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姚爽(1990-),女,汉族,天津人,学生,探讨生在读,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探讨方向:日语语言学。 中国论文网 摘 要: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经过自我复制和变异的过程,逐渐变为被人们广为使用的流行语。流行语具有时代色彩,反映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现有状态。模因论的出现为流行语的探讨带来了新的视域和途径。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先基于基因型和表现型这两种模因类型,对中日流行语进行分类,再深入略论中日流行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人们从新的视角来理解中日流行语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模因;中日流行语;分类;差异点 一、引言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统媒体的发达,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流行语都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本文将应用语用学基础理论之一――模因论,从模因的视角解析中日流行语,并将二者加以对比,综合略论二者的差异点。 二、流行语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将“流行语”解释为:“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语汇。”而对于其中的“流行”一词,《新华汉语词典》的定义是:“传播很广;很盛行;很普及。”《辞海》将其解释为:“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 综上所述,一般意义的流行语就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域为人们使用,而且使用频率较高,时代感较强,表达恰当、准确,适合人们口吻的、喜闻乐见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常君,2017) 三、模因和模因论 1.模因的定义 “模因(meme)”一词是基于“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的。“Meme”一词最早出现在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牛津英语词典》把“meme”解释为“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esp.Imitation(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国内学界关于“meme”一词有诸多译法,比如“文化遗传因子”“文化基因”“弥母”“拟子”“密母”“谜米”等。何自然教授提出“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到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何自然,2017)。此后,这一译名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 2.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通关系以及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进行诠释。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是模因传播的载体,模因靠语言复制和传播,而另一方面,模因传播也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谢朝群、何自然,2017)。而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当中被复制的次数达到一定的量,就形成了流行语。流行语的复制传播过程好比病毒从一个宿主感染到另一个宿主一样,这是模因的进化和传播过程,也是语言传播和发展的过程。 四、模因论视角下的中日流行语的分类 Blackmore认为模因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对结果的拷贝和对指令信息的拷贝。”(Blackmore,1999)即模因表现型和模因基因型。基因型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重复;而表现型则更注重模因的形式和结构。以下将基于这两种模因类型研讨中日流行语的分类。 1.表现型的流行语 表现型的流行语中很多都是通过类推的方式,从已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中创造出新的模因变体或赋予新的语义来加以传播,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同形异义、同音异义、同构异义。 (1)同形异义 同形异义型的流行语是指,采用别解转移或旧词新用的方式,通过赋予既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新的语义而进行传播的流行语。比如,汉语中的“可爱”=可怜没人爱,“天才”=天生蠢才,“特困生”=特别犯困的学生,“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等。又如,2017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打酱油”,其原始意义是指一种购买行为,而后却因为某一社会新闻事件成为了流行语,表示与自己无关或者自己不知道。再如,日语的「圈外」一词本来是“在某个范围之外、局外”的意思,或者用于指手机能够接收发送信号范围以外的地方,而作为流行语的「圈外」则有“恋爱考虑的对象范围之外”的意思。 (2)同音异义 这一类型的流行语充分调动了语音诸要素,对词语声音加以选择、组织、调整和配合,大都是模仿已有词语的发音而形成的新的模因变体。在中文网络流行语中,这一类的传播方式比较多见,例如,“果酱(过奖)”,果酱的原始意义是指由蔗糖与含有果胶的果汁煮熬而成的果子制品,但在网络流行语中仅仿制了其音,其义却发生了变化,变为表示对别人赞赏的一种谦虚回应。属于这类传播方式的还有“稀饭(喜欢)”“粉(很)”“虾米(什么)”“表(不要)”“大虾(大侠)”“斑竹(版主)”等。另一方面,日语中的「ラッキ/クッキ/ハグキ/」「いただきマンモス」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流行语。 (3)同构异义 同构异义型的流行语主要是模仿既有的语言表达结构,复制出带有新内容的模因变体,即构造类似但意义不同。比如,网络流行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最初出现于2017年7月初某论坛的帖子中,此后,网友纷纷模仿“哥×的不是×,是寂寞”这一句式,创造出了“哥玩的不是游戏,日语论文,是寂寞”“哥做的不是梦,是寂寞”等句子,并且喜欢以这一句式回帖的人也被网友戏称为“寂寞党”。此外,还有像中文里的“××门”“很×很××”“×××,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和从日语传入的“××控”“××族”等等。 另一方面,日语中的流行语「アラ~」最初来自于2017年的日本热播电视剧《Around 40》,这部剧让人们知道了「アラフォ/」一词,即「アラウンドフォ/ティ/」的省略语,指35岁-44岁之间的未婚女性。其后,由于未婚女性的年龄阶段不同,相继出现了「アラサ/」(around 30)、「アラ/」(around//)等词。除此之外,日语中的「~勉」(「レス勉」「逃勉」等)、「~系」(「ギャル系」「/し系」等)也属于这一类型的流行语。 同构异义型的语言模因并不局限于字词句的复制,段落、篇章等的传播也可以用此种方式。例如,电影《非诚勿扰2》中出现的《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一诗,即“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此后,网络上随即出现了方言版、考研版、彩票版、中国足球版等多种版本的同种表达结构,这些都是通过对原有结构的模仿来传播的新的信息。 2.基因型的流行语 这种类型的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内容是不变的,但表现方式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即同义同形和同义异形。这一型的模因很大程度上是受相似语境的诱发,出现了已有语言表达形式的直接引用和借用,或是同义异词的近似复制。 (1)同义同形 同义同形型的流行语是指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是通过直接引用或借用进行传递,往往是各种口号、引文、经典台词,或是转述别人的话语,或引用某些名言警句等等。比如,在2017年的春晚中,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播出之后,其中的一句台词“忽悠”迅速成为流行语。还有像中文里的“我爸是李刚”、电影《地道战》的台词“高,实在是高”等,以及日语中的「やばい」「あなたとは/うんです」等都是以某个事件为契机而迅速被大众接受,成为了流行语。 此外,语言中的外来语和外语借词也大部分属于同义同形的传播方式。在异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环境的不同,翻译某一国的语言时往往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合适的译词,于是就出现了文化空白。这种情况下,最为便捷的措施就是直接借用外语中原有的说法,保留其固有的意思。比如,中文里从日语中传入的借词“御姐”“正太”“达人”“萌”“腹黑”等,以及日文中的外来语「インスタントフ/ド」「エクステ」(ヘア/エクステンション的缩写)等,都属于直接从外语借用过来的语言表达形式。 (2)同义异形 同义异形型的流行语即信息相同但词形不同。例如,在中国的一些网站或论坛上,看过帖子但又不想过多回复或评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路过”“飞过”“飘过”等多种形式来留言。再比如,在日语中,表示强调的词除了「めっちゃ」以外,日语毕业论文,还有「めちゃ」「めっさ」「めちゃめちゃ」「むっちゃ」等不同说法。此外,在两国的网络流行语中都很常见的缩略型,如CU(See you)、OIC(Oh,I see)、BTW(By the way)等,混合型,如Me2(Me too)、B4(Before)等,以及符号型,如“:-)”(微笑)、“:-(”(不悦)、“^_^”(高兴)、“T_T”(哭得很伤心)等,都属于同义异形的传播方式。 五、中日流行语的比较略论 1.中日流行语的相同点 (1)具有隐蔽性,暧昧、委婉 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为了避免让议论的对象听到而感到不快,人们会借用一些其他的词语,起到缓冲的影响。另一方面,同属某一个圈子或某一个团体的人们在互相交流时,为了避免圈外人听懂自己的对话,往往在一些毫不相关的普通用语上附加特殊的语义,这样的借称也可以说是一种暗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辨别对方是否是“圈内人”。 例如,日本年轻人在讨论恋爱相关的话题时,往往会用到「太/光」(对自己喜欢的人或者符合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人放电)、「/外」(恋爱考虑的对象范围之外)、「肉食系」(关于恋爱积极主动的类型)等说法。 同理,在汉语中也有一些起相同影响的流行语。比如,中国年轻女性对生理期羞于启齿,于是便用“客人”“大姨妈”等说法来代替。 (2)缩略词很多 在这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人们的交流也要更高效,于是语言的经济性便更为重要,即人类在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时,总是力求用最小的努力去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具体表现为倾向于使用尽可能少的词素、单词、短语和句子,或是使用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来尽可能多地表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 于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日流行语中的缩略词不断增多。