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儿童 第二语言学习 “关键期”理论 [论文摘要]本文简述了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和一些相关探讨,并略论了其探讨近况、共识以及现实意义。 一、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相关理论解释 (一)大脑“侧化期”理论 “关键期”假设最初提出与母语习得有关。神经学家Penfield 和Roberts 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一段固定时期可以自然、容易地学习语言,错过这一阶段,一般很难完全成功地习得母语,这就是“关键期”假设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简称CPH)。他们认为新生儿出生后最初十年是语言的最佳习得时期,因为这时候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1967年,列尼伯格(Lenneberg )在他的着作《语言生物学基础》中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论假设。他从脑神经科学的探讨成果出发,将“关键期”与大脑“侧化期”等同起来。 (二)内在论 另一个引发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探讨热潮的理论是乔姆斯基(Chomsky)的内在论(Innate theory)。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来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 和习得机制(LAD),当这一机制受到某一具体语言材料的刺激后,儿童大脑中的UG则转化为该语音经验所代表的具体语法。例如当接受到以英语为语音经验的刺激后,UG则转变为英语语法;同样,以汉语作为语音经验影响于UG,所转化的具体语法为汉语语法。因此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0~4岁就能完成。后续的探讨者认为,如果在UG转化之前进行多语语音刺激,儿童完全有可能掌握多种语言,并以双语或多语地区的儿童语言学习作为例证。 (三)语言习得进化理论 语言习得进化理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后,习得能力自然失去。早期学习语言是为了在一生更长的时期内获得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 虽然人在整个成年期一直都在使用语言,但是语言学习机制在童年早期就已经完成其使命。进化模式对语言学习机制的解释是:关键期大约在青春期结束时,在这一阶段,促进发展的选择压力降低,发展的动力减弱。 以上各种理论都从某个角度阐释了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并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假设,但当前尚未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拿出让众人彻底信服的证据。 二、儿童第二语言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的各种实验探讨 (一)支持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的实验探讨 Asher 和Garcia重点考察了“关键期”对语音学习的作用,他们对71 名居住在美国的古巴移民孩子的英语发音水平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最佳移民年龄是6 岁,最差的是13 岁以后。12 岁以前移民到美国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接近标准发音的水平,而12 岁及以上的孩子其标准率仅有7%。 Patkowski通过探讨67 位在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移民发现,15 岁之前移入美国的学习者比15岁之后移入美国的学习者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句法。他的结论得到了Johnson 和Newport的证实。Johnson 和Newport用句法判断为作业任务,以3~39岁移居美国、母语为汉语或者朝鲜语的人为被试,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7岁前移居美国的被试语言水平同本国人没有区别,7~15岁则显示出成熟带来的衰退。 功能磁共振造影探讨结果表明,在大脑后部语言各个区域内,皮质中控制第一和第二语言功能的某些位置,对较晚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而言,是不重合的。 (二)不支持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的实验探讨 Hakuta认为,若要证明“关键期”的存在, 起码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其一,应该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其二,“关键期”结束时的第二语言习得应该有明显的断层;其三,应该有证据表明“关键期”内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之后有质的异同;其四,在“关键期”内, 环境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不应有很大作用。而美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对母语是中文或西班牙语的人口进行的调查探讨表明, 英语水平随着移民年龄的增大持续降低, 在青春期没有断层。各种探讨表明, 无论是从最终学习结果还是学习过程来看, 儿童和成年人之间没有本质异同,环境因素如社会经济、教育等影响似乎远远超过其年龄因素的作用。 Newfeld 在1978 年的探讨中对20 名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了18 个小时的汉语和日语语音的强化训练,然后请汉语和日语本族语者对他们模仿发音做出判断,分别有九名和八名学习者被认为发音属于“本族语”水平。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条件合适,成年人也能获得接近本族语的水平,即使在发音方面也是如此。 1 ,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