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日语教育中学生翻译意识的培养改革与探究[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中国论文网
  基础日语教育中的翻译意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对翻译的种种误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改变这种现象,在基础日语教育中,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语境意识、技能意识、应用原文词典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基础日语;翻译意识;发散性思维;语境意识;技能意识;原文词典
  一、何谓翻译意识
  意识本属于哲学领域,应用到翻译上就成了翻译意识。翻译意识是随翻译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中,对翻译现象的心理、观点、思想等各方面的总和。翻译意识根据略论角度的不同,类别也不同。从意识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人翻译意识、群体翻译意识和社会翻译意识(郎江涛.2017(12))。个人翻译意识是“个人对翻译现象的情绪、看法和思想的总和”。由于个人对翻译现象的情绪、看法、思想等的不同,必定会造成翻译著作的不同。“译文无定本”的思想想必就源于此。群体翻译意识是指不同的群体,如民族、学派等对翻译现象的意识。社会翻译意识是指“整个社会对翻译现象的意识”。社会的艺术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翻译意识。高宁说翻译意识就是“初步的专业意识/语言敏感度”(高宁,2017)。专业意识就是学生在动笔翻译前能自觉地从译学的角度思索,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对原文和译文都能用专业的眼光发现其中的问题。所谓语言敏感度主要是对语境的高度敏感。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在预设的语境中去翻译和研讨原文的意义和翻译著作。
  然而,传统的翻译课不论是教材还是课堂教育内容,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训练。学生拿到文本首先是查单词、查语法,查完后根据词典上的词义认认真真,一字不落的翻译,头脑中似乎翻译意识全无。笔者认为这与学生在基�A日语阶段的学习有密切联系。本文试从《基础日语》的课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为题展开。
  二、基础日语教育中翻译意识培养的盲区
  基础日语教育是以词汇、阅读和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对每个单词、句子、语法现象进行单独讲解。翻译目的往往是为了让利于学生从母语思维模式去理解日语原文,工具性较强,教育翻译,翻译是手段。作为语言学习的五大基本技能的“译”,在基础日语教育中,翻译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即便有少量的翻译练习,也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某一词汇、语法或语言片段的理解。至于那些翻译背后的艺术异同、翻译的过程性则被抛之脑后,正如何其莘所说,“在一般外语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译’是作为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而不是训练目标”(何其莘2017(4):11).因此,可以说翻译意识的培养在基础外语教育过程中根本无从谈起。
  同时,由于基础日语的学生多是零基础者,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是以汉语讲,同时在对单词等进行讲解时也多是将所讲内容翻译为汉语,往往认为用汉语理解了日文就大功告成。由此一来,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日语学习,学生不但没有养成日语思维的习惯,反而形成了汉语思维理解日文的奇怪现象。作为手段的教育翻译看似好像更有利于教育,实质上,教育翻译多是一对一的翻译方式,而且有的仅是口头表达,日语论文题目,并不严谨,以至于到大三真正学习翻译课程时,面对翻译文本往往会拘泥于日语的语言结构,不敢“越雷池半步”。如“道路�叱�の若い女性”,很多学生翻译成了“道路清扫的年轻的女性”。这种一一对应的翻译,可以说是前期基础日语教育的后遗症。学生翻译到此时,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恍然大悟,“道路清扫的年轻的女性”不就是“年轻的女清洁工”嘛。这个简单的例子是笔者在第一堂日汉翻译课堂上,给学生举的一个例子,通过此例学生初步意识到翻译不是一一对应翻译出来就了事的。此外,就是造成学生误以为理解日文意思就等于完成了翻译,使学生忽视笔头的汉语表达,忽视对译文的修改。
  翻译意识的培养在《基础日语》教育中的缺失,损害了学生日语学习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严重地作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担任《基础日语》的教师应该在精读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翻译意识。
  三、基础日语中学生翻译意识的培养
  翻译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靠平日不断的积累才能逐渐的形成。本人认为以下几种措施对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大有裨益。
  1. 明确教育翻译和翻译教育的不同,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基础日语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将日语的语法结构、篇章等转换成汉语,让学生来理解原文,是教育翻译。教育翻译是服务于课堂教育的,是课堂教育的一种教育工具,并非真正的翻译。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学生把教育翻译误解为翻译教育,好似在向学生传递只要句子的每个部分都转换成汉语,翻译就算完成了的信息。因此,当学生初上翻译课时,翻译的著作往往是洋味十足。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基础日语教师需要告诉学生教育翻译的目的及与翻译教育的区别,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转换。严复在《天演论》提到的“信、达、雅”。作为翻译最低标准的“信”就是指要译得准确,不偏离,不遗漏,没有增减原文的信息,是信息没有增减,而不是词语的增减。如“私は犬です”,是一一对译为“我是狗”就可了事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句话若是谈论彼此养的宠物是,可以译为“我养的是狗”;若是讨论属相,那就应该是“我是属狗的”。若是讨论衣服的图案,可以为“我要图案是狗的”等等。就这样,经过几学期的训练,学生对精读课本上的句子的理解就会大大加深,学生也会养成从不同情境的宏观层面出发,而不只是盯着句子结构的层次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2. 强化译文无定本的意识,突破直译思维,培养语境意识。
