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中国的历史,侠客精神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侠客文化。无论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还是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里,我们随处可见,他们多是正义的化身,有着正直的品性,多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多的侠义英雄们也是爱美人的。同样,在日本,武士也成为最经典,最生动,最深入人心的文化形象。在日本文化中,武士道文化几乎占据了最核心的部分。武士道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否认的促进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张艺谋电影中的侠客文化和黑泽明电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作以略论对比。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侠客;武士道;文化;精神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游侠列传》)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正是这样评价他那个时代的侠客们。自东周开始,天下大乱,列国纷起,关于人才的需要日益加强,养士成为了一个政治集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侠客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砝码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作为秩序和威严象征的周王室每况愈下,也在另一个方面让社会空气更加自由。有本领的侠客们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办法来决定效力的方式和投靠的主人,这使得侠客得到了尊重和自信,也让那个年代的江湖充满了个性的光辉。正如诸子百家争鸣的出现一样,那个时代侠客们代表的尊严和信心也是后世所仿效的典范。 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讲的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刺秦。围绕刺秦,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当然也都被陆续搬上银幕,结局几乎一致,影视著作大都是为了反映秦王的残暴而歌颂刺客,尽管刺客们的结局都是失败。然而,在张艺谋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刺客——无名,他仍旧没有逃脱悲剧的结局模式,但是我们却恰恰被这种悲剧的结局所震撼。因为《英雄》这部影片完全颠覆了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刺客无名原本是要来刺杀秦王的,可是当他真正明白秦王之后,放下手中的剑走出秦宫。也许,我们会觉得这是刺客的失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想,他其实是被秦王的“天下”所征服,他放下剑的那一刹那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秦王,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这才是真正的侠客,我们正是从无名的身上才看到了真正的侠客精神。 那么,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我们国内的探讨也很充分。所谓武士道的实质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日语毕业论文,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 “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谈到日本电影我们不得不提到黑泽明导演,而他得著作中尤其体现了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如著名的《姿三四郎》、《七武士》、《罗生门》、《影武者》等等,在刻画人物时,专注于武士形象的刻划。他曾经塑造过像姿三四郎这样的武士个体,也塑造过《七武士》中多面的武士群像。正是由于黑泽明这种强烈的武士意识,加上他独特的个人表达,使他的著作获得一种隽永、深刻的思想,和别具一格的风格。在《七武士》这部著作里,塑造的武士可以说个性分明每个人身上都有强烈的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透露着武士的刚毅、自信等种种优秀的品格和能够带给观众冲击力的人格力量。其实黑泽明在影片中努力塑造的也就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武士人格,他憧憬艺术和精神完全有机的统一,所追求的不是行动的结果,而是对行动本身感到有意义的纯粹的禁欲主义。影片中岛田勘兵卫是黑泽明心中理想的武士代表,他在七位武士中年纪最大,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人谦虚、豁达,并具有机智、侠义、临危不惧种种优秀的品格。在影片的开头,他装扮成僧侣杀死了一个盗贼,救出了被盗贼绑架的孩子,就这一场戏,他就给观众留下了勇敢和智慧的印象。当他得知村民们给他们吃白饭,而自己却挨饿的时候,他毅然同意接受农民的请求,并努力地帮助农民寻找其余的武士。黑泽明将勘兵卫的侠义清晰地表现出来,勘兵卫知道这项任务的艰难和报酬的低廉,但是为了报答农民的一饭之恩,他毅然担起了保护农民的重担。由于他的高贵的气质,他自然地成为整场战斗的领导者,在他的领导下,村民们很快便被武装起来,村子也构筑起防御工事。他就像一位先知,整场战斗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进行的。他有着射杀敌人时的冷酷,对牺牲同伴的哀悼,日语论文,也有看到村民被杀死时的伤心。总之他是一个完美的人,黑泽明理想中的完美的武士形象在他身上表露无遗,他作为体现黑泽明武士道精神的代表而受人称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的侠客精神就更加毋庸置疑了。然而,在两位导演的著作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两种文化的异同性。这种差别单是从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窥一二。而日本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新渡户稻造博士在他的作品《武士道》中说:武士道即对自己的良心负得起耻的责任。这就对武士的行为提出了一个道德规范,要求武士承担起对主人的忠和对家族的孝,哪怕是在无法完成的任务前剖腹自杀,也要保全住自己的名声。这成为日本民族性的要求,如果一个武士背叛了这样的要求,那么整个社会也会抛弃他。 【参考文献】 [1]新渡户稻造著,周燕宏译.武士道[M].文汇出版社,2017. [2] 刘红岩,王文霞.从黑泽明的电影试析武士道[J].青年文学家,2017(19). [3] 张明著.与张艺谋对话[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