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诸葛亮形象比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一种文化的果实在来到另一方文化的土壤之中后,必然会发生改变,开放出新的花朵,结出新的果实。随着时光的流逝,从中国东渡到日本的三国文化,受日本本土文化的浸染,作用,已经成为了日本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作为三国文化的核心人物之一的诸葛亮,必然也将经历这样一种历程。因此,本文将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入手,解读两国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诸葛亮形象的差异。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诸葛亮 三国 儒家精神 物哀
  诸葛亮,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有着“千古一丞相”的美誉。无论是士人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认为诸葛亮是忠诚、智慧、贤良的完美化身,同时还有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色彩。历代文人墨客、高官显贵,皆歌颂着诸葛亮的功业品德。
  而当三国文化东渡至日本之后,很快在日本掀起了三国热,从纯文学领域出现的三国小说,到娱乐领域的三国漫画、游戏,都是以中国的三国历史为背景。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三国文化移植至日本本土文化的土壤之后,便发生了与国内相异的转变,不管是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关于此段历史的接受态度乃至后来的解读,都与中国有着不同之处,在随着当下日本文化随着娱乐动漫游戏产业大举进入中国,一种日本式的“三国”在百年之后也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这可以使我们从中解读出当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之后,经历变形整合,最后以一种新的面貌回归的奇妙历程。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作为三国文化的核心人物之一的诸葛亮,也经历这样一种历程。本文将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入手,解读两国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诸葛亮形象
  一、两个诸葛亮
  (一)儒家圣贤,贤佐忠臣:中华民族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腾
  三国之后历代,官方都将诸葛亮不断塑造为儒家圣贤、贤佐忠臣,身上具有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等精神,他勤于王政,忠贞不二,“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为帝王师而绝不自立,具有高尚的品德及非凡的成就。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后,有关三国故事的其他版本基本上销声匿迹,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几乎都以《三国演义》为基准。而到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演义》,日语毕业论文,除了纯文学意义的完善与加工之外,同时对全文的思想意识进行了修正,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正统,忠厚,纯粹和理想化,体现出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知识分子的图腾。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诸葛亮的形象为:德性贤良,才能卓越,安治天下,流芳百世的“君子之儒”,中国传统忠孝节义等精神的完美体现。
  (二)心外无刀,花之生涯:有着悲美色彩的个性英雄
  而在日本,诸葛亮同样很受欢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日本的“三国热”,便是“诸葛亮热”,但在日本的文化语境中的诸葛亮却和中国的不尽相同。
  在日本,对于三国历史最为有名的著作,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他把《三国志通俗演义》改造成日本人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小说。这本小说以曹操始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终,其后以“篇外余录”草草了结。将我们所熟知的三国历史讲述成了曹孟德与诸葛孔明两大英雄争成败的故事。后来以三国为主题的漫画、游戏、小说,皆以此为蓝本。吉川英治曾说过:“孔明一死,呵笔的兴致和气力顿时都淡弱了,无可奈何。”不仅是他,几乎所有日本制“三国志”都是到“星落秋风五丈原”便戛然而止,而这句土井晚翠的名句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现代日本人关于诸葛亮的情感基调。
  可以说,以吉川英治为日本式三国文化之花灿烂绽放的起点来看,从一开始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中,便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诸葛亮。
  在日本,诸葛亮乃至整个三国人物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抛开现代的恶搞文化不论,诸葛亮的形象可大体概括为:樱花似的英雄,日本中国史专家林田慎之助教授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 认为这“花”是指“带有悲剧色彩的樱花”。同时又是带有神秘现实主义色彩的智者,“心外无刀”,是日本人关于诸葛亮用兵之道的普遍评价。
  可以说,中日两个诸葛亮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例如,都是智慧的化身,有着忠诚的美好品格(这一点在东亚文化圈中尤为重要),同时又因其悲剧性的结尾而被后人缅怀。其不同点可概括为,在中国,诸葛亮是圣人一般的忠臣,道德楷模,代表着正统的儒家精神。而在日本,诸葛亮是樱花一样的英雄,具有个性的天才,代表着“物哀”(物の哀れ)的传统。
  二、异同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异同?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从民族传统,审美精神,宗教鬼神观念,乃至历史自然,地理环境等等各方面研讨的问题,本文暂且从传统文化,审美倾向的角度,进行比较阐释。
  (一)中国的儒家理性精神