近些年,日语中出现了一种“KY式日语”,是指一些把日语缩写成英文字母的特殊表达方式,日本年轻人比较爱用。比如,「KY」是「空//めない」中的「空」和「/」的罗马拼音词头缩写,「TBS」是「とってもブスな少女」的缩写,「HD」是指「鼻毛出てる」,「PTA」指「パチンコ・タバコ・アルコ/ル」等等。 汉语中最典型的例子还属2017年在网络上盛行的网络成语,如“人艰不拆”是“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的缩约形式,“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不明觉厉”是“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听起来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的缩写,“累觉不爱”是指“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等等。 (3)派生能力强,运用范围广 在日语中,现在常常在名词、缩略语或者外来语后面直接加「る」或「い」将其动词化或形容词化。比如,「パツる」是在「出/する」的「/」后直接加动词词尾「る」,还有「チャ/る」(/茶店に行く)、「アダる」(あだ名をつける)、「ファミる」(ファミリ/レストランに行く)等等。形容词化的有「キャラい」(キャラクタ/が印象深い)、「しぼい」(脂肪が多い)等。 在中文里,从日语传入的“宅”一字现已被广泛使用,如“御宅族”“宅男宅女”“阿宅”等等。除了最初的作为名词的用法,“宅”字之后又衍生出了独立使用的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比如“宅在家里”“越来越宅”,此外还可以作为基本词素和其他的语言单位发生结构联系,有“宅×\宅××”(宅哥、宅神、宅时代、宅属性等)和“×宅\××宅”(腐宅、阿宅、资深宅、技术宅等)的形式。 (3)具有某些方言逐渐被纳入标准语的趋势 在日语中,九州方言「寒か/」和静冈方言「~ら」(和标准语的「~よね」的意思一样)现如今已被年轻人普遍使用。在汉语里,“山寨”“心水”“得瑟”“忽悠”等原本也是方言的词语,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传播,现也正被极为广泛地使用着。 2.中日流行语的不同点 (1)日语流行语中有很多拟声拟态词,而汉语流行语中几乎没有 拟声拟态词一直以来都是日语的一大特色。日语流行语的造词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全新造词和基于已有词造词。前者中大多都是拟声词和拟态词,例如,「ドッヒャ/」(吃惊时发出的声音)和漫画中常见的「ゲロゲロ」(感到不快、讨厌时的用语)。而拟声拟态词很多这一特点也正是受到漫画动画的作用才形成的。拟声拟态词不但解决了怎样在以画面为主体的漫画动画中以短小精悍的表达方式表述人物心理这一难题,也给了读者和观众更强的视觉性和具体性。 与此相对,汉语里面虽然本来也有拟声拟态词,比如模仿狗叫声的“汪汪”、形容敲门声的“咚咚”等,但在创造流行语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使用拟声拟态词。 (2)日本年轻人多喜欢使用古语 现如今,「ありき」「おもしろし」等古代日语的说法同现代日语相融合的表达方式正在被日本年轻人普遍使用。这些日语流行语中的古语与古代的古语相比,语义和用法不尽相同,所以并不能称这种现象为古语的复活。但在现代日语中加入一些古语,往往会使语言增加一些趣味性。例如,「おれ、おほとのごもっていた」中的「おほとのごもる」在古语中是「寝る」的尊敬语,并不能用于自身。但在此例句中,其并非是地地道道的古语的用法,而是带有一种诙谐幽默的语感。相比之下,汉语里几乎没有像日语一样将古语融入流行语的现象。 六、结语 不论是汉语流行语还是日语流行语,流行语的发展都反映着世界和社会的瞬息万变。模因论揭示了语言文化的发展规律,为探讨流行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点和思路。流行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模因,不断自我复制、传播,广泛流行。用模因论来略论中日流行语的复制和传播,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为流行语的探讨开辟更广的视野和更新的途径。(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 常君.语言模因与日常生活流行语[J].山西师学院报,2017(5):93-94. [4] 付惠英,白丽梅.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探讨[J].出国与就业,2017(3):87-88. [5]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17(6):54-64. [6]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2017. [7] 吉益民.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探讨[M].南京: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 [8] 唐向红.模因视阈下日语流行语的传播[J].日语语言探讨,2017(3):63-68. [9] 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17(1):30-39. [10] 余文雯.中日两国语言中流行语的比较探讨[D].大连:东北财经学院,2017. [11] 张晖,崔浩.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大众流行语[J].天水师范大学学报,2017(4):139-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