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年代再划分问题探寻[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的分期上,中国有三分法,日本则是二分法。而不同分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历史进程和历史观的不同。本文认为:在分界点的问题上,日本现代文学的起点应当定位在昭和元年的1926年或者定位在日本战败的1945年;当代文学起点应当定位在平成元年的1989年。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年代划分 近代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所涉及到的问题日语论文题目,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分期问题,二是分界问题。本文现对此进行如下分述。
  一 中日有关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的分期问题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如果进行再划分,日本文学界基本上是两分法:近代和现代;但是中国日本文学评论界,基本是三分法:近代、现代、当代。
  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的分类,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和的历史史观的异同。而解析这一分期异同,关键在于厘清中国三分法的产生的历史缘由。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划分上,中国近代文学指的是18世纪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这段时期的文学;现代文学指的是“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的文学;当代文学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这种观点已经成为我国文学探讨领域的一个定论。可以说,“近代”、“现代”、“当代”是我国文学上的重要分期形式。
  笔者认为,这种三分法主要源于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特殊性,成为一种理论是逐渐发展、形成的。
  大致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著作选,大多使用“新文学”名称。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等。
  在这期间,“现代文学”很少见到,个别以“现代文学”命名的作品,也主要作为“现时代”的时间概念使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
  但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文学”的概念便被“现代文学”所取代,以“现代文学史”命名的作品,纷纷出现。与此同时,一批冠以“当代文学史”或“新中国文学”名称的评述1949年以后大陆文学的史著,也应运而生。可以看出,“现代文学”这一说法对“新文学”的取代,为“当代文学”概念的出现提供了“空间”,是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时期的分类方式。这种新的文学史分期措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历史观在文学史的再现。新历史观的建立依据,主要来自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
  《新民主主义论》认为,中国革命分为性质不同的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而所谓的民主主义,又分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旧民主主义需要向新民族主义过渡,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要向着更高目标的社会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当时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是“过渡”性质的,必然要发展为更高一级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这种不同时期的界定理论,在解放后必然会在我国文学史时期划分上得到体现。
  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思想的普及,“现代文学”的概念开始正式取代“新文学”的概念。笔者认为,这正是为了在文学史分期上落实《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是“文学进化阶段论”在文学史分期上的具体表现。在这种观念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被称为“近代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到1949年这段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文学则被称为“现代文学”。1949年之后的文学,已具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从概念应用和文学分期上加以确定。1960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时的文化名人周扬做了题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从而在“正式文件”上确定了1949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学为“当代文学”。
  因此,从上述过程来看,内涵递进式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概念是我国所独有的,并不一定适合其它国别文学史的划分。但现实情况却是我们常常用这种分法对外国文学史进行分期。例如:中国社会科大学外国文学探讨所编写的《东方现代文学史》,把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文学史细分为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三部分。
  关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当初产生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词语本身,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当我们偏重时间性而模糊内涵时,自然会用这种分法来对外国文学史进行分期了。
  不过,众所周知,在日本,文学史仅有“近代”和“现代”的之别,没有“当代”的说法。而且“近代”和“现代”也主要是时间性的词语,所以,笔者认为,中日两国的不同历史进程与历史史观的异同,是造成我国的三分法和日本的两分法的根本原因。
  二 中日有关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的分界问题
  无论是三分法还是二分法,都涉及到不同时期之间的具体分界线的问题。例如,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何算起?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多种观点并存。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关东大地震、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确立的大正末期、昭和元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等。
  之所以如此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划分的标准不一。有关日本文学史的基本分期有以下几种:
  1 采用相对时间词语来划分文学史。这种文学史划分措施是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角度来评定以往历史的。例如:上代文学、中古文学、中世文学、近世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等。
