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结构逐渐趋于合理,鲜明地突出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特性 课程结构是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综合国内各高校来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包括通识文化课、教育专业课、学科专业课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四大模块,这也是众多学者所认同的最为适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性的课程模块设置。日本兵库教育学院同样也采用了此种模块设置方式。但是综观国内各学院的模块课程分配比例,其实并没有突显培养小学老师的特殊要求(比如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的不协调等),同时,小学教育专业从总体上看,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都将达到90%左右,而教育实践课程则相对薄弱。与此相对日本兵库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比例则比较适宜:通识课程占28%、教职专业基础课程占34%(26%)、教育实践内省科目占54%、专业课程占20%(28%)。这种比例的设置使各模块的比例相对平衡,而且增加的实践课程比例也能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小学教育的真实近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中自我反省。 2.通识课程中涵盖的各学科知识由单一向综合转变,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知识面。 长期以来,我国学院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设置的关键问题是政治类、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所占比例太大,从而很难满足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对综合性知识的需求。兵库教育学院的通识课程在四个板块中涵盖了人文素养知识、数学和理科知识、外语知识、能力训练等,培养小学教师“宽”且“博”的学识素养。特别是日本新近改定的《小学生学习指导要领》中指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应注重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并应用简单的英语来表达,因此这对小学教师的英语发音、口语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兵库教育学院通识课程中的表现,交往科目中就设立了英语交往1~2、英语表现实践、英语发表、英语音乐欣赏、英语文化理解、英语文章表现、英语口语交往等课程来训练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再是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加贴近小学教育自身的特色 我国各类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包括一般性的教育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从总体来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大于中等师范学校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同类课程,日语论文,但较为突出的核心问题便是小学教育专业特性不突出,课程设置表现为简单杂糅。兵库教育学院的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首先是根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特点设为四个基本模块(见图2),以此作为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基准。同时在各模块下以日本小学近况为基础规定它所应包含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时一目了然,而且也杜绝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它的教育类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同时也为师范生以后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奠定了基础。 4.实践课程以学科指导为中心,并通过“探讨”的视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课程在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低,并不是我们的学者和专家对此不重视,而是很多人一直在探讨这种课程应如何设置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兵库教育学院的教育实践分散在学院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且不是简单的见习、实习,而是通过体验各种学校现场及探讨的视点,使学生完成“与情境的对话”。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必须完成各学科教材内容及指导法的学习,这才能够帮助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要素构成一个整体,并使之产生新的方向和见解。这种实践课程颠覆了以往培养小学教师的“路线图”,它是一种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实践)+教育反思(包括实践过程中的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的教师自主成长模式(见图3)。 在通识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日本兵库教育学院的学生还必须进行学科专业科目的学习。 通过以上对兵库教育学院“初等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课程体系解决了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长期以来所存在的问题,但考虑到两国之间经济、教育的政治和政府机构之间的本质区别,我们应在借鉴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现今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岩田康之.日本の教//成と公教育システム[J].教育学探讨,2017(4) [2]林俊夫.教大/中//告:教//成[モデルコアカリキュラム]の//をどう/むか:教//成/能の新たな//、/展をめざして,香川学院教育/践/合探讨[J],2017(8) [3]兵库教育学院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学部履修案内(2017年度):-u.ac.jp/course/ [4]丁锦宏.对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J].教师教育探讨,2017 〔责任编辑:王以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