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比较略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中国传统汽车产业实现成功转型,对中国缓解目前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中国和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多方面比较略论略论中国相关于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以此为基础,为中国特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扶持;消费市场
  近来,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油价的新一轮上涨再一次昭示了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难题。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缓解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已经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美国和日本等国已经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采取多种扶持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中国同样不甘落后,在2017年在颁布的“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中,新能源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7年,国务院又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取得重大进步,产业发展的路线目标日益清晰。但是,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日本相比,存在扶持政策落实不够,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产品成本较高,市场化营销尚未成熟,市场占有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日本是最早开始探讨新能源汽车的国家之一,是混合动力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在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领先于世界。因此,日本与中国相比,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而且日本又是中国在亚洲主要的竞争对手。所以对中日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比较略论能够清晰的看到我们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因此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对中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比较略论。
  一、比较略论
  (一)政府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比较略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能够扩大市场推广,加快其产业化进程。中国和日本都曾出台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方法为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日本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以及环保汽车,从2017年4月1日起实施“绿色税制”,它的适用对象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车、天然气车以及获得认定的低排放且燃油消耗量低的车辆。中国也曾于2017年6月,由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布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在5个城市(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7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又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由此可见,中国和日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都十分重视。但是中国与日本在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的效果上却存在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具体落实不到位,手段单一,而且目前国家主要针对购买环节进行补贴,而对运营和使用环节的后续补贴以及对相关基础设建设和技术研发的补贴相对较少,因此降低成本效果不明显,对消费者吸引不够,导致消费市场疲软。
  (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略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由于其特殊性,相比传统汽车产业更加依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日本当前正在加快国内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日本经济产业省拿出500多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34.25亿元)补助经费,促进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主要公路两旁的商业设施中设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而且日本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充电站建设,并且建设一座能在30分钟左右充电完毕的快速充电站,日本政府将酌情补贴所需经费的一半或百分之多少。日本经济产生省预计,原定新设4000座的计划将提前完成,2020年前建设5000座的目标也会提前达成。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一方面,我国只局限于政府或国有公司投资建设,向社会资本开放程度不够,技术水平不高,由此导致基础建设的进度和规模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政府推动下,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充电站大多属于高投入,高成本模式,因而便利性不足,而且加大了充电成本。当前,全国在25个试点城市共推广各类电动汽车超过一万辆,已建成充电站51座,换电站9个。但是,与随处可见的加油站相比,充电网络的规模实在太少。
  (三)消费市场比较略论
  中国与日本相比,潜在市场需求巨大。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即与日本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较低。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与日本相比主要集中在政府采购等一系列公共示范运营项目上,私人消费相对疲软。日本丰田汽车企业宣布其混合动力车从2017年1月起截止到10月末在全球的销量突破100万辆。自1997 年发售以来,全球累计销量为460.3万辆。截至2017年9月底,本田混合动力车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100万辆。而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了1255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1375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311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1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1375 辆,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比2017 年增长98.8%和103.9%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远落后与日本,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程度不够,技术不够领先,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中国新能源汽车成本太高,便利性不足,日语论文,作用消费者购买决策。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营销不够成熟,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程度不够。因此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通过广告宣传及乘车体验等活动,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新能源汽车,消除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与产品质量的担忧,对提高消费者成熟度,激活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十分重要。   (四)产业技术联盟比较略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仍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发达国家通过组建联盟推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我国产业技术联盟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在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组建相对较早,在推动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运用方面起到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一种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的组织形式。日本经济产业省所属“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2017年6月10日宣布,决定以京都学院为中心,设立产学研合作探讨开发联盟,共同实施2017年度新项目“革新型蓄电池尖端科学基础探讨专项”。该探讨开发联盟囊括了丰田、日产、本田、三菱等汽车巨头,三洋电机、Panasonic、新神户电机、GS YUASA、日立和三菱重工等机电与电池大公司,以及京都学院、东北学院、东京工业学院和产业技术综合探讨所等著名学府和探讨机构,共22家单位,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日本”体制。中国仿照日本经验,自2017年3月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已经成立了几十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这些产业联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影响。但是相比较日本的产业技术联盟,中国产业技联盟地域性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横行。由此导致,日语毕业论文,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共享不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因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统一国内标准,打破地域界限和地方保护,建立国家标准。另一方面国内联盟要积极吸收国外成员,加强与国外政府、公司和探讨机构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和制定标准的国际组织建立关系,作用标准制定的进程,避免遭遇标准壁垒。
  二、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略论,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日本相比,在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推广和技术创新模式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下面根据上述略论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要完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要落实已经实行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扩大补贴范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购买,使用,后续服务等多个环节进行补贴,对新能源汽车公司技术研发,配套基础设建设进行补贴。而且要拓宽新能源汽车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体制,鼓励和扶持新兴的上市汽车公司,为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民营公司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其次,国家要大力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我国新能源汽车向市场推广过程中,主要面临的是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因此还需要政府加大在相关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政府需要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市场发展方向,规定充电设施的设计及建设规范。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带动公司,银行,风投等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入建设配套设施,并优先将充电设施布局在公交车站商场社区等人口募集地区,突出其便利性,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最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要创新营销模式,进行消费引导,提高国内市场消费者认知度。公司产品宣传不仅要突出新能源汽车的低成本,安全性,更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要引导消费者树立环保消费理念,同时通过各种车展,博览会、讲座等形式加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使消费者真正做到科学消费与理性消费,从而提高国内市场的成熟度。最后,要壮大产业技术联盟实力,提高技术与核心竞争力。产业技术联盟应该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进行强强联合,以市场化机制为主,突出公司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公司的创新能力,建立国家标准,真正实现产品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顺利过渡。
  参 考 文 献
  [1]林维奇,陈启杰.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J].特区经济.2017(11)
  [2]金永花.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策略对我国的借鉴[J].东北亚论坛.2017(3)
  [3]袁华智,蹇小平,袁华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探讨[J].科技管理探讨 .2017(17)
  [4]王秀杰,陈轶嵩,徐建.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探讨.2017(11)
  [5]刘颖琦,高宏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科学决策.2017(2)
  [6]安海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解读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探讨.2017(10)
  [7]雍兰利,张佳红,高飞.我国电动汽车研发战略联盟的模式选择
  [J].科技管理探讨.2017(2)
  [8]曾志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路径选择探讨[J].公路与汽运.2017(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