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意识在日语口译教育中的运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高校是培养一批又一批能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的地方,一两名出色人才走出校门,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常熟理工大学口译课程的教育改革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具体实施的教育活动过程中,研讨探讨当前日语口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习得者的特点,改变以往口译课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希望在口译教育中通过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究出高校日语口译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日语口译理论,以期达到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创新意识;口译教育;教育改革;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7)13-0289-03�
  
  我国高校日语系的学生有三大特点:日语零起点;英语水平高――以英语成绩考入学院;理科成绩好――部分学生以高考理科成绩考进高校。这就为日后日语系教学的发展奠定了两个基调:日语系基础教学比重大,其重要性非其他任何专业能比;专业知识及技能伸缩性强,发展空间大,学生的可塑度也大于其他专业。�
  我国高校日语系承担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翻译人才的任务,其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都随着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发展在不断地改革变化。随着21世纪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与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社会上急需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翻译的日语口译人才。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青岛等各大中等国际化城市中每3-5天就有金融商贸、医药卫生、教学艺术等方面的国际会议召开,这使得优秀口译人员成了中日两国的紧缺人才,同时对口译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日语系毕业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口语表达能力弱、口译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授课形式过多着重于理论的解析及技巧的讲授,疏于实践练习,以至于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由于日语系发展历史短,其教育模式及理论探讨大都借鉴于英语,忽视了日语语言自身的特点及规律;对高校日语系的学生多为零起点的这一特征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即不主动提出问题,也无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不仅是发明创造者需要的精神意识,也不仅仅是理工科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创新意识对文科学生也同等重要。高校是培养一批又一批能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的地方,一两名出色人才走出校门,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创新意识如何运用在高校日语口译教育中,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是日语系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1 如何在口译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虚幻之物,实践证明通过正确的引导及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近几年,虽然部分高校上了同声传译的器械,在翻译课中或多或少地加重了口译教育的比重,但由于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不配套,授课形式单一,学生被动地鹦鹉学舌,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如何上好高年级的日语口译课是提高学生运用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走向社会的关键,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又是上好专业口译课的一把钥匙。
  进入21世纪,高校日语翻译课程无论是授课课时还是授课形式及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课时增加,其课程逐渐由辅助课程变成了高年级的主干课程,大有代替综合日语的趋向;其次,授课内容由翻译理论逐渐转入口译、笔译的实践运用,由重笔译翻译、重翻译理论的讲授逐渐演变为口译技巧及同声传译的授课;最后,授课形式也由单纯的课堂教授演变为多媒体实践教育,由单纯的翻译练习演变为包括听、说、译等语言活动在内的综合性课程。
  与此同时,学生由单纯的听课者逐渐演变为跟读、复述、配音、翻译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者。根据以上日语翻译课程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日语系必须有目的、有目标、有手段、有措施地进行口译课程的改革,在这一改革中关键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导。�
  1.1 发挥课堂实践教育中学生“学”的主导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设计各种场景,教师有目的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日语口译技能训练,通过跟读形式,学生的精神集中力、语音语调及语速得到调整提高,在视译、听译的练习活动中,词汇能力、语句结构能力、语法知识能力等得到归纳,在复述、概述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发挥,口译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口译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以学生实践为主,学生始终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能够良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学期教育开始,教师应事先告知学生本学期的教育任务及具体目标,以及学生课下需要预习准备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目标相关的用语、句型,并对搜集到的词汇进行汇总,发给学生作为辅助资料,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词汇和句型印象比较深,能够灵活地在课堂上加以应用,对教师教授的词汇和句型能够较好的理解掌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良好的发挥。�
  1.2 在视译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视译教育是培养临场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正式进行口译之前,先对文稿有视觉上的信息输入再解读反应是视译的基本过程,也是进一步加深对所译内容的理解过程。众所周知,日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通过此训练加强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的语法异同、句子结构、语序等的对应联系的进一步认识,并在实际的口译过程中把握所译内容的精髓与意图,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与判断,从而达到顺畅流利地传达语言信息的目的。�
  在教育过程中,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主导,教师始终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事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句型,词汇,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组合、表达。练习素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讲稿、致辞等实用性较强的材料为主,难度及长度不宜过长,400字以内的材料为宜,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以传授技巧为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对一些惯用套句反复练习,举一反三,使学生对汉语与日语的词组及短语的对应联系有较为宏观的把握,并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能在口译实践中灵活应用,以利于在今后瞬息万变的口译工作中能够随机应变,更好地完成日汉、汉日的口译工作。�
