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性格特征[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鲁斯・本尼迪克特是美国人类学家,为20世纪为女不多的女性文学家之一。她受美国政府之命来探讨日本,《菊与刀》写于上世纪40年代,它是一本研讨日本民族性的书。它为我们提供很多素材与资料,让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以及日本人性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人;日本民族;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
  [引言]
  “菊”有着恬淡险境之美,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 “刀”又体现了凶狠险恶的一面,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比喻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她指出日本人的性格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菊与刀》一书中围绕日本人在性格上的矛盾,从日本与西方文化的异同、支配日本人的心理世界的德目等方面展开论述,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寓论析于生动的叙述之中,启人深思、引人入胜。以下笔者将此书给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加以总结并浅析。
  一.“名分的情理”
  在第八章中作者在略论“对名分的情理”。 “情理”可以理解为日本人眼中的人情和义理。土居健郎在《娇宠的构造》(『「甘え」の/造』)中指出, “人情”是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自然发生的亲情;而“义理”则是指与亲戚、师生、朋友、邻居之间产生的一种联系(当然在“义理”联系中的人都是和自己有过“人情”交往的),也就是世间的人情道理。本尼迪克指出对名分的“情理”,就是名声不受玷污的义务。它包括:维持各种纷繁复杂的礼节各得其所,能忍受痛苦,维护自己再专业货技能上的名声。
  接着,让我们具体来看看日本人是如何维护自己对名分的“情理”的。
  1.庶民的“名分的情理”
  庶民也就普通人“对名分的情理”除了安于本分之外,还要履行许多义务。比如贷款者在贷款时要用“对名分的情理”来进行抵押,还不起贷款时宁愿自杀也不愿当众受辱,并且认为自杀是用来洗刷自己的污名。此外,妇女分娩时不喊叫,男人用于面对苦难和危险,这些忍受痛苦并懂自我节制行为是每个日本人自尊心的一部分。
  2.武士的“名分的情理”
  与庶民相比,日本人对武士的要求则更高一筹。武士直到死也不能向困难低头、不能先露出丝毫痛苦与退缩的。对于武士的坚忍,有很多著名的典故,在历史上“忠臣藏”的故事流传甚广,日语论文题目,讲的就是47名武士为给受到幕府不公正待遇的“藩主”报仇而杀掉幕府高家笔头吉良义央,然后他们集体切腹殉死已尽忠诚的故事。武士虽然重视“忠”,但是也 强调“孝”, 看重父子、君臣、夫妻、长幼以及朋友等的“五轮”,重视人伦的“道”。 因此,日本人强调的“义理”就是来源于武士道精神吧。
  3.专业人士的“名分的情理”
  在日本,“名分的情理”对专业人士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比如,老师作为教师名分的情理,是不允许承认“不知道”的,同时教师爷不容许别人纠正自己的过错;实业家是不能让别人知道他资源耗尽或者事业失败在正走下坡路的;外交官在情理上也不能承认自己外交的失败等等。
  为了维护这种种“名分的情理”,日本人制定了各种礼节来各自遵守,以避免冲突,减少受辱之感。小到问候、就餐、告辞,大到国际交流方面体现着他们特有的文化。
  二.善恶之标准
  日本人对世界的划分里是没有“恶的世界”的这一概念的。因此他们并不把人生看成是善与恶斗争的舞台,他们认为每一个人行动方针本质上都是好的,遵循其本性的做法都称不上是恶的。按照他们的观点,不从宇宙的高度,也能充分说明恶的行为。人性本是善的,就像一把新刀,只有勤于磨砺才不会取出锈迹闪露光泽,因此人们必须像磨砺刀剑一样对待自己的品行。光辉的灵魂一旦被锈迹掩饰,所有需要做的就是再磨砺一次。由于日本人的这种人生观,所以他们面对“情理与人的感官”、“忠和孝”以及“情理和义务”的矛盾,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比如感官享乐遮蔽了“情理”义务、或是忠孝不能两全等,他们都不是“恶”的。日本人对这些具有约束力的两种义务之间的矛盾的选择,犹如债务者改还债时面对多如牛毛的债务,他必须选择先偿还某些债务而暂时不管其他债务。这种日式的思维方式不仅与西方人是对立的,与东方的中国人做事风格也是大不相同。中国人通常是选择了大众普遍认为的善的一面,并与恶的一面做斗争,并最终取得“道德的胜利”,从而树立一个善的榜样,这样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看似矛盾的性格,却已深深植入日本人的人生观之中,当日本人既背负社会恩情之债,又亏欠了自己名分之债,二者无法调和的时候,只能以死了结。而这种在我们看来是悲惨的命运,但在日本却恰好是激发主动性和坚韧意志的故事。
  三.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犯了罪的西方人通常会通过认罪来减轻内心重负,以此欧美国家属于“罪感文化”。而日本则属“耻感文化”,对那些人们认为应该会产生负罪感的行为,日本人只会感到懊恼,并且以为只要罪行没有暴露,他们就不会懊丧并且认为坦白忏悔只是自寻烦恼。因此,日本人没有没有祈祷赎罪的习惯,更没有坦白忏悔的行为。在这种耻感文化里,日本人通常是通过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对别人的判断来调整行动,也就是说耻感文化要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日本文化确实如本尼迪克特所指出的“没有认罪的习惯”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日本人拒不认罪的态度和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绝对不宜放松警惕。
  总结
  鲁斯・本尼迪克以文化遥距探讨法来探讨,其细腻的描述摆脱了学术上的论战,开启了西方对日本文化探讨的热潮。日本人的性格特征也不仅于这几方面,日本人还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具有序列意识和等级观念等等,而且随着国际化的程度加深,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无论是从个人交往的角度还是国际交流的角度,日语毕业论文,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商务印书馆,1991.
  2、本尼迪克特著,田伟华译:《菊与刀》[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7.
  3、土居健郎. 甘えの/造[M].日本: //社/代新/店,1967..
  4、张莉.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J].延安学院学报,2017(8).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