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英语的普及和我国文学批评话语的研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研讨全球化这个现象已成为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前沿理论课题。本文从全球化时代英语普及以及对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冲击入手,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既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掌握英语这一文化传播工具,同时又在与西方学术界的交流中借助英语这一工具提出中国批评的策略,最终达到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因而一味反对英语的普及只能使对外开放的大门关闭,而全盘西化则会导致中国文化身份的失却。
 
关键词:全球化;英语;批评话语;后殖民  
 
Abstract: To explore this phenomenon of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whole field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theory forefront of a subje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pularity of English literary criticism to China starting with the impact of words, made some appropriate responses: not only meet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master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ool, but also in academic exchanges with the West in With this tool English to Chinese criticism of the strategy, China reached the final words of literary criticism Construction. So stubbornly opposed to the popularity of English will only close the doo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overall westernize China will lead to the loss of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English; critical discourse; post-colonial
  
   在所有的主要国际性语言中,英语毫无疑问是最为普及和最具有作用力的一种语言,这不仅体现在东西方的学术探讨中,同时也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外贸易中。既然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全球化或跨国资本化的时代,那么英语的功能也就变得越来越明显,因而也就对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十分广泛的其他语言构成了挑战。
   20世纪初和80年代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助于英文这个中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对青年人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毫无疑问是中国当前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外国语言。许多科学家把英语当作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并推广他们科研成果的唯一手段,但也有少数人,特别是一些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的观念老化的人文知识分子,则对英语在全球化时代的普及和渗透感到忧心忡忡,他们甚至担心,英语的普及或许会损害中国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甚至有可能使中国的文学批评话语"殖民化"。
   本文的写作实际上是对中国的批评界和知识界流行的文化"非殖民化"尝试作出的回应。全球化语境下英语的普及和文化渗透性在目前这个全球化或跨国资本化的时代,英语在我们的科学探讨和知识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尤其体现于近来人们对国际互联网的使用。在我们的文化探讨和文学探讨领域内,特别是英语语言文学系科,我们不得不面临着近几年来风行于英语国家的文化探讨(CulturalStudies)产生的巨大作用,因为它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理论话语,当前已经进入了中国的批评理论界。有些人甚至认为,文化探讨的崛起不啻是为经典文学和传统的文学探讨敲响了丧钟,另一些人则怀着喜悦的心情欢迎这种冲击波,以便借此机会扩大带有精英意识的文学经典的范围,甚至对之进行重新建构。确实,文化探讨已经在近几年里逐步介绍到了中国,并在中国的批评界得到讨论,这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辩论日渐衰落后的一个事件,基本上与对于后殖民主义或后殖民性的讨论同步进行。毫无疑问,文化探讨是英语世界的最新现象,它甚至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学的探讨也构成了挑战。所谓语言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美国的语言霸权 ,因为它的政治作用和经济力量已经对英语本身产生了深刻的作用,所谓的"美国英语"(American   ism)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因此研讨英语的普及而不涉及文化探讨的盛行就无法将其与中国文化和批评话语的"非殖民化"相关系。
   在我看来,任何文化或文学现象,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可以在一种国际视角中被当做一个"文本"来考察。同样,任何文化或文学,假如要被放到一个广阔的国际语境中来考察或试图更为有效地与国际社会或学术界进行交流,那么它就别无选择地要借助英语之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关于中国的后殖民探讨者大概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他们试图使中国文化和批评话语非殖民化以便扞卫并保持中国的民族和文化身份;但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同西方学术界进行交流和对话,他们又不得不用英文来发表自己的着述,因为英语是当今学术交流唯一有效的国际性语言。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首先略述一下文化探讨的历史和在西方的探讨近况。正如同其在西方的情形一样,文化探讨并不指向传统的精英文化,而是专指当代非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甚至包括消费文化和传媒文化。但另一方面,就文化探讨所涉及领域而言,它无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专事后殖民写作/话语探讨的种族探讨(ethnicstudy),其中包括爱德华?赛义德(EdwardSaid)的东方主义概念的建构以及对此进行的意识形态的和学科层面的批判,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Spivak)的从解构和第三世界女性批评家的立场对帝国霸权的批判,以及霍米?巴巴(HomiBhabha)的有意混杂民族和文化身份进而消解帝国话语的后殖民批判理论。当然随着国际性的后殖民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巴巴的理论越来越有作用和冲击力,特别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学者和批评家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为他们当前在文化探讨的语境下最为关注的现象是民族身份和散居民族(Diaspora)文化问题。
   (2)以专注某一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为主进行跨学科探讨的区域探讨(areastudy),例如当前对东西方学者都有着诱惑力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探讨等。在这一框架下,诸如全球化问题、反帝国主义的策略以及亚洲认同等问题都成了探讨者们关注的对象。尤其是近几年来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成了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可以说是全球化给经济界和金融界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我们所从事的人文社会科学探讨领域而言,我认为,文化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完全有可能带来两方面的后果:其积极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的文化工业和学术探讨直接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而非仅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命令,因而使得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联系更为密切;它的消极方面则体现在,它使得精英文化的生产或非市场指向的文化生产变得越来越困难,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等级制度。在中国目前的的语境下,有两种倾向值得我们警惕:过分地夸大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以致于根本忽视了文化本土化倾向,结果会使中国文化丧失其固有的民族身份;过分强调文化本土化、并以对全球化的敌意来排斥一切外来作用也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民族主义。后者很可能会使中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后退,甚至给经济建设带来障碍。  
