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异同对《商务日语》课堂教育改革的启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随着中日贸易联系的发展,社会对日语系的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满足于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而是除了会说日语,还要求学生熟悉商务知识、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和日本公司艺术等。因此,传统的日语系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日语语言知识之外,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学校的课程安排也相适应地与社会需求接轨,而《商务日语》课程的开设,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弥补传统日语系教育的不足,从单一的语言教育扩大到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国家间的艺术异同为课堂教育改革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依据,本文拟从艺术异同这一角度着眼,结合笔者的教育实践来展开论述。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艺术异同;商务日语课堂教育改革
  一、对于现有教材
  为了适应《商务日语》课程的发展需要,现在各种相关的教材已经被编撰并发行。从现在能看到的教材来看,日语论文题目,教材内容涉及经济、贸易、金融、商法、日本社会艺术、涉外礼仪等方面的日语知识,这些教材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掌握日语语言能力,还能读懂涉及经济、贸易、金融、商法等方面的日语并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具备国际商务交流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最终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
  具体来讲,教材内容的设置囊括招商、询价、报盘、还盘、订货、签约、结算、运输、交接货等贸易实务的所有环节,还有相关商务往来各类书信,即:寒暄、介绍、查询、邀请、交涉、订购、变更、建议、委托、答复、合同、催促、通知、抗议、索赔、保险、慰问、感谢、道歉等写作知识,另外,还有法学知识、日本社会艺术、以及国际礼仪知识等内容。综合起来看,教材的内容其实就是一次国际贸易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内容。
  笔者经过对教材的探讨和思考,认为《商务日语》课程的教材内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艺术类和实务类。而且笔者认为这两类内容的教育是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在开展教育的时候,应该首先开展艺术类内容的教育,然后再进行实务类内容的教育。
  二、对于艺术异同
  (一)艺术的概念
  霍夫斯坦特对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艺术”,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艺术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学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艺术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相关的定义也有很多,广义上来说可以认为艺术是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这个概念的内涵涉及知识、信仰、道德、法学、文化、习俗等,是很庞大的综合体。
  (二)艺术异同的概念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异同,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学、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艺术异同的产生不可避免。
  艺术异同是所有外语教育和学习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对教育和学习的作用也是特别大的。据相关调查表明,在某次调查中,17家日企中有15家日企的负责人强调中国员工普遍缺乏对日企管理模式、日企艺术的了解。另外,根据吉林省对部分商务日语系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如果学生能了解一些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和理念的相关知识的话,就业情况一般都比较理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商务日语》课堂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艺术异同教学的重要性,导入艺术异同的内容,引起学生对艺术异同的重视。
  (三)艺术异同的表现
  艺术异同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会有各式各样的表现。比如语言异同、价值观异同、道德规范异同、思维方式异同等等。这些异同体现到生活和工作中就表现为语言冲突、理解偏差、沟通不畅、误会摩擦等。在商务沟通中,常常会出现因为艺术异同处理不当而导致的合作失败或者协议无法达成等严重后果。在公司内部,拥有不同艺术背景的员工之间,如果不能恰当处理艺术异同,会直接作用到员工良好人际联系的建立,从而对公司的工作的开展和公司的发展也是一种限制。
  三、基于艺术异同角度的课堂改革思考
  综上所述,对艺术异同的认识和艺术异同意识的建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从课堂教育目的来考虑,把艺术异同引入课堂,帮助学生认识艺术异同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艺术异同意识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有深远意义的。在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艺术异同意识
  对于树立艺术异同意识这一点,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任课教师的要求。首先任课教师有这样一个意识了,并且把这个意识导入课堂,给学生一个潜移默化的引导和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建立起艺术异同的意识。比如,在《商务日语》课程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艺术,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了解日企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等,并且养成比较的习惯,跟本国的艺术做一个比较,理解本国艺术和日本艺术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沟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冲突和问题,并且想出应对的对策。通过日常的反复训练,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或者日企之后,对工作的适应过程会缩短很多,遇到的助力也相对减少很多。
  (二)开设公司艺术环节
  在上文中提到,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日企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开设“学习日企艺术”环节,虽然不能学到很细,但是在这个环节可以教授一些共性的知识和理念,让学生有一些共性知识的储备,然后再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主动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日企的艺术。这就无形中要求教师本身要先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教师自身不能一一解决,但是可以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这本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当然,在这个教育环节里,如果可以的话,笔者认为可以邀请一些公司的管理者来进行现身说法。这样的现身说法,让学生更有感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知欲望,效果也会相对显著一些。这就要求社会公司对学校的教育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了。这对公司和学校教育来说是相得益彰的。公司进入课堂教育,起到宣传的影响,也可以吸引到一些人才的关注,为将来吸纳贤才铺路。学校教育也走出传统课堂模式,有一个体验性的效果,对提高课堂魅力和教育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每一门课程都需要考核,传统上,课程考核大多都采取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从开始上小学到学院毕业,经历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考试,对考试的态度各式各样。但大多都免不了心理抗拒,从而对参与考核的积极性和考核结果也会有不利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可以改革考核的方式,采取实践性考核方式。具体来讲,就是不再进行卷面考试,直接进行实践性的考核。在上文中有提到,当前的教材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艺术类和实务类。在学习结束后,任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两块内容融合到一个实践性作业中,日语毕业论文,然后根据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打分。比如,学生可以进行一个模拟日企招聘,学生在其中分角色演绎,只要学生能把日企艺术和招聘的过程表达演绎到位,教师完全可以打出很高的分数。这样,学生就不用面对试卷而感到疲惫和枯燥无聊,又可以进行应用实践,兴趣就提高起来了,参与的积极性也跟着提高,教育效果也跟着理想起来。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