  每一种语言同样的意思都可以有多种表达。翻译时,面对同一文本,每个人的翻译不可能完全一样。这种“译文无定本”的观念,虽然成为翻译界的普遍共识,但或许是由于翻译的教材的编排多是先给出一个原文例子,再附上一个或几个译文,学生往往会误解为给出的译文是唯一正确的译文。在基础日语教材上,每个语法解释后都跟着一个译文,此译文只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原文的结构,基本上采用的是一一对应的直译措施。但是根据笔者近十年的翻译教育经验,学生在初上翻译课时,往往过于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笔者在基础日语教育中,经常告诉学生教材上的翻译的目的及翻译措施,使学生理解翻译措施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开放性。同时,反复强调“译文无定本”的思想,让学生在整个语境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翻译教材的相关内容,教育效果明显提高。如下面例子,   すると、�Aい印半�pにきゃはんたびで 、よれよれの帽子を被った��P者らしい男が、泣いている二人に「どうしたんだ」と声をかけて川を�き�zんだ。
  若直接译为:这时,穿着脏了的带字号的和式外罩和绑腿布袜的向劳动者模样的男人问两个正在哭泣的孩子,“怎么啦?”,并向河里偷窥。这种按照原文结构一字一句的翻译在此例中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主语特别长,谓语又很短,整个句子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一个是“�き�zんだ”的翻译,译为偷窥有点莫名其妙。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确定为:
  这时,来了个工人模样的男人。他身穿脏了的带字号的和式外褂,脚蹬绑 腿短布袜,头戴一顶皱巴巴的帽子。他向两个正在哭的孩子问道:“怎么啦?”,说着像河里望去。
  修改后的译文,无论从表述上还是语法都明显优于先前的译文。在此例中�m然日语并没有说“来了”这个词,实质上存在的。只有理解了原文的语境,体会了孩子和男人的一系列的动作,才能出现修改后的译文。“译文无定本”的实质是内容先于形式。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过度重视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实质内容。重视语境的不仅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而是其背后的内涵。“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应是语际间的信息转换,即用一种语言来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学生在练习过程慢慢就理解了“译文无定本”的思想,突破了一对一的直译思维,建立起信息先于内容的语境意识。
  3. 技能先于技巧,培养学生的技能意识
  无论翻译课堂上还是教材,多是强调翻译技巧,可以称之为如何译的好,而关于技能,即如何翻译对的问题往往是视不够。刘宓庆(2017)指出:“翻译技能和翻译技巧是有高低之分的, 技巧高于技能, 技能先于技巧。”技能是翻译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至于做多少技能性训练才能上升为技巧阶段, 刘宓庆, ( 2017: 45) 认为: “技能指标的达成, 起码应该具有 3 万字( 外译中 2 万, 中译外 1 万) 的实务经验; 技巧指标的达成, 起码应该具有 10 至 15 万字( 外译中8 至 10 万, 中译外 5 至8 万汉字)。” 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翻译这门技能,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笔者所担任的翻译课,课堂上讲授或与学生讨论上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及一些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课后一般会布置小作业,一般字数在300字以内,三天内完成。同时,学期初会布置学期作业,时间为一学期,字数稍多,为3000字左右,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会有近一万字的翻译练习,一学年约为二万字,虽然未达到刘宓庆先生所说的3万字,但是本人认为通过这二万字的练习,学生会对翻译的一些常见问题有所了解,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会形成自己的粗浅认识,形成自己的翻译措施。
  4. 鼓励学生多读日文原著,多用日文词典
  翻译课一般设在学院三年级。此时,学生通过基础日语学习阶段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日语的基本句型,了解了日本的一些基本概况,可以鼓励尝试去读一些日文原著。读原著可以加深对日本历史艺术、社会风俗,提高日语水平,为以后在翻译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使用日文词典也是培养学生翻译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担任的翻译课上,几乎未曾见过学生用日文原版词典的,日语论文,学生反映日文词典看不懂。因此,在第一堂翻译课上给学生提的一个要求是人手一本《新明解国语词典》。使用日汉双语词典的一个好处在于它给出了汉语的解释性的意思,学生在使用时往往认为两个词是对等的。殊不知,每一种语言的每个词语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双语之间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对译。
  [参考文献]
  [1]高宁.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7.12
  [2]何其莘,翻译和外语教育[J].中国翻译,2017(4):11
  [3]郎江涛.试析翻译意识[J].湖南学院学报,2017(12)
  [4]李双娟.论翻译教育中学生学生翻译意识的培养[J].鸡西学院学报,2017(04)
  [5]刘宓庆.翻译教育:实务与理论[M].中国对位翻译出版企业,2017(3)
  [6]王京平.翻译教育中的意识启蒙[J].外语与外语教育,2017(2)
  基金项目:
  1、商丘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础日语教育中学生翻译意识的培养改革探究》,项目编号:2017jgxm40;
  2、商丘师范大学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转型背景下翻转课堂在翻译教育中的运用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jgxm28)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师范大学外语大学,河南 商丘476000)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