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和の精神是日本文化独特的内容,并强烈地体现在日本家族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方面。本文考察了日本“和の精神”与家族文化发展之历史渊源,指出: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明确规定和の精神之内涵,对家族文化作用深远;维系和の精神的重要形式是祖先崇拜和祖先供养;日本传统的“家”建筑体现和の精神。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本 和の精神 家族文化 传统文化 家族观念在日本源远流长,家族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の精神是日本文化独特的内容,并强烈地体现在日本家族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方面。本文通过对日本“和の精神”与家族文化发展之历史渊源和现实状况的考察,推进我们对日本家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一、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对和の精神的阐发与作用 圣德太子(公元574―621年),本名上宫/户丰聪耳皇子(/户皇子うまやど の おうじ、うまやど の みこ),别名为丰聪耳(とよさとみみ、とよとみみ)、上宫王(かみつみやおう),是日本飞鸟时代的政治家,推古朝改革推行者。 据史书记载,公元592年,日本推古天皇即位,立外甥圣德太子为皇太子。次年(公元593年),圣德太子即辅佐天皇摄行朝政,并大力进行改革,即推古改革。他遣使入隋、唐学习中国制度,于公元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公元604年制定《十七条宪法》,后者是日本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并奠定了日本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基础。[1] 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第一条就明确地记载着“和を以って贵しとなし、忤うこと无きを宗とせよ(以和为贵,无忤为宗)”的道德思想,这是对和缓人心、柔和人心的行为,以及对他人进行协力的行为进行的奖励。“和”,日语的表达是“和らぐ”,其读音是“やわらぐ”,它成为后来日本的一个传统,对其家族文化和传统有着深远的作用。 这种作用集中表现在日本的家训中。家训是指家长对家庭成员或长辈对晚辈的训诫,透过家训条文,我们可以体会到反映日本文化特性的因素,了解从治家到治国的理念及制度的演变过程,感悟各个社会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观、价值观。据考证,日本最早的家训是由吉备真备所作的《私教聚类》,写成于奈良时代。日本家训遍及日本各色人等的“家”之中:贵族、武士、商人、农民之家皆有之。而不论是哪个阶层的家训,对和の精神都有所阐发和规定,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例如,战国武将多胡辰敬在家训中强调“家”之团结和睦的重要性时说:“家如房舍,一家之主为房顶,亲属为横梁,家老、代官为柱,奏闻、传达者为大门,家中往来奔走之用人为内门,其他人为庭中草木篱墙,百姓为榻榻米铺板。欠缺一处,则家不为家。”语言极为简单平实,毫无修饰及夸张之处,却深蕴着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中“以和为贵,无忤为宗”的道德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家族是一种经济共同体,加入家族的经济与居住要素更为重要,没有任何血缘联系的婿养子、佣人、长工都可以成为家族中的一员。“家族”本身作为不可分割的社会单位而形成社会组织的核心。为了家业的巩固和发展,至高无上的是家长权而不是家长个人。尽管家长具有很大权力,其本身却也置于家的约束之中。如果家长品行不端,或不能胜任家长之任,随时都有“离任”的可能。如大阪药材商兼墨商若狭屋家宪规定:“继承家业之人,即使是总领,若不热心商卖,对父母不尽孝行,品行放纵,则在家中协商基础上,令其改名隐居。”在中国也有对家长品德、行为的规范,这在一些家规、家训中表现出来。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规范往往并不能落到实处。因为伦理与法学都是维护父权的,子孙告父母、卑幼告尊长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所以说,中国家长的权威在于他是父亲,而日本的父亲的权威在于他是家长。 二、祖先崇拜与祖先供养 在日本家族文化中,和の精神的实现还有赖于祖先崇拜和祖先供养等途径。 (一)祖先崇拜。祖先冲报是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由原始的图腾崇拜过渡而来,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祖先崇拜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氏族社会的演进确立了父权制,原始家庭制度趋于明朗、稳定和完善,人们逐渐有了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从此才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祖先崇拜。其崇拜行为的特点,首先是将本族的祖先神化并对之祭拜,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是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来做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 在日本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当上了年纪的父母为儿子的前途担忧时,如有人想安慰就说:“这个孩子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当祖先。”此语的意思是: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能够开创一份新的家业,那么关于这个孩子的后代来说,他就成了祖先。这深刻反映了日本祖先崇拜的意识。 日本人从古代开始,就相信人一旦死亡,就与灵魂相分离而爬上山坡远去,这最初被认为是称为荒御魂的危险的亡灵状态,经过供养和祭祀就成为和御魂,即祖灵。