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学生课堂行为比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由多种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的课堂越来越普遍。而在欧美、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往往会被认为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文化背景,所以就认为东南亚各国的学生课堂上也表现出相似的课堂行为。在课题“跨文化课堂行为探讨:以英语课堂中的中国.越南和日本学生为中心”探讨中,我们首先调查中国和日本的课堂行为规则或者各自对课堂的规定或约束,然后对比略论问卷调查中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对各种课堂行为的容忍度,最后就其原因进行讨论和略论。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课堂行为;行为规则;教学纲领;李克特(LIKERT)五分量法
  
  此探讨是云南省教学厅课题“跨文化课堂行为探讨:以英语课堂中的中国、越南和日本学生为中心”(09Y0273)探讨成果的一部分。我们深知课堂行为直接作用课堂教育质量,所以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课堂行为原则。而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堂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组成。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自然表现出有不同的课堂行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在课题探讨中,我们对中国学生,日本学生,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以及在中国留学的越南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此调查结果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减少误解,改变相应的课堂教育法。增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动。对由有异文化背景的学生的课堂,则可以减少本国学生和异国学生间的误会,留学生能更容易融入留学对象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
  1 中国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则
  我们知道,从小学开始,为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国家就制定了《小学生守则》,这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为了加强对小学生文明礼貌教学和行为训练,以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为了保证教育秩序,每个学校都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自的课堂规则,但在全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基本准则。同样,关于中学生和学院生,国家制定了相应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院生日常行为规范》。其中关于学习,《学院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如下规定:“在上课铃响之前,学生应先进教室,做好准备,静候老师前来上课。若迟到,应在教室外向老师行礼报告,得到任课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上课教师宣布上课,同学全部起立,行注目礼。上课要专心听讲,不做与课本无关的事,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有疑问,不要随便打断老师的讲课,可先将疑点记录下来,待老师讲授告一段落后,再举手提问,亦可在课后或辅导课时向老师请教。”所以在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学生多数时候只能被动接受所授知识。
  中国的教学体制虽然在不断的改革,但现有的教育方式几乎还基于老式的模式,表现为偏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并且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控制权,所以我们多数中小学甚至学院采取的还是封闭式教育方式。同时教师要讲究教育效率,势必会一讲到底,一灌到底,而要求学生静心聆听。正因为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师生缺乏互动,所以会出现各种课堂非规范。而面对各种课堂非规范行为时,中国教师通常是采取批评惩罚的方式而不是弄清原因,并在略论原因后给以鼓励关怀。总的说来,从小学到学院,我们的教学体制还是应试教学模式。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来自书本,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作业。而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原则是考试。
  2 日本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则
  在日本,国家并没有制定统一的学生守则或行为规范,多数学校制定了自己的行为规范,但其规范多是针对恋爱,偷盗,考试作弊,损坏学校公共财物,欺负同学等等行为的,并没有严格的课堂行为规范。
  但是,在日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教学方针的改革上看到日本的教学改革的进程。据教学法规定,日本的教学目的是“完善学生的人格,提供给作为和平民主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们必要的资质,培养身心都健康的国民。”为了适应社会和学生特点的变化,日本的教学纲领每隔十年进行一次修订。昭和22年(1947年)定下的教学纲要主要偏向于死记硬背及老师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在昭和33年(1958年)改定后,开始重视各学科的系统性和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到了昭和43年(1968年),当时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文化和社会都得到了发展,所以这一年的教学体制改革就规定,要增加教育内容。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量都达到了最高峰。但同时也有人指责这一时期的教学过分偏向于知识的传授。到了昭和52年(1977年),日本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筛选和精简,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知、德和体的协调发展。昭和59(1984年) 年到昭和62(1987年)年间,临时教学审议会提出,由于教学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教学改革必须注重以下的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建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体系”、“适应变化”。到了平成元年(1989年)改定的教学体制则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表现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措施。而当今的日本教学体制在1989年的体制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最应有的能力是“生きる力”(生存能力)。所以为了培养生存能力,全国上下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对授课数量进行了削减,并设立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在中学增加自主选课的授课时数。从日本的教学方针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题,教学机构主要是帮助和促进富有个性异同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发学习。同时强调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教师不是权威的授课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3 问卷调查
