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先民主要通过渔猎、采集的方式来获取生活物资,随着弥生时代稻作在日本的普及,日本进入了以稻作为中心的农耕社会,逐渐形成了稻作文化,这对日本列岛的生产方式、民俗信仰以及农耕祭祀等诸方面作用巨大。伴随稻作生产而举行的各种祭祀礼仪、民俗艺能则是农耕信仰、稻作文化最为全面的表达方式之一,代代相传,最终成为了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印记。生产力决定生产联系,日本由农耕社会逐渐步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稻作耕种面积以及稻作民数量越来越少,有些传统祭祀活动确实因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冲击而逐渐衰弱直至消失,还有一大部分... 引言:
稻作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先民主要通过渔猎、采集的方式来获取生活物资,随着弥生时代稻作在日本的普及,日语论文,日本进入了以稻作为中心的农耕社会,日语毕业论文,逐渐形成了稻作文化,这对日本列岛的生产方式、民俗信仰以及农耕祭祀等诸方面作用巨大。伴随稻作生产而举行的各种祭祀礼仪、民俗艺能则是农耕信仰、稻作文化最为全面的表达方式之一,代代相传,最终成为了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印记。生产力决定生产联系,日本由农耕社会逐渐步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稻作耕种面积以及稻作民数量越来越少,有些传统祭祀活动确实因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冲击而逐渐衰弱直至消失,还有一大部分则在社会的发展与进程中不断变容。本文以日本的稻作文化与祭祀为中心,通过归纳推理的探讨措施,从源头上探寻两者的联系;通过归纳实证略论法来探索稻作祭祀礼仪的构成要素及文化内涵;通过对在当代社会固定流传下来的祭祀活动进行实证考察,探索其产生的深层因素源于稻作农耕;最后略论经历千年风雨洗礼后的日本稻作文化仍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并代代相传至今。
本论文正论部分由三章构成。
第一章首先略论了国内外对日本稻作文化与祭祀领域的先行探讨,尤其是对柳田国男的“稻作文化一元论”、坪井洋文等倡导的“民俗文化多元论”以及安室知的“民俗文化复合论”进行了概述。虽然柳田的“一元论”观点受到了六、七十年代以来众多民俗学者的批判,但柳田开创日本民俗学、在稻作文化探讨领域的突出贡献是不容置疑的,稻作文化对日本社会从古至今的重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本章还分别从村落的形成、民俗信仰的构成两方面来对稻作传入日本后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各种作用进行了略论。
第二章围绕日本稻作祭祀,按照稻作农耕时序性,对稻作祭祀礼仪的构成要素及类型进行了归纳梳理,并对农耕过程中的每一种祭祀礼仪表达的民俗信仰进行略论。由于日本的祭祀活动拥有时序性、地缘性的特点,因而在农耕生产环节中的每一种祭祀仪式都有特定的祈愿方式与传达内容,都有特定的民俗意义。因资料方面的限制,本章从时序的角度对日本本土的稻作农耕祭祀进行引言:论述。
第三章,以当代日本社会为基点,分别阐述了稻作祭祀在当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稻作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继承与保护。随着日本由农耕社会步入高度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稻作生产活动的减少意味着伴随其产生的传统祭祀仪式一部分逐渐衰弱直至消失,另一部分则不断发生变容而被传承至今。这些流传下来的传统稻作祭祀活动也在发生变容,逐渐由传统的“祭祀”仪式变化为各种热闹非凡的“节日祭「祭り」”和艺能表演。如京都“葵祭「葵祭り」”、大阪“坛车祭「だんじり祭り」”以及东北仙台“七夕祭「七夕祭り」”等传统祭祀活动,其源头都是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农耕祈愿行为,但这些传统祭祀活动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后其内容和形式在逐渐发生变化,观赏娱乐性的神轿、山车、游艺表演等逐渐成为了其重要构成元素。本章在对稻作祭祀文化变容略论的基础上,最后部分则围绕稻作文化对当代社会作用的利与弊,并对稻作祭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进行了初步的探寻。
结语部分则对论文的观点做出了归纳总结,在略论了本文探讨不足的同时,也指出了未探讨领域的课题。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