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祖灵就自然地晋升到神的地位。人们认为,经过荒御魂→和御魂(祖灵)→神的过程,山中就变得平静。但是这些使山中变得平静的祖灵、神,则具有了根据季节而下凡到乡村并祝福村民的习惯,这就是日本夏天的“盂盆节”和冬天的“正月”(春节)的来历。在这些节日里,诸神作为岁神(祈祷五谷丰收)、土地守护神等得到祭祀。 沐浴在这一文化氛围里的日本人,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消灭,相反,在他们看来,生死的世界是恒常地循环的。这种祖先崇拜,有时并不局限在同一祖宗里,其他人也可以自由参加,美国著名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指出:“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只有贵族和武士家族可以使用姓氏……使民族制度化的另一种措施,就是在神社或圣地祭拜远祖或是氏族神。这类活动,日本那些没有姓氏和族谱的‘庶民’也能参与。但日本却没有祭祀远祖的仪式。在‘庶民’参与祭祀的神社里,村民们集中在一起,无需证明他们同出一祖。他们被称作是该神社祭神的‘孩子’,其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他们住在这位祭神的封土上。如同世界各地的村民一样,这些祭拜者――村民们,由于世代定居,彼此当然有着亲戚联系,但并不是出自一个共同祖先的亲密的氏族集团。”[2] (二)祖先供养。基于对祖先的崇拜,日本人对死去的先祖进行供养的感情从古至今没有丝毫变化,在他们的心目中,佛、菩萨的形象与先祖的形象是重复的,供养先祖的事情与在佛、菩萨的面前能够形成虔诚的情感的事情是完全一样的。日本学者居山静代在《日本人之心――和的精神》一文中指出:外来的佛教,在与日本从古就有的神道适宜一致的情况下被接受过来,佛教与神道非常和缓。[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神社不同,对祖先的崇拜是在家庭房间里的“佛台”上进行的,那里只设立六七个最近去世的亲属灵牌。在日本所有社会阶层中,人们每天都在这种佛台前祭祀着至今怀念的父母、祖父母与一些近亲,并供上食品,佛台上供奉的是类似墓碑的灵牌。曾祖父、曾祖母的墓碑上的文字即使已经无法辨认,也不再重新刻写,三代以前的墓地甚至会被迅速淡忘。 因此,我们可以说,日本的“孝道”只是局限在直接接触的家庭内部,充其量只包括父亲、祖父,以及伯父、伯祖父及其后裔,其含意就是在这个集团中,每个人应当确定与自己的辈分、性别、年龄相适应的地位。就一般的形式而言,日常的仪式在每天早晨上班之前,如果遇到重大的喜庆之事时,则不受这个限制而体现出随时性。
三、日本传统的“家”建筑体现和の精神 建筑是人类一项重要的创造,与衣食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筑的发展与民族样式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化体系,产生不同的建筑风格。日本传统的民居建筑又称“和式建筑”或“和样建筑”,充分反映和承载了和の精神。 典型的日本传统住宅,从外观上看,具有同自然浑然一体的特点,见不到中国住宅那种把家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的高大围墙,甚到连欧美人住宅中常见的篱笆或护栏也没有。没有院子,或者说院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并无明显的区别,门前的小径就是山路的一部分,厕所就建在一条小溪的上面,门前的松树只是比野外的松树经过了一番精心修剪而已。这与和の精神崇尚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共生,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观点是一致的。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正是基于这一观点而产生的。神道教不但将神性赋予自然力,而且赋予它的各种显现,如山、大树、瀑布,或怪状岩石,认为它们全都包含着神或神的精神。 和の精神的特征之一就是重视群体,团结一致。从日本传统的民居住宅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日本传统住房墙壁少,用能够随意取下来的拉门间隔房间。这种拉门通常是纸糊的,可推拉移动,隔音性能极差。此外,除了寒冷季节,拉门通常是开着的。有时甚至将所有的拉门取下来,把整个房子打通,作为一间大房子使用。由此可见,日本房间的配置,虽然说是为适应日本本土的梅雨气候而设计的,但是,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这种配置更适合于集体活动,即家人共同活动的场所。因此,日本人的居住方式可以称之为集体活动优先型的。 榻榻米式的房间,也是日本人居住方式的一大特点。“榻榻米”为日语音译,可译作中国的“草垫子”或“草席”。传统的日本房间没有床,也不使用桌椅板凳之类。晚上,人们在榻榻米上面睡觉,白天把被褥收起,在上面用餐和进行各种活动,也用来招待客人,坐在上面喝茶交谈。因此,它具有床、地毯、凳椅或沙发等多种不同的功能,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空间。榻榻米也有一个局限性,就是坐下时衣服不能太瘦,腰带不能系得太紧。因此,日本人从外面回到家里,不只要脱鞋,还要更衣。换上宽松肥大的“浴衣”就是这个原因。实际上,这更有利于身体和精神的放松。当一个日本人从外面回到家里来的时候,随着他脱鞋换上在家穿的衣服,说的话由敬体变成简体,他便彻底地转换了一个环境。因此,日本式住宅中榻榻米起到了把家内和家外隔离开来的围墙影响,榻榻米上的世界同外部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日本人十分强调“内”与“外”的区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高度亲密,由于过于亲密,以至于在家庭与外部世界之间形成了一道绝对的分界线,以外是与自己不相干的外人。这种内外意识,大可扩大至一个村,一个町,一个市,甚至一个国家。例如,关于本国人是内,关于外国人是外。有人说日本人有内外两重行为规范的存在,即内外分明,对内聚合,对外排斥。榻榻米式的房间也明显反映了这种内外分明的特点。 综上所述,和の精神是日本文化独特的内容,并强烈地体现在日本家族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凤川.圣德太子与日本早期佛教[J].日本学论坛,2017,(3). [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7. [3][日]居山静代.日本人之心――和的精神[J].日本,1993,(20):20-21. ,日语毕业论文,日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