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际语境和文学语境中,人们对习语的理解和使用总是以母语环境和母语文化为预设背景。而将它们译成外语后,原先的预设背景自然消失了,接受对象也随之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照搬原习语,首先就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当然,人类具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并且情感共通,也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人类具有共性。但这只构成翻译可以“走直线”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还得靠变通,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须知,“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探讨”⑤。它不单单是一种叫做“异化”的或者类似的什么技巧。“关于文学翻译来讲,这一点十分重要,不然,很可能有这样一种译本,从字面上看,它已经逐字逐句译了过来,但仍然是一本模模糊糊的,甚至叫人看不懂的书。当一个小说译本,怎么读也进不了读者脑子里去的时候,那就多半表明了译者自己的不理解。人们碰到难读的文本,说是像看翻译著作一样,当然,语言欧化,表达不顺是一个因素,但更主要的却是译者没有进入情境,没有把握思想,没有真正的理解。因为有些译者的语言水平尽管不容怀疑,但译出来的文字总像是隔了一层,进不了阅读者脑子。这是缺乏文学的表现。”⑥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