  1.3 通过视频手段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视频图像包括图像、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活动的图象形式。在口译教育过程中使用动态视频图象形式进行教育,内容一般是母语使用者制作的各类视频著作,画面是活动的、连续的,能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视频图象来记忆教育内容,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来配合大脑的记忆功能,不但能够加强对所学词汇、语句等的记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恢复渐被淡忘的学过的内容;教师的影响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正确地理解了内容,及时调整练习的速度,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配音、字幕翻译练习,是锻炼学生反应能力的基本功训练,进行字幕的汉译日、日译汉翻译、NHK日语新闻听说翻译、公共演说训练等形式使学生参加具体的学习实践,培养临场素质,教师利用视频手段为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场面及反复练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实践主动参与,调节练习节奏,避免大量地反复和机械练习的枯燥而引发的反感,改变了以往被动式学习而产生的抵制心理,有利于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措施,提高了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创新意识也是个性发挥的表现,通过设计会议现场让学生练习,主持、发言,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扮演中方发言人的学生汉语母语得以巩固发展,译员的翻译水平通过将汉语译成日语的过程得以表现,如此多方面的角色替换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译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合格译员的不易,由此激发了学生课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
  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不仅需要各种先进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和合理的教育体系,同时还需要教师水平的提高,自古以来名师出高徒。除了通过进修、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外,鼓励教师集体备课,就具体问题共同研讨探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口译实践,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积累经验并应用到口译教育中。同时口译教师还要做到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新闻事件等,及时发现各种相关资料并应用于课堂。教师可以将自己口译实践中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与学生分享,在教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实施步骤�
  2.1 初级阶段――如何能无障碍地听懂日语原文�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听与说不能等同,他们无论是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还是变成最后译文的过程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口译教育的初步阶段,应加强跟读训练,提高学生的临场适应能力。�
  首先增加听力训练的内容,特别是新闻的听说练习,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上下功夫,其中包括:�
  (1)听力练习内容每次课不超过2次,给学生以现场紧迫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2)在进行听力练习时提倡学生作笔记,记录不熟悉的单词,多次练习之后,单词量、理解力加强。
  其次复述练习是此阶段的重要训练方式,通过理解-记忆-复述一系列活动,从大脑的文章组织整理到口头复述训练,锻炼了学生的瞬间记忆力、瞬间反应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首先从单个句子练起,然后逐渐增加到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句子,要求学生声音宏亮清晰,复述准确,姿态表情自然,如此反复基本达到无障碍地听懂日语原文。2.2 中级阶段――在日语表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通过跟读模仿训练,纠正语音语调错误。每分钟跟读50-60个假名语速的要求,得以提高语言流利程度,同时扩充了词汇量。首先跟读的内容从日常会话开始渐渐地增加难度,跟读内容专业性不宜很强,避免学生“鹦鹉学舌”。�
  其次在做专业性较强的内容的跟读训练时,先向学生介绍同跟读内容相关的关键词或图片等,给学生以心理暗示或心理准备,学生在做跟读练习时,集中力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大增,自我提高的欲望增强。通过跟读熟悉各种场景的专业用语,语音、语调、语速三者得以确立巩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通过开场白、欢迎、感谢、感动、期待、答疑、发言、答谢致词、参观介绍、机场迎接、日程安排、商务、学术研究等特定场合的固定句型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如表感谢的固定说法:
  A、~心より感�したします。
  B、~心から感�をいたします。/申し上げます。
  C、~衷心より感�の意を表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D、~御礼/感�の言�もございません。
  E、~�やかなご配�の�物にほかなりません。
  F、~深い感�の意を表す次第であります。/でございます。
  G、~�に感�にたえません。
  H、~深甚なる感�をささげます。�
  学生掌握了这些表示感谢的固定表示法后,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类似的表达感谢的语句时可替换这些句型,如:�
  (1)今天贵校为我们举行如此盛大的欢迎宴会,我谨代表本团全体成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可译为「本日、�校が私たちのために、かくも盛大な�迎宴会を催してくださり、私は��一同に代わり、深い感�の意を表す次第であります」。�
  (2)刚才厂长先生为我们介绍了贵厂的生产线,对此我们深表感谢!-可译为「先程は、工��より�工�の生�ラインをご�介いただきました。このことに�して心からの感�を申し上げます」。�
  同样,a百忙之中还特意前来迎接,真是不胜感激;b为了我们的项目各位慷慨解囊,这种感激之情难以言表;c希望以这次共同项目的启动为契机,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建立起更加具体、更加现实的合作联系;d我们衷心祝愿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联系就像历史悠久的长江那样湍流不息;等,均可以使用上述句型。
  2.3 完成阶段―在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加学生的实践次数,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口译人员的专业意识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小班制、教师交替授课的教育模式贯穿整个教育改革,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基本条件。将学生分为15-20人左右的小班,每周4课时,使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课堂训练机会;另外采用国外先进的教师交替授课形式,即口译授课时,课堂里同时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师分别指导或交替授课,丰富了课堂内容。�
  让学生自我设计各种场景,如欢迎场面、工厂参观、机场迎接、银行窗口等,分担各种角色,进行汉译日、日译汉的实践练习,并分组进行公共演说,配音等训练。同时组织学生到相关公司、实习基地进行日语实训,增加学生实际口译的锻炼机会,锻炼学生的胆量,积累了实践经验,在提高了成为一名合格口译的基本素质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 结语�
  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日语口译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发现高校常用的跟读―复述―概述―听译―视译的训练顺序,并不适合日语系的学生,由于学生不理解内容,只能机械跟读,陷入了盲目跟读的误区。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复述是理解基础上的口语再现,改变训练顺序,由复述开始再跟读,发现进行复述练习后的跟读训练,学生能理性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较快地提高语速,自觉地纠正语音语调错误,如此反复训练,教育效果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复述―跟读―视译―听译―概述的创新型日语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口译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导地位贯穿在初级、中级、完成阶段的各个教育过程中,在让学生听懂日语原文、用日语表达、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及创新意识,较好地完成了教育任务。当然,培养学生成为一流口译翻译的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日语教学工作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安丽.从高校日语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中探求日语系课程改革的途径[J].山东外语教育,2017,(6).
  [2]��本庆一.实用日语同声传译教程[M].大连:大连学院出版社,2017:92-100.
  [3]�铁军.通向翻译的自由王国[M].北京:中国传媒学院出版社,2017.
  [4]�王俊华.面向市场的口译教育[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
  [5]�宋协毅.新编汉日日汉同声传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17.

日语论文日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