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对其中间阶层形成的作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现代社会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文化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都随之加剧分化,社会分层化现象更加明显。庞大而稳定的中间阶层关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这一点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一致的。而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腾飞,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间阶层产生并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中间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日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二者之间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还是有着某种关系,本文将就此进行考察略论。 中国论文网 一、战后日本中间阶层的形成 (一)中间阶层的概念界定 20世纪初美国人米尔斯(C.WrishIMills)首先注意到一个新的阶层的兴起,并称其为 “白领”,即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出现的一个新的中产阶级。其实,不论“中产阶级:还是“中间 阶层”,英文拼写均为“middledlass”,所以两个概念之间并没有根本区别。但这里需要指出的 是,本文所使用的“中间阶层”这一提法是指“新中间阶层”,以区别于二战前日本社会存在 的“旧中间阶级”。 富永健一对此的解释是“所谓新中间阶层,在他们是被雇佣者,即无产者这一点上,与 工人阶级完全相同。但他们具有如下特征:职业种类不是体力劳动,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 从事专门技术、管理、事务、销售等领域的职业,因而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知识水平、技术水 平,所以威望和收入都较高。” 而村上泰亮根据韦伯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分层理论,对中间阶层也作了比较细致的定 义:“经济上拥有足够维持一定生活方式的收入和资产;政治上拥有选举权,而且在行政机 构、民间法人公司、地方社会肩负某种管理职责,包括为产业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提供不可缺 少的信息和知识的智能型专门职业层,即广义的管理阶层;文化上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拥 有独特的‘中流式’生活方式,是促进产业化的‘手段式’价值即所谓‘中产阶级美德’的自觉 承担者,是资产阶级实质上的文化领导层”。 由此可见,虽然在日本社会并没有形成对于中间阶层的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基本 上可以将其限定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根据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社会威望的大小进 行判断,注重家庭背景、交际范围、学历、职位等因素,在以社会地位高低划分的阶级结构中 接近于中间位置的阶层。具体而言,日本的中间阶层除包括从“旧中产阶级”转化过来的自 营业者(自我雇佣者)外,主要是指就业于第三产业的规模庞大的白领阶层,比如:专业技术 人员、管理事务及从事商业的人员、政府机关干部及职员等。因为自营业者具有很强的继承 性,所以本文在研讨中间阶层与高等教育联系时,不涉及自营业者部分。而将着重研讨白领 阶层,因为白领阶层的形成、发展以及不断壮大,基本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后天的努力即自致 因素的影响,这与教育的联系更为密切。 (二)日本中间阶层的形成背景及过程 二战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实现了长达15年 的高速增长,这一时期CDP的增长率平均超过了10%,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1950年,随着历时三年的农地改革,日本的佃耕土地从45.9%降低到10%以下,绝大 部分农民成为自耕农,获得了独立经营的地位,并在高速经济增长中转变为中间阶层的重 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使广大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为新中间阶层的兴起准备了足够 的力量;再有就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大规模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及与之相伴的城市化、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产业结构中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提高,从事第三 产业的人员比例在1950年只有29.6%,1960年则增加到38.2%,经过60年代的大发展,到 1970年从业人员比例已经达到46.7%。产业结构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导致以管理 职业、专业技术职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白领工作人群的大量出现。仅到1960年,日本白 领职业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18%。1963年,美国社会学家傅高义(Ezra.Vogel)根据1958― 1960年间在日本的田野探讨发现:当时的日本“新社会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大批新 ‘中产阶级’的出现。‘老式中产阶级’(独立经营的小商人和小土地所有者)的权力和作用正 在衰落,他们正在逐渐为‘新中产阶级’即大商行的白领雇员和政府职员所取代。” 20世纪60年代沽田内阁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旨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其结果 提前完成计划指标。此举增强了日本国民的购买力,刺激了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1960―1970年,日本的实际人均工资增长了0.65倍,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了0.84倍, 实际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都增加了一倍,新中产阶级的队伍也因此获得空前成长。” 虽然经历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但当时的社会已经实现了一 定程度的基本富裕,积累了相当的社会财富,日本国民关于生活的满意度依然很高,因此自 我感觉属于中间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 1975年,日本“SSM调查”(SocialStratificationandMobilitySurvey)的结果显示:认为自 己属于中间阶层的人口比例基本占到当时日本1.2亿人口的76.4%(此次调查采用的是主 观自我定位的社会地位评价方式),1977年则达到了90%(该数据来自日本政府“国民生活 舆论调查”,因此与前者的问卷提问方式不同,数字多少存在异同),此后长期维持在同一水 平,因此;“一亿总中流”的说法被广为接受。至此,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了中间阶层的归属意 识,并且令国民认为日本社会是一个平等化程度很高的社会。 由此看来,以白领为核心的中间阶层的出现与壮大,对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 巨大的推动影响。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偏偏是中间阶层呢?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成员 社会地位的获得一般取决于职业声望、收入和教育三个因素。而在日本这一由职业决定个 人社会地位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发展主要依赖于其职业选择。因此白领的职业选择就决定 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而职业选择的前提条件又在于其受教育的程度。