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郁达夫十年留学生涯不仅深深作用了他的思想和性格,更深深作用了他的文学观与创作观,使他的文学著作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日本文学的烙印。以《沉沦》为例,其写作手法和结构均对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有所借鉴。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郁达夫;日本文学;《沉沦》;《田园的忧郁》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2 郁达夫与日本文学的联系最为密切。关于郁达夫而言,日本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1913年9月,郁达夫跟随长兄郁曼陀东渡日本求学,到1922年3月底东京帝国学院(今东京学院)经济学部毕业。可以说十年留学生涯不仅深深作用了郁达夫的思想和性格,更是深深作用了郁达夫的文学观与创作观,郁达夫的文学著作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日本文学的烙印。 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写的是一个留日学生在异国他邦所遭受的凌辱与压迫,内心深处的忧郁与苦闷,以及主人公渴望爱情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小说不着意于故事情节的描写,而着意于心境的刻画,在这种“维特式的自怜”(夏志清语)中,小说主人公忧郁逝去。夏志清这样评论《沉沦》:“《沉沦》虽然用的是他叙法,实在是露骨的自传。作者家庭和教学的背景几乎是一样的,故事说来头头是道。这样说来,郁达夫的全部小说都是卢梭式的自白,例外很少。1”这样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也就是说,不论是《十月初三》及其他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还是《沉沦》中的第三人称“他”,或是《茫茫夜》《空虚》中的于质夫,《南迁》中的伊人,抑或是Y,文朴,甚至《采石矶》中的黄仲则(小说表面是在写愤世嫉俗、孤傲多疑的清代诗人黄仲则,实则为作者自况),都可以看做是郁达夫的“自叙传”。 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讲述的是一位厌倦大都会生活的青年“他”,带着妻子和两只狗一只猫,移居到了武藏野的一处具有浓郁田园风光的乡村。“这里……被世人忘却,被文明冲刷,日语毕业论文,孤单单地存在着。2”小说从某年盛夏的田园风光写起,经过了天高气爽的初秋季节而进入阴雨连绵的晚秋季节,记录了前后凡一百余天的生活。某一天,小说主人公偶然在院角的杂草中发现了几株蔷薇,然而由于一排杉树与房屋的遮挡,蔷薇一直被笼罩在阴影里,异常憔悴。“他”心里产生了一个愿望:“让这些不见阳光的蔷薇树和受到压抑的蔷薇树沐浴到太阳的恩泽,让花儿怒放”3。于是便用心培植,希冀它能开出美丽鲜艳的花朵。小说中说:“他是一个具有老年人的理智、青年人的感情以及孩子般意志的青年。”在远离都市的偏僻乡村,他百无聊赖之时,不由地回忆起童年的时光,心中隐约笼罩着一种脱壳成蝉的烦恼。主人公越来越忧郁,仿佛进入了一种睁着眼睛做梦的境地,“现在生活着的这块地方,已经不是在‘生的世界’里了;不过,也不是‘死的世界’;可能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个‘幽寂的世界’。自己大概是生犹如死地在‘死的世界’中彷徨”。后来,“他”妻子把“含苞未放的蔷薇花蕾”全部采摘掉,诱发了“他”的幻觉,梦呓般的反复重复着“哦,蔷薇,你病了!”从此以后,“他”便被一种倦怠和疲倦感笼罩着,烦恼着,焦躁着。佐藤春夫在这种较为纯粹的自我情绪表达与宣泄中传达了当时日本青年的心态,接近于波德莱尔式的倦怠与忧郁。 日本学者伊藤虎丸认为《沉沦》“是在当时的新进作家佐藤春夫的出世作《田园的忧郁》(1918)的作用下写出来的,两者确实有共同的地方,如著作的结构和小说的手法,共同受到‘世纪末的颓废’的作用”。而小田岳夫更为详细地指出了二者的相似之处:“一、整体看来,可以说《沉沦》与《田园的忧郁》一样是叙述心境的小说。二、《沉沦》的主人公和《田园的忧郁》的主人公一样,具有忧郁症。三、《田园的忧郁》开篇即引用了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诗句(原文和译文),《沉沦》开卷不久,就是主人公一边在原野里散步,一边读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原版诗并且由主人公自己译成中文。四、在《沉沦》里,遍布整篇的自然描写,非常倾注笔力。4” 不仅如此,在写作手法上,郁达夫的《沉沦》也借鉴了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和所有“私小说”一样,《田园的忧郁》没有着眼于外部事件的描写,而是着意于心境的刻画。小说中没有什么连贯的情节,发生的故事显得松松散散,同时作者也没有刻意去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但这并不是说小说没有统一主题,而是作者通过心境统一全书。也就是说,作者所着力表现的,只是主人公“他”的一种心境,一种颓废、百无聊赖的心境。同样,郁达夫的《沉沦》也没有试图去塑造一个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更是呈现片段化特征。这样一来,作者忽略了情节的同时,会更加注重人物心境的变化与挖掘,于事件的客观叙述中进行自我解剖与情绪宣泄。《沉沦》的这种独到的特色,恰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相似。 在结构上,《沉沦》也受益《田园的忧郁》颇大。“私小说”的特色就是以表现自我心境为主,因此不需要虚构惊险传奇的情节,也不需要架设周至细密的结构,而更加注重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样小说更趋于散文化与随笔化,或可以称之为“散文小说”。《田园的忧郁》便是这样。小说中有大量的景色描写,不论是山丘还是河流、道路,都极尽描写之能事,而贯穿于小说中的草蛇灰线便是主人公此起彼伏、时喜时悲的心境,二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沉沦》更是如此,在结构上显得更为松散、更趋于散文化。它以小说人物主观心境的起伏变化为主线,叙事明显被消融,情节也更是可有可无。郁达夫在《沉沦》中舍弃传统的注重故事情节的小说结构模式,而效仿《田园的忧郁》以人物心理情绪波动为建构小说的框架,虽然有时会显得过于松散,但无疑郁达夫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别样的小说技巧与艺术范式。 除此之外,两者都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这样从读者的接受视野来讲,可以更深刻的深入人物内心,披露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还有就是弥漫于小说中的孤独与忧郁。那种孤独是一种身处于人群之中的孤独。而忧郁,更是两部小说主人公笼罩于全身的气质,面对苦恼与烦躁,《田园的忧郁》中主人公深感愤懑,感觉一切都是空虚:“Vanity of vanity,vanity,all is vanity!(空虚啊,极端空虚,一切都是空虚的!)”《沉沦》中主人公则高呼“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 由此可知,我们知道郁达夫小说深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作用,开创了中国“自叙传”抒情小说一脉。可以说,日本“私小说”关于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香港中文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 [2]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吴树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日语毕业论文,1989年5月第1版。 [3]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吴树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59页。 [4]小田岳夫:郁达夫传――他的诗和爱及日本,郁达夫传记两种,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5]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孙猛、徐江、李东木译,北京学院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