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某些翻译教材中很多翻译的不恰当的地方,本文指出了不足之处,并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着重讨论“的的不休”、“尽量使用普通话”、以及“最接近、最自然”准则在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的的不休 普通话 接近 自然 一、“的的不休” 学院本科的时候我们翻译课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的一些英译汉译例,让人读起来很别扭,总感觉其中的一些中文虽然语法上算不上错,但句子读起来不像中文,或者说不像我们平时使用的中文。但是考虑到教材的权威性,自己不免感到疑惑,到底是自己的中文水平有问题,还是与教材的质量有关。于是自己一直没有深究其中之原因,就那样放下。但是探讨生一学期下来,通过在课堂上中的学习和启发,我认识到其中一个原因是过于频繁地使用“的”字。一看见形容词,就机械地翻译成“……的”。我在这本教材上就找到了很多这类的例子,比如说: 1.The record has been considered soft ever since it was set last May. 自从五月份创造了这个纪录一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2.It serves little purpose to have continued public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继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是不会有什么益处的。 3.The decision to attack was not taken lightly. 进攻的决定不是轻易做出的。 ……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找出很多,曹明伦在他《英汉翻译实践与评论》这本书中也引用了出自此教材几个滥用“的”字的例子),并且谈到“恐怕‘的’字泛滥的始作俑者就是翻译”。上面的例子也为曹明伦的说法提供了证据。他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余光中先生认为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点。我认为学习翻译者首先也得学会少用‘的’字。”除此之外,以上某些译例中的地名翻译存在问题。于是我就尝试着对以上这些例句进行了修改,只求有所进步。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翻译上面的例子:1.人们一直认为去年五月创造的纪录很容易打破。2.继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没有益处。3.进攻的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 二、“尽量使用普通话” 曹明伦在书中还提出,现在我们翻译要尽量使用普通话。他强调,“初习翻译者应坚持使用普通话(规范的现代汉语),至于英语原文的古今雅俗之别,可适当选用一些在今天仍具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和已经融入普通话并被各方言区读者普遍接受的方言俚语加以表达,但要格外慎重”。我在这本教材中看到了这样两个译例: 1.The little apprentice in particular lived in terror of the boss, who had borne down on him so often and so hard that there was little left. 小学徒对老板尤其怕得要死,老板经常整他而且整得很重,简直把他整瘪了。 2.“But, Mama, I just can’t swallow them, not even with honey.” “可是,娘,我受不了,就是拌了蜜也咽不下呀。” “瘪”字和“娘”字已经很少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读起来让人觉得别扭、拗口。“娘”从一个拉丁美洲的女孩子口中冒出,更是让人觉得奇怪,违背了“最接近、最自然”的翻译二元简单标准。我尝试着翻译了以上两个句子:1.小学徒对老板尤其怕得要死,因为老板时不时就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他已经无力应对了。2.“可是妈,我受不了,就是拌了蜜我也受不了啊。”难道是因为这本教材出版于1980年,版本过于陈旧?据我所知,1956年1月28日,中央就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并在2月6日发出的《对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这样的不妥在推行普通话五十一年的今天不应该再出现。 三、“最接近、最自然” 根据曹明伦提出的“最接近、最自然”的翻译二元简单标准,下面的几个译例似乎也有更好的译法: 1 ,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