以白领为主体的中间 阶层的受教育情况如何?高等教育又是如何通过培养各类白领人才来造就中间阶层的呢? 只有通过对日本同时期的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略论,才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必然关系。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对中间阶层形成的作用 (一)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的主持下,对日本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扫除了军国 主义,实现了教育民主化,使得日本的教育重新走上正轨。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自 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日本经济腾飞的利好条件下,教育也获得巨大发展,特别是高等教 育在这个时期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为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充足的、 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社会中间阶层的形 成,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变革。而这一切都与其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密切相关。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四年制学院、短期学院、高等专门学校及专门学校构成。 1.四年制学院及短期学院 四年制学院包括战前的旧帝大和战后新组建的学院,统称新制学院,是一种既有学术 探讨又具有教育职能的机构。作为教育机构,既进行普通教育“广泛传授知识”,又进行专业 教育“深入传授及探讨专门学艺”,还要培养人格,即造就“智慧、道德和运用方面的能力”。 下设大学,再往下就是不同的专业,例如:经济学、工学、法律、医学等。20世纪60年代日本 学院数量急剧增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急需的高级人才。 短期学院也称短大,是日本特有的高等教育形式,进行两年制专业教育,日语论文,侧重于培养专 业运用型人才。专业设置灵活多样,职业性强,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表 1)。 2.高等专门学校及专门学校 高等专门学校是以“深入教授专门学艺,育成职业上所必要的能力”为目标定位的高教 机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它招收的是初中生,学制为五年,主要有工业、船舶、电子三大类, 着重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而专门学校则是一种开设专门课程的专修学校的别称,是20 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定位于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以 培养实用性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上述学校类型为日本社会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的劳动力,“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毕 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85%以上,即使在70年代石油危机的作用下,其就业率依然保持在 80%以上。”⑥而且毕业生绝大部分就业于和中间阶层相关的职业领域(表2)。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绝大多数便成为中间阶层的一员,从而 壮大了中间阶层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些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为日本社会中间阶 层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军。 (二)高等教育对中间阶层形成的作用 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考察略论,可以肯定地说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与其社会 中间阶层的形成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下面就此问题进行具体略论。 1.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社会成员可以实现代际间的流动。例如,在父辈可能是农民、工 人等重体力劳动者的情况下,他们的子女可以通过上学院而实现向较高社会阶层的流动。 在当时,日本很多农工子弟因接受了高等教育而成为企业的白领(甚至是大企业的白领) ――中间阶层的主体,从而可以享受到更高的福利待遇,进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如果父辈本 身就属于中间阶层,其家庭背景特别是父亲的职业对子女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职业 决定了家庭的文化氛围和经济地位,对子女的知识能力和受教育的主观愿望带来一定的积 极作用,增强了其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成为中间阶层的可能性。因此,接受高等教育既是个人 进入中间阶层的有效途径,也是中间阶层得以存续并发展下去的有效方式。这种通过一定 的方式由下层流向中间阶层的模式,是中间阶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模式。当然也不排 除由上流社会“落魄”至中间阶层的现象。 2.一个人所接受的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毕业后的职业和收 入。很显然,在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职业声望、收入和教育三个因素,而教育已经 成为三者中的基础之基础。学院毕业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理论水平相对较 高,容易进入管理层,所以他们能够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及相应的声望和收入,从而跻身为 中间阶层的偏上部分;而专门学校的学生则更多的是掌握了相当程度的专业技术,成为技 术人员而免于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只能位于中间阶层的偏下部分。另外,还有一个不争的事 实即名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院校,前者更容易找到社会地位较高,收 人较多的职业,即所谓的“校历现象”。因此,在当前日本这种学历社会,学历的高低直接决 定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阶层的从属。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实社会中社会分层的存在是必然的,在以往的等级社会中,日语论文,家庭出身、种 族等先赋因素在社会分层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单单是一种斗争 的口号,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渴望,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能通过暴力 手段去实现。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自由、平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个人的发 展越来越脱离先赋因素的羁绊,个人能力、学习和后天努力等自致因素在个人社会地位获 得中的影响日益突出,甚至起到了决定性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影响特别是高等教 育在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分层过程的影响尤为突出。“一个青年的最终地位和工资收益 的最明显可见的预兆就是他的受教育年限”一句话道出了高等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社会流 动方向及社会地位获得之间钓联系。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