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东邻:日本明治前期教育改革与清末教育革新[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摘要】明治前期的教育改革,对日本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发挥了重要影响,日语论文,对它进行探讨不但有助于探究日本近代迅速崛起的原因,而且有助于探讨近代中日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尤其是中国效仿日本所走的近代化道路。文章主要就维新政变后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特点进行略论和评价,目的在于探究日本整合西学、儒学和日本国学进行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明治维新《学制令》《教育大旨》《教育敕语》
  中图分类号:K31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7)02—0131—04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与近代中国非常相似,对外处于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态,儒家的道德伦理在日本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幕府统治的没落,使日本在近代陷入空前的危机,屡屡受到荷、美、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扰。“她那遁隐的文明关于人类命运的一般过程来说,贡献并不大,她取之甚多,而与之甚微。”然而,明治维新却使日本“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他们的文化和组织结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中,日语论文题目,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她完全摈弃了那种认为亚洲几乎是无可挽回的、无可指望地落在欧洲之后的说法,而欧洲的一切,对比之下,显得相形见绌和踯躅不前。”日本在近代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与明治政府的维新变革休戚相关。
  1868年前后,以‘壤夷倒幕”、“王政复古”为旗号,日本通过政变推翻了幕府统治,将政权重新赋予天皇。亲政后的明治天皇有感于国家的落后,重用以维新三杰一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为首的革新势力,制定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国策。在“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与四方”的勃勃雄心下,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变革,使日本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一跃而为“亚洲新巨人”。在文化教育领域以“文明开化”为导向,以“求知于世界,大震皇基”为纲领,大量引入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在融合东西方教育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之上,开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模式,不仅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的实用人才,也为东方的落后国家特别是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明治天皇初掌政权,木户孝允即上书天皇指出振兴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只是徒具虚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一大紧急任务。
  基于此,日本教育改革在各方势力的推动下拉开了帷幕。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始终存在着国学派、儒学派和洋学派之间的权利纷争,致使日本教育改革的道路显得异常复杂和多变,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以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为标志,成为日本近代教育变革的开端。该《学制令》主要由江藤新平、箕作麟详、过新次、内田正雄、岩仓具视等洋学派的代表参照欧美学制编制而成,因此“西化”色彩非常浓厚。西学在此时已成为明治维新前夕日本文化思想界唯一有生气、有吸引力的学问,无论儒学还是国学都不能与之匹敌。
  根据日本学者尾形裕康对该学制的探讨,其参考外国教育的情况大致如下:所占条目法国64条占4315%;德国39条占26.5%;荷兰17条占11.6%;英国11条占7.5%;美国9条占6.1%;俄国1条占0.7%;西洋各国6条占4.1%。合计147条占100%。显然,该学制是在全面引进外国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兼采西方诸国学制之所长统合而成的,复合型学制。其要点在于通过普及国民教育达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从而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终极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主要的指导思想包括:功利主义的、立身出世主义的学校目的观,以达到“人人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的目的;实学主义的学问观,传授从语言文字到士、农、工、商各种专门的知识和技术,以摆脱幕府时期“空理虚谈”的弊端;四民平等的教育民主精神,不计身份如何,使所有人都有机会就学;民众承担教育费用的准则。如该学制第29章对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初中课程包括:国语学、数学、习字、地理、历史、外语、物理、图画、古文、几何、代数、簿记、博物学、化学、修身学、吹奏乐等;高中课程包括:国语学、数学、习字、外语、物理、图画、古文、几何、代数、簿记、化学、修身学、测量学、经济学、引力学、动植物学、地质矿山学、天文基础学、生理基础学等。”第90章规定:“要普及教育,一切人民都应该上学。国家赞助的经费一定要用之于民,决不能对某个阶级有所偏重(如士官、武士可上学;工农商不上学,或要富者供给衣食才上学;穷人不能上学,或要一人出百万给众人当学费。凡此种种概不允许。)可以看出,该学制充分吸纳了西方自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以来的教育成果,突出了近代科学和技术在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反映了人文主义、平等、人权等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日本近代教育进步和质变的生动反映。
  该学制的颁行对普及日本初等教育意义重大,使初等教育的学校数、教员数和学生数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起来,为日本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硬性移植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照搬西方模式存在着不适应日本国情的情况,忽视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性;自上而下的变革方式,使得教育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挫伤了地方社会和民间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学制的单一化和理想化,忽视了日本地方社会的多样性;教育经费的配置方式(规定:教育须立足于民,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拨款;有的地方应靠民办官助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众的经济负担等等。这些问题使得该学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遭到了以前依靠传统藩校、乡校、私塾及寺子屋等方式培养出来的国民强烈反对,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群众性捣毁新式学堂事件。如冈山县1873年有46所小学校几乎全部遭到破坏;香川暴徒烧毁了34所小学校;福冈县有29所小学校或被破坏或被烧毁。这些问题使得新学制自颁布之日起就面临着日本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各种保守力量的围攻,举步维艰。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