量给对方带来好感,避免用过于生硬、直接表达的方式触及听者感受,以免给对方带来不快。在给对方带来好感时,使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在需要采取以尊重的方式和对方交谈时,在对方有关的词前加“お”“ご”,同时,有关自己的词汇则采取自谦的方式,以示文雅。“少言”、“寡言”亦被视为一种美德。在生人面前喋喋不休、滔滔不绝被认为是缺少教养、丧失体面的事情。语言含蓄,寡言少语,表明自己有教养、有身份。因此,日本人把沉默寡言作为一种理想的处世哲学,遇事往往采取沉默寡言的态度,给人一种颇具城府、高深莫测的感觉。尤其在政界,更显“大智若愚。相反,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并不能给日本人以好感。
  
   4历史原因探索
  
   以上从“以和为贵”、“内外有别”、“注重礼节”三个方面介绍了日本人谈话时的三个心理特征,这些心理表现,体现了日本人的国民性,也是艺术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
   日本是岛国环境,人们在岛上只能相依为命。日本人早在远古弥生时代,就开始了农耕艺术。他们在插秧、灌溉、收割过程中都需要互相协助、共同劳作。离开他人、离开集体就无法生存。因此彼此之间须建立良好的人际联系,避免勾心斗角或以势压人。在飞鸟时代,日本就明确提出了“和”的道德思想。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作用。圣德太子于公元604年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其中一条便是“以和为贵”。“和”具有“和平”、“友善”、“齐心协力”等意义。从那时起,“和”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在日本社会扎下牢固的根基,成为日本的一个传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和睦、和平、协调以及社会秩序的平衡当作目标和处事的原理。在集体中,人们按年龄、资历排出彼此的身份、地位的顺序,自己的举止要与在集体中的地位相符。批在世界进入国际化、异艺术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所有民族都具淘汰有各自固有的言化,把不同国家间、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放在重要位置。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借鉴中学习,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切忌用本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去阐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要了解中日艺术的异同,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学习,实现对日语学习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提高日语的应用能力,成功地进行跨艺术交际。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の言�表���社,1992。
  [2]金田春.彦日本�上下.岩波新�,2017。
  [3]松本一男.中国人と.日本人サイマル出版会,1987。
  [4]陈舜臣.日本人と.中国人集英社,1984。
  [5]王铁桥.中日艺术异同趣谈.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1999。

日语论文题目日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