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中日韩三国谚语中的动物出现频率的整理和统计,主要围绕三国之间排名顺序存在较大差距的龙,羊,猴,猪等四种动物进行比较略论,并根据文献资料探索三国之间动物家畜史以及文化的异同。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中日韩 动物 谚语 动物自古就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在与动物的长期交往中,不断观察、了解动物的习性,从中获得与动物有关的知识。其中很多知识被总结成谚语。动物成为谚语素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从中日韩三国的参考资料《中国俗语大辞典》、《动物谚语辞典》、《动物俗谈辞典》中提取了和动物相关的谚语,根据动物的出现频率进行了整理和排序。出现频率前20位的动物中,马、狗、牛等长期生活在人们身边的家畜动物的排名居前列,并且十二支动物的大部分都排在20位以内。 十二支文化从中国传到日本和韩国,在三国中传承的历史悠长。因此,十二支动物也超出一般所说的动物的范畴,被人们赋予各种象征、信仰等文化意义,这一点也反映在谚语中。由于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作用,中日韩三国谚语中十二支动物出现频度的顺序也有所不同。下面的表1总结了三国谚语中十二支动物出现频率的顺序。 (表1)中日韩三国谚语中十二支动物出现频率的顺序比较 十二支动物的出现频率顺序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中国 5 4 1 15 8 11 2 10 [21] 7 3 13 日本 9 3 8 17 [29] 13 1 [48] 4 20 2 [51] 韩国 9 2 3 19 12 20 4 [46] [42] 5 1 7 下面以在中日韩三国谚语中出现频率存在较大异同的龙、羊、猴、猪为主进行考察。 1.龙:龙是发祥于中国的虚构的动物,后来被传入日本和韩国。在日本,如《日本书纪》中的八岐大蛇,日语毕业论文,《常陆国风土记》中的长角的蛇神等,自古就有很多对于大蛇信仰的传说和神话。而从中国传入的龙,在日本则被视为水神、海神,是祥瑞的象征。日本对龙的信仰与日本固有的大蛇信仰是并存的,因此日本对龙的象征和崇拜没有到达中国的程度。表1中龙的排序的异同正是这种民间信仰异同的体现。 2.羊: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谚语中羊的出现频度很高。这主要与中日韩三国对羊的饲养历史和食用文化有关。《礼记》王制中有“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的记述。“少牢”是指羊和猪两种祭祀动物,当时被上层阶级广泛食用。从南北朝开始,民间对羊的饲养繁盛起来,日语毕业论文,并被广泛食用,正像“挂羊头卖狗肉”这句谚语所反映出的,在中国羊作为主要肉食家畜很长时间占居了主要地位。 据《三国志》中记载,公元三世纪时日本还没有羊。《日本书纪》中有在推古天皇七年(599)从百济献上两只羊的记载。嘉永五年(1852)第一次在北海道开始放养羊。江户末期时进口了很多绵羊,在各地开始试验性饲养,因此这之前,一般老百姓很少能看到羊。在韩国,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从三国时代开始饲养羊,但《三国史纪》中对于羊的记载很少。有记载显示,在新罗“丰年用大牢,凶年用小牢”,这说明羊基本上用于祭祀活动。之后,高丽时期饲养羊的措施从金朝传来,作为朝廷祭祀用品的羊开始被重视。到了朝鲜时代已经有了饲养羊的牧场。但由于水土不服易生病及饲养环境不良等原因,羊的饲养没有形成产业。另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朝鲜时代初期,从辽东进口羊作为祭祀的祭品,但禁止在宴会上食用。由此可见,在日本和韩国,羊的饲养没有得到普及,更没有像中国那样被广泛食用了。 3.猴:日本谚语中猴的排序与中韩两国有很大差别。猴子很早以前就在日本本土繁衍生息,被称为日本猴。《三国志》记载有“有猕猴,黑稚”,《日本书纪》中也有山中有很多猴子的记载。从绳文时代的遗迹中发现了被食用了的猴子的骨头。从天武天皇四年(675)颁布的“莫食牛、马、犬、猴、鸡之/”的食肉禁止令可以看出,很早以前在日本就开始食用猴子肉,而“厩猿”则反映出圈养猴子的习惯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普及,到了室町时代,耍猴(猿/し)盛行,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朝鲜时代的使行录《海槎录》中也有对于当时日本的猴子的记载。因此日本人与猴子接触的历史悠久,也是老百姓经常见到的动物。日本谚语中猴子出现频率很高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猴子眠(猿ねぶり 像猴子一样两手抱着膝盖睡觉的姿势)”,“猴子绑(猿しばり 像绑猴子一样弯起背绑住手和脚)”等,从身边观察猴子而产生的谚语非常多。 4.猪:在日本“猪”字是十二支动物名,而指家畜的猪时用“豚”字。中国殷代有“少牢”说法,是指用猪和羊一起祭祀之意。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猪的饲养也不断前进,到了秦汉时代猪已经普及到民间,被广泛食用了。但到了南北朝畜牧业结构发生变化,羊成为主要的肉食家畜,到了元代中国处于蒙古族统治之下,羊和马的饲养受到重视,养猪业受到很大作用。在中国,养猪业的繁盛是在清朝以后,从那时起猪取代羊成为肉食的中心,直至现在。另一方面,根据《三国志》、《晋书》等的记载,韩国很早以前就开始饲养和食用猪,《三国史纪》中也有把猪作为祭品的记录。如上所述,中韩两国养猪的历史悠久,猪在中韩两国民间被作为财产和幸福的象征。日本饲养猪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尚无定论。天武天皇的食肉禁止令 “莫食牛,马,犬,猴,鸡之/” 中没有猪的记载。养老五年(721)年根据佛教将饲养的猪放生,天平二年(730)禁止乱捕猪等记载表明,当时猪的饲养还没有得到普及。在日本,猪肉作为食用的普及是在明治以后,猪的饲养和肉食的历史与中韩两国相比时间较短,因此在日本谚语中猪出现的频度很低,与中韩两国谚语中猪出现频率差距甚大。 通过以上考察可知,动物对人的影响是决定这种动物在谚语中出现频率的最重要因素。食用等对人类影响越大的动物在谚语中出现的频度越高。与之相反,影响单一,与人类接触较少的动物则很少在谚语中出现。另外依据各国文化及与动物交往历史长短的不同,动物在各国谚语中出现的频度和所表示的意思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 [2]高桥秀治《植物ことわざ辞典》东京堂出版1997年. [3]宋在璇《》东文选 1997年. [4]朱银花 《日中/三国の言における物文化の比考察》日本京都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7年. 作者简介:朱银花(1975―),女,吉林龙井人,吉林财经学院外国语大学经贸日语系讲师,日本京都学院人间•环境学博士,主要探讨方向:中日韩文化语言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