  近年来,跨文化的课堂行为探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日本静冈县常/学/学院的佐々木.凯瑟琳就“Classroom Communication”为题展开了探讨。首先她对日本课堂上的互动,课堂行为及课堂评估进行了调查。然后比较了日本和美国的课堂表现。随后比较了教师对课堂的期待和学生实际表现之间的异同。最后她建议课堂上多提问以便缩小日本学院课堂的文化异同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了减少误解,促进“教”和“学”的效果,美国亚利桑那州学院的Kristina Beckman-Brito就跨文化的课堂行为对在同一个班学习的七个国家(阿根廷,中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乌克兰,和越南)的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美国,亚洲国家往往被视为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就被误认为他们在课堂的表现会相同。而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两个被调查者对问卷有着相同的答案。Kristina Beckman-Brito认为有必要对不同的亚洲国家的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探讨。
  在本次的探讨中,我们采用Kristina Beckman-Brito的问卷,就课堂中的各种行为分别对日本和中国的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中包含了“上课提问”,“上课吃喝东西”,“考试作弊”,“上课时上洗手间”等11个问题。对每个问题,采取的是李克特LIKERT五分量法,1代表完全可以接受,2,可以接受,3,日语毕业论文,中性,4,不能接受,5则代表完全不能接受。
  中日受试者对各种课堂行为的容忍程度
  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对课堂上向老师提问,中日学生都表示完全可以接受。关于上课时吃东西,4名中国学生和5名日本学生表示“完全不能接受”,一名中国学生选择了4:偏向于“不能接受”。但关于喝饮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态度。中国学生趋向于能接受,而日本学生则趋向于不能接受。关于考试作弊,中日学生都表示不能接受。关于课堂中离开教室去卫生间,5名日本学生持不同的态度,相对而言,中国学生则持中立的态度。同样是迟到,迟到3分钟和7分钟,学生们的容忍度则不一样。日本学生有两人表示完全能接受,两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而中国学生则是中立的态度。对迟到7分钟,日本学生的态度于对迟到3分钟的态度差不多,而中国学生则表示不能接受。而中国学生对迟到3分钟要比对迟到7分钟要宽容。关于上课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中日学生的态度则差不多。而关于称呼时用老师的名,中日学生都表示不能接受。被提问时,回答说不知道,日本学生中有5人认为完全不能接受。而中国学生的态度则呈现了多样性。课堂上有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时,小声向同学打听,中国学生显得比较中立,而日本学生的态度则呈现了多样性。

  4 讨论
  对比略论了中日的教学规范后,我们很容易得出如下的推断:在课堂上,中国学生更遵守规矩,日本学生可能会比中国学生表现得更随性。但从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对各种课堂行为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异同。而对有的课堂行为,同是中国学生,但他们之间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异同。日本学生也对某些可课堂行为表现也抱有不同的态度。由于此次的被试对象是学院生或者探讨生,所以我们断定,关于课堂行为,除了国家或学校的行为规范,文化因素及自身的经历起了更重要的影响。比如关于称呼自己的老师时,是否直接用名的问题上,中国学生由于长期受“尊师重教”思想的作用,为了表现出对老师的尊敬,是不会直呼老师名的。同样在日本,老师是尊长,学生也不能用直呼老师名的。关于上课发表自己的见解,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都可能出于文化的原因,不愿意尽情表达他们自身的想法,以免否定了自己的老师同学或者避免直接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这都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共性。由于本次只分别采用了5名在各自国内学习的学生的问卷。接下来的略论中,我们要对比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和从未出过国的中国学生之间的异同,从而验证所处文化对课堂交流和课堂行为的作用。为了给被调查者真实表达的机会,也为了得到有价值的参考,第二部分采用了开放式调查,比如“How do you demonstrate to the teacher that you are attentive? Is this even important to do?”(你是怎么样对老师展示你在认真听讲的?这很重要吗?);“What kind of discipline should be used in the classroom?”(你认为课堂上应该有什么样的规则?)等等问题,让他们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作为授课者,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对自己的教法做相应的调整,日语论文,以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Alatis, J.E. (Ed.) (1970).Bilingualism and Language Contact: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Washington,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Chan, S. (1999) The Chinese learner-a question of styl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2(6-7), 294-304
  Chu, S.& Kim, J.H.(1999) Comparisons of the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mong Asian and non-Asian design student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7(2), 21-24
  Kristina Beckman-Brito“Classroom Etiquette: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Classroom Behaviors”
  Liu, J. (2017). Negotiating silence in American classroom: three Chinese cases.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1),37-54
  柳建营 熊诗华 张明如 主编 2017《学院礼仪教程》北京:学苑出版社
  刘佩华 主编 2017 《中外礼仪文化比较》中山学院出版社
  Pain, L.W. (1990). The teacher as virtuoso: a Chinese model for teach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2 (1), 49-82
  %5BBeckman%5D.pdf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