  人们力求将诸葛亮打造成儒家圣贤并作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图腾,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体现。这其中有着一种未曾动摇过的基调,那便是崇圣思想。诸葛亮的治国业绩,非凡才能和高风亮节的道德操守非常完美地满足了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1.诸葛亮才干卓越却无二心的品质,是统治阶级需要的忠臣形象。这关于需要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来说是极为必要的,必然会将此作为一种道德的标准进行大力地推崇。来自官方的认可,是诸葛亮形象不可动摇的最根本保证。
  2.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作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作为人生奋斗的不同境界加以自勉。诸葛亮高风亮节,内圣外王,契合了中国士人阶级的心理意愿和精神追求。同时,他与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也满足了士人阶层关于贤君忠臣的美好理想。文人的笔墨传播是诸葛亮形象逐步伟大,儒化的重要保障。
  3.诸葛亮卓越的治国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景仰,自古以来,乱世之时远多于安乐盛世。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候,诸葛亮作为能够治理一方水土的人才,符合了百姓关于安身立命这一最基本要求的最基本向往。
  同时,关于诸葛亮的形象的不断儒化还表现在脱去笼罩在其身上的神化的外衣,尽管如此,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鲁迅仍旧作出过“智多而近似妖”的评语。这种关于诸葛亮超自然神秘形象的反拨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理性精神。诹/春雄在其《日本的幽灵》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异界”与“他界”的概念,中国的鬼神观念是他界的观念,因此将超自然的才能视为不真实的力量,与现世是相对立的,是禁止的。这种观念使中国儒家“不语怪力乱神”,那么,儒化的诸葛亮形象,必然也就会去掉其身上的某种超自然的色彩。而诸葛亮身上所带有是神秘色彩,则恰好符合了日本关于神秘性的喜好。
  (二)以悲为美的“物哀”传统
  在日本,诸葛亮被视为“樱花似的英雄”,他的一生被称作“花之生涯”,他拥有“以柔克刚”的智慧。犹如樱花,虽美却短暂无常,这正是象征日本的两个要素,即柔道的境界与樱花的美景。之所以能具有这样的形象,这是和日本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物哀(物の哀れ)分不开的。“物の哀れ”被视为是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其含义主要为“情感主观接触到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物哀的传统早在平安时代便已出现,而这一概念是由国学家本居宣长最早明确提出。久松潜一则将物哀的性质分为感动、调和、优美、情趣和哀愁五大类,他认为最突出的便是哀愁。随着文化的发展,“哀”成为日本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并且深深地渗透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最终,物哀成为了一种纯粹的美的意识,是一种以悲凉感伤情绪为基调的情感体验,这种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属于东方色彩极浓郁的唯美与感伤相融合的审美风格。并且不单单仅存在与文学艺术领域,而早已渗透进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而诸葛亮的耀眼的才华、充满无常感的挫折、最后在人生最需要发光发光的时刻死去,都符合了日本人物哀的审美倾向。
  同时,日本文化语境中的诸葛亮,被视为一个颇具个性色彩的英雄,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被视为曹操与诸葛亮两大天才的对决,以三国为主题的游戏、动漫著作,也都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颇具现代色彩的个性化天才。这体现出了日本人关于沉浮于历史大浪中的有着天才智慧、独特个性的英雄人物的推崇和喜爱。
  产生这种“每一个人都是英雄”的现象,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a. 非血缘的集团主义理念
  b. 文学艺术关于现实的反拨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群体为本位的精神,反对和鄙视极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但和中国以血缘联系的形式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所不同的是,日本的集团主义是以非血缘联系的,具有地域性和利益性。这主要体现在以村落为单位的武士道精神。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日本诸葛亮身上所体现出的忠诚是以个人的立场关于充满魅力的领导者的忠诚。与中国儒家式的忠诚并不一致,是一种不受血缘、世俗道德的约束,更具有纯粹性,这是一种武士式的忠诚。
  而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使日本人时时意识到自我属于集团中的一员,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是服从集团。可以说,这是关于个性的压抑与抹消,因此,对现实中关于个人性格的压抑相对,文学艺术很重视关于个人才华的展现,个性的展露。
  这两个原因,使诸葛亮这一“个性英雄”的形象,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不断得到强化。
  从中日两国文化语境中不同的诸葛亮形象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化的果实在来到另一方文化的土壤之中后,必然会发生改变。随着时光的流逝,从中国东渡到日本的三国文化,受日本本土文化的浸染,作用,已经成为了日本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下日本文化大举进入中华文化领域,我们关于这种二次进口的已经变种了中华文明产物,应当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其中的异同,而不是一味地站着民族主义立场进行反对和抵制。
  参考文献:
  [1] 王鑫,中日两国鬼文化异同之探析[J],北京工业学院学报,2017
  [2] 郭英德,读三国说英雄[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
  [3] 沈伯俊,诸葛亮形象三辩[J],明清小说探讨,2017
  [4]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5] 叶渭渠,日本古代思想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M], 广西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陈璐,日语毕业论文,四川绵阳人,1988年6月6日出生,现为四川学院文学与新闻大学比较文学专业2017级硕士探讨生,中外文学比较方向。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