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大地震看灾害信息发布制度[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以日本大地震为例,依据人类决策信息的分类,略论了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各自的影响和要求,提出了建立灾害信息发布制度的建议。要建立灾害信息发布系统,从技术层面建立相关公共部门与媒体物理互联的预报平台,树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预警观念。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大地震;灾害信息;发布制度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作用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形式”。人们对事物的反应或决策都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进行的,任何事物具备的内在属性或规律,都会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形式表现出来,这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属性。而在人们获取这些信息之前,对象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人们的行为决策也是盲目的;只有获得了这些信息,人们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具有帮助人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作用着人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1]本文研讨建立灾害信息发布制度的必要性及方法。
  一、人类决策信息可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
  在人类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大自然的各种环境变动(如地震、海啸、各种极端气候状况等)依然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极端环境灾难(如核辐射泄露、化工厂爆炸等)同样具有突发性,人类该何以自处?2017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所引起的核泄露事故,引发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民众关于发展核电的恐慌,一些国家出现了反核游行,这恰恰体现了公众关于未知危险的一种本能反应。而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抢盐”风潮,也可以视为公众关于核泄露的不确定性的一种反映。关于政府而言,稳定社会,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事件,重在建立公共环境检测信息发布制度。[2]
  信息论中,人类做出决策反应所需获取的信息,根据信息与决策问题的相关程度,可以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直接信息包括决策所面临问题的自然信息、社会信息,即所谓界定问题的信息。间接信息包括人类如何解读直接信息的认知框架,这主要是人类长期以来通过语言文字所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这类信息起着界定决策所面临的“问题领域”及各种可能的因果组合的影响,即对于决策环境的信息以及描绘和说明可能的选择方案的信息,用决策领域的理论来看,这类信息属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知识系统。
  二、从日本大地震看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各自的影响和要求
  就灾害信息发布制度而言,为公众提供的信息同样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直接信息的功能重在预警,信息发布的要求是准确及时。电波传播速度每秒30万公里,地震波在地壳里速度为每秒5公里。日本利用这个速度差,投入巨资研制预警系统,日语毕业论文,与公共媒体联通,自2017年投入使用后实现了地震发生后的异地提前预警。此次地震中很多地方提前10-15秒收到了预警信息,为减轻地震损害作出了贡献。但是这只是为公众决策提供了直接信息,如果没有每个公民自幼儿园时代就不断参加的防震演习、不断强化的防震知识,地震带来的损失会更大,即便能够提前预警,也只会是于事无补。
  而此次日本地震更大的损失来自海啸,自地震后日本媒体就发出了海啸预警,民众有5-10分钟的时间避难,但为什么还是损失惨重?一个原因就是海啸在日本也是很罕见的,民众没有接受过防海啸的演练,不具备相应的认知结构,较难做出正确反映。
  在随后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中,日本政府到民众都有些应对无措。日本福岛县知事佐藤平3月18日与在灾区视察的防灾大臣松本龙进行了会谈,向其抱怨,日语毕业论文,“政府没有及时公布正确的信息”,这里说的信息指的正是决策所需的直接信息。灾民则觉得被“一直信任”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背叛:“他们说核电站很安全,就算大地震或海啸也不会倒,结果全是谎言”——这意味着灾民缺乏决策所需的间接信息——对相应问题基本认识。正是在这双重的信息缺失中,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0公里内的川内村,5500名村民决定无视政府留在屋内的指示,决定全数撤离。
  三、对于建立灾害信息发布制度的建议
  按照我国当前相关政策和法规,各级政府应对各种灾害都建立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是存在重预警轻发布、重灾害应对轻平时宣传演习、重灾后信息控制轻大众媒体的信息渠道影响,导致我国当前灾害信息发布制度还有较大不足。
  1、建立灾害信息发布系统
  能否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发布制度,关乎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关乎一个国家应对各种环境灾害的能力。政府应建立包括媒体在内的多个部门互动的灾害信息发布系统,应该包括三个子系统:一个是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旨在灾害前与发生时及时准确的向公众发出预警及相关信息;二是防灾宣传演习系统,旨在普及本地平时可能遇到的灾害中如何自救的知识并进行相应演习;三是灾害评估反馈系统,旨在灾害发生后及时提供信息,一方面提供救灾所需信息,一方面调查灾害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防灾减灾相关知识。
  2、在技术层面,建立相关公共部门与媒体物理互联的预报平台
  汶川大地震中,争议的一个焦点就是为何没有预报。相关专家没能做出准确的临期预报,但是如果做出了呢,这个消息能否顺利发布出来呢?我们认为,这种自然灾害的信息发布,不应由具体的人来做最后决策,而是建立一套与媒体尤其是手机短信联动的物理预报标准,一旦检测仪器做出判断,就自动启动,日本人应对地震的经验就很值得借鉴。
  最近,从网上获知,“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建设全省地震烈度速报网(重点是沿海地区),同时将建设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系统,力争在地震波到达珠江三角洲前的10-20秒发出警报,使普通民众可及时疏散和躲避。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做法不仅仅是这个地区、这个领域应该采取的科学做法,而是我们全国各地可能发生灾害领域都应该采取的做法。
  3、树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预警观念
  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系统,尤其是通过防灾宣传演习系统使公众具备了防灾自救的知识和经验后,对害怕因预警不准而引发社会恐慌的顾虑就可以放到一边。具备了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公众面对的不再是既不知道灾难是否发生又不知如何应对的信息双重不确定性,不会轻易就惊慌失措。而建立了物理预报标准后,误报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这种背景下对于灾害预警,应采取的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预警观念。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学院出版社,1999.35-4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