  2 采用绝对时间词语来划分文学史。这主要表现为日本历史特有名称以及年号等。例如:奈良文学、平安文学、镰仓文学、室町文学、江户文学、明治文学、大正文学、昭和文学、平成文学等等。
  3 根据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的兴衰等来划分文学史。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分期上,以文艺思潮的兴衰与变迁为条件进行划分。例如:写实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无产阶级文学、战争时期的文学、战后文学等。
  本文叙述的中心正是第一种划分措施所带来的有关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时所产生的不同时期之间的分界问题。
  在“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上,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争议,是由于文学史上的“现代”一词所具有的特性决定的。
  文学史上的“现代”一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 “现代”一词是一个针对现在而使用的一个时间词语,随着时间的变化,其所指的时间范围等将不断发生变化,某一时期所指的“现代”绝对不可能永远被称之为“现代”。因此,这一词语本身具有非常明显的时间相对性,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当然,在一个相对的时间范围内,它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即使在一个相对的时间范围内,由于“现代”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概念,因而在使用上由于各个标准不一,因人而异。
  3 在文学史上,“现代”一词,不仅仅被作为一个时间词语来使用,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内容或内涵,具有文学理念本身上的“现代”含义,而且这种内涵标准也是因人而异。
  如上所述,“现代”一词,既有时间性,又有一定的内涵性,并且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因此在年代划分上,由于依据和偏重不同,对现代文学的起点看法不一。不过,有关现代文学起点的争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 以时代变迁的转折点为现代文学史起点的。例如:大正元年起点学说、昭和元年起点学说、战后起点学说等。其中昭和元年起点学说为主流观点。

  2 根据文学本身内容变化特征来划分。在这方面,由于各自划分依据不同,划分结果也不同。在日本文学上,大正时期文学由于处于一个承前启后、文学转型过程中,各种文艺思潮、流派纷繁复杂,所以根据文学本身的特征所确定的现代文学起点,则主要集中在大正时期的不同时间段上。
  由此可见,对于现代文学史的起点,标准不一,存在着种种见解。下面,笔者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文学史上的“近代”和“现代”,其词语本身首先是一个时间性非常强烈的词语,其次它才是一个内涵性较强的词语。如同上代、中古、中世、近世等词语一样,基本上是依据时间概念来划定的,其年代分界是与朝代变更同步的,并非主要取决于文学内涵的性质变更。
  在这点上,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本近代文学史起点的定位。尽管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近代文学著作的出现是二叶亭四迷的小说《浮云》发表的1887年,但是,绝大部分文学史作品都把近代文学的开始时间定位在明治维新发生的1968年。那么,为什么这些作品都把日本近代文学史的起点定位于1868年而不是1887年?笔者认为,在这里,首先考虑的依然是时间性,而非完全根据文学本身的内涵。可见,以时间概念(即历史上重大年代的变更)来划分文学是文学史分期的最基本的特征。
  因此,对于现代文学的起点,笔者认为,同上代、中古、中世、近世、近代这些词语一样,在适当考虑文学性质本身变化的基础上,必须以相应的时代转折点为起点。如果单纯依据内涵来划分的话,则会如同前面叙述的那样,由于各个标准不同,观点无法统一。因此,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应当定位在与文学性质变化相近的历史上重大事件这一时代转折点上。这样,在文学史的年代划分上,特别是文学全史,显得依据有一定的连贯性,分类有条理性,脉络显得清晰。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再划分,在适当考虑文学本身内涵变化的同时,基本上还应当以时代变迁转折点为文学史的起止点。从21世纪的今天来考虑的话,现代的起点应当定位在昭和元年1926年。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既是新时代(昭和)的开始,也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大致开始时期。或者单纯从时间考虑的话,也可以定位在日本战败的1945年。因为从日本本身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一年可以称为日本历史上的第二次“开国”。而且,在日本,日本史学界也将这一年定位为日本现代史的开始。
  以上略论的是日本文学史上的“近代”与“现代”的界限划分问题。另外,我们评价日本近现代文学时,还常常使用“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如北京师范学院何乃英教授主编的一本日本文学方面的作品,名称即为《日本当代文学探讨》。但是在日本,不仅日语中没有与“近代”和“现代”对应的“当代”这一词语,在文学评论界,也不存在一个特定的“当代文学”这一时期分期。这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如前所述,我国文学史上的“近代”、“现代”、“当代”这三个特有文学分期,其形成原因是与我国社会文化变革紧密相连的,是根植于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形成的特有分期。但是,日语论文,由于国家不同,社会发展方式也不相同,因而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完全相同的文学史的分期。所以,日本把近现代文学史分为“近代”和“现代”两部分,而我们分为“近代”、“现代”、“当代”这三部分,则是自然的结果。
  不过,从文学史探讨角度出发,划分得越细,可能条理更清晰。因而,笔者认为,设立“当代文学”这一分期也未尝不可,这样可以使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至于“当代文学”的起点,笔者认为,站在21世纪今天这一时间角度来看,其范围应当指近20年的日本文学,具体来说,最好从1989年的平成元年开始算起。不过,由于日文中并没有“当代文学”这一分类的对应词,翻译时应当灵活处理。这一点应当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 市古贞次、长谷川泉等:《精选日本文学史》,明治书院,2017年版。
   [2] 麻生矶次:《日本文学史概论》,明治书院,1995年版。
   [3] 三好行雄、市古贞次:《日本文学全史》,学灯社,1994年版。
   [4] 浅井清等:《探讨资料现代日本文学》,明治书院,1980年版。
   [5]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探讨的整体观》,《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
   [6]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篡史》,北京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7] 陶德臻:《外国文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8] 赵园:《中国新文学探讨纲要》,《文艺论丛》,1982年第14辑。
  
   作者简介:
   刘小荣,女,1965―,天津市人,硕士,副教授,探讨方向:日本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学院外国语大学。
   刘伟,男,1964―,辽宁人,硕士,副教授,探讨方向:日本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天津学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