   (3)专注女性写作/话语和女性探讨的性别探讨(genderstudy),其特征是把注意力从过去的政治取向的女权主义文化政见转到注重女性自身的生理和生物属性,在一个多元文化的语境下不以全然对抗的立场出现。在这一方面,妇女的文化身份被重构为一种双重边缘的力量,她们经历着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最后的企图在于消解旧的中心,重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男性意识的女性话语。在最近几年里,随着女性写作在中国的繁荣,女权主义批评和妇女探讨对男性和女性学者都越来越有吸引力。
   (4)专注影视、广告业和其他属于大众文化形式的传媒探讨(mediastudy),其中自然包括以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翻译探讨,这也许是目前的文化探讨者最为关心的问题。面对非精英取向的文化探讨的强有力冲击,经典文学和精英文化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国际互联网这一第四媒体的普及也给虚构文学以及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工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领地变得越来越狭窄,因而毫不奇怪,不少文学探讨者和批评家对下一个千年文学的前景感到忧心忡忡。这就是我对文化探讨在当今西方和中国之情形的理解和描述。应当指出的是,文化探讨的这些方面都是通过英语的普及或英语的语言霸权主义的强力而实现的,因此毫无疑问,这已经显出了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种种症候。据说在这一时代,人人都必须学习用英语阅读和写作,并用英语进行交流,若不想把自己孤立于国际社会,他/她都不得不面临英语的渗透。因而人们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面对英语的巨大作用,如何才能保持民族和文化身份的特征?显然,在全球化和跨国资本的语境下,人文学者们都认为,英语确实作为一种新的霸权在发挥着影响,没有它,人们就无法跟上国际科学技术和学术探讨的最新进? 埂K孀庞⒂锏钠占?文化和民族身份探讨也越来越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关注,因为他们已不只是在自己的国家或地区发挥影响了。正如霍米?巴巴的混杂(hybridity)理论所显示的,随着全球化时代文化旅行和文化传播的进行,人们的民族和文化身份也变得愈益模糊。一个人不管是身处中心(第一世界)或边缘地带(第三世界),都有可能同时在中心和边缘发挥影响,就像那些没有中心、没有总部、同时也不受本国政府管辖的巨型跨国企业的运作方式那样。同样,中国和西方的一些有着双重身份和国际知名度的学者也可以同时在东方和西方的学术领域发挥影响。由于他们频繁的国际性交往和活动,他们的语言身份自然也是模糊的,这样,英语就义不容辞地成了使他们得以与外界进行交流的唯一手段。一方面,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不遗余力地向国人介绍西方学术理论探讨的最新进展,以便借此来更新中国传统的学术探讨;另一方面,他们也必须用英文写出学术着作,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在国际知名的学院出版社出版,才能得到西方乃至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关于这一现象,我们自然应予以重视,因为它在我们的文化探讨领域里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地球村"里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国际性语言,英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特别? 窃谀切┫执?化进程快得使人难以预料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在这些国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来几乎等同于西化。
   在当今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英语的普及具体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   各主要学院,都有英语专业或以英语为主的外语系(院),它们代表着中国的外语教学与探讨水平,而其他的外语教学和探讨则发展缓慢,有的甚至呈萎缩状况。2   所有的学院生和探讨生都应把英语课当做一门必修课,而不管他们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需要与否。3   博士探讨生在撰写博士论文时,不管是什么领域的,都必须使用原文资料,通常是英语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才能提交答辩并通过。4   任何学者或探讨人员要想申请高一级的职称,都必须首先通过一门外语(通常是英语)考试才能申报。5   在几乎所有的城市中学(甚至一些大城市的小学)和许多农村中学,学生都必须学一门外语(通常也是英语)才能拿到毕业证书,等等。英语除了在中国的高等院校和探讨机构使用外,还广泛地运用于商业和贸易业务或消费和广告业务。
   毫无疑问,中国的英语教学正在日益繁荣,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英语教师的收入上,他们比其他语种的教师,显然收入要高一些。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显示出,中国的学术探讨正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或全球化,也越来越规范化。如果没有英语的中介,这肯定是无法实现的。这不仅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也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也无法抗拒的历史之必然。因而现在的情形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必须懂一些英语,没有这一技能你就无法成功地在当今时代生活和工作下去。中国文化和批评话语必须"非殖民化"吗?由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可以在世界上找到自己无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价值。作为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的知识生活以及文学写作和批评话语有着更为深刻的作用。学者们不得不感到自己实际上处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能使用互联网来从事学术探讨,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已经使我们更为方便地直接与国际社会和学术界进行有效的交流。在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界,有些学者借助英语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西方在批评理论和文化探讨领域里的最新探讨成果翻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同行,旨在作用并更新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自80年代初以来,诸如形式主义、新批评、现象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精神略论学、后结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探讨等西方批评理论或文化思潮如同走马灯一般匆匆进入中国当代文坛和思想界,对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及文学探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或更早一些,几乎西方所有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主要著作均翻译成了中文,对相当一批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所产生的作用甚至超过许多中国作家所产生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倾向:一些理论功底和英文水平都相当差的青年学者为了追逐流行的时尚,在自己的批评理论着述中大量滥用从西方借来的批评术语,造成的结果是,连本专业的同行都读不懂他们的文章。

1 

